沈新磊,王 銳,楊世杰
(1.漯河市土壤肥料站,河南漯河 462300;2.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學院,焦作 454000)
漯河市中低產田現狀及改良措施*
沈新磊1,王 銳2,楊世杰1
(1.漯河市土壤肥料站,河南漯河 462300;2.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學院,焦作 454000)
文章通過對漯河市耕地地力評價成果的深度分析,弄清了漯河市中低產田的分布、特征和障礙因素現狀,在此基礎上,結合漯河市生產實際指出了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增加土壤有機質、避免常年連作等改良措施,為今后漯河市中低產田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中低產田 現狀 改良 利用
漯河市地處平原,全市大部分耕地土層深厚,土地平整,灌溉排澇等基礎生產相對條件優越。2012年漯河市的耕地地力評價時共將漯河市耕地地力劃分為4個等級,其中三、四等地被劃歸入中低產田,總面積3.085 8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7.81%。與高產田(一、二等地)相比,中低產田由于受到不同生產限制因子的影響,生產條件相對較差,產量相對較低。
1.1 分布情況
漯河市的中低產田共有4個改良類型,分別為瘠薄培肥型、干旱灌溉型、漬澇排水型和障礙層次型,不同類型在各縣區分布情況不同。其中、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面積為1 516 hm2,僅在召陵區分布。干旱灌溉型中低產田面積為1.254 3萬hm2,主要分布在舞陽縣、郾城區、臨潁縣和源匯區,舞陽縣分布面積最大(7 365 hm2)。漬澇排水型中低產田面積為2 965hm2,僅分布在臨潁縣。障礙層次型中低產田面積為1.383 5萬hm2,主要分布在臨潁縣、舞陽縣和郾城區,臨潁縣分布面積最大(1.098 9萬hm2)。
1.2 基本特征
在中低產田中,有些耕地雖然土壤養分并不低,但耕地管理條件差,質地及質地構型較差,農田基本建設落后,受抗旱、排澇能力等因素制約,土地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漯河市中低產田耕地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一是瘠薄培肥型地區的耕地養分本來就不高,再加上在小麥+大豆、小麥+花生這兩種種植模式下,因秸稈還田量少和施肥量不足等原因,進一步造成土壤養分偏低。二是在干旱灌溉型地區的耕地處在高平地和平原區,灌溉保證率在55%~75%之間,灌溉困難是制約這類地產量的關鍵因子。三是漬澇排水型地區的耕地處在局部低洼地區,水利設施滯后,排水溝渠不暢,秋季易形成內澇,輕者造成減產,重者造成絕收。四是障礙層次型地區的耕地土壤過砂導致漏水漏肥,土壤肥力后勁差,糧食作物的穗粒少,千粒重不高,常常造成農作物的嚴重減產。
1.3 主導障礙因素
不同類型中低產田的障礙因素不盡相同,集體表現如下。
(1)沙澧河流域兩側的中低產田主要是瘠薄培肥型、障礙層次型,土壤肥力偏低,土壤大部分屬潮土類的沙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偏低,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一般,加之保水保肥能力弱,作物苗期生長很旺盛,后期易脫水脫肥,造成籽粒飽滿度差,產量水平不高。
(2)在漬澇排水型中低產區,土壤肥力較高,土壤類型屬砂姜黑土類的黑老土,怕旱怕澇不易耕作。農作物播種后保全苗困難,苗期長勢偏弱,成株率低,后期營養不足,應變管理受限,籽粒千粒重偏低,產量也不高。
(3)在干旱灌溉型中低產田明顯存在有灌水機械配套不完善,田間持水量不足等障礙因素,雖然土壤養分含量較高,但常因旱情影響制約糧食豐產,只能澆保命水,不能澆豐產水,實現高產困難。
(4)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偏低。這些地區除土壤養分、灌水條件比較差外,交通條件、農田防護林條件、機電配套條件均比較差,并且均沒有實施過中低產開發和改造項目,糧食產量水平較全市平均產量水平相差較大。
(5)瓜菜類作物不耐連作,特別是秸稈、根茬均要求清除干凈,因此作物秸稈還田量不足,使該區土壤的養分含量較高產區偏低,有機質含量還達不到改善其理化性質的程度。
(6)潮土區的農田水利建設滯后、土層深厚,區域水位深,出水量不足,澆地周期長,澆地質量不高,澆與不澆產量差異不大。
中低產田是漯河市今后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關鍵區域,改造中低產田也是該市農業生產的重點工作。針對該市中低產田的特點,只有通過不斷培肥地力,消除生產限制因子,才能促進農業的高產穩產[1]。具體改良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加強基本農田建設
在沙澧河兩側易旱中低產田,首先要做好農田機井通電工作,提升農民抗旱積極性;其次要適當增加深水井數量,把干旱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在中、東部洼地的漬澇排水型中低產田,應以疏浚渠道、排除洪澇災害為突破口,搞好農田橋涵溝渠建設。另外,還要增加大機械作業頻次,通過深翻深耕改良土壤結構。平整改造現有機耕道路,改觀農作物運輸現狀,進而提升區域耕地生產能力。
2.2 增加土壤有機質
在沙澧河流域中低產田,要加大秸稈直接還田力度,將不能直接還田的作物秸稈提高高溫積肥、過腹還田等無害化處理后間接還田,進而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養分,促進糧食增產[2]。針對該市復種指數高,作物秸稈還田量少的間作套種區,要加大有機肥施用量,在生產實際中通過肥料補貼等方法加大高含有機質肥料品種的推廣使用。
2.3 盡量避免常年連作
作物連作會產生連作障礙,致使產量下降、品質變劣、病蟲害滋生、生育狀況變差等[3]。通過區域化種植,不僅可以解決作物連作,還能促進規模化種植。通過合理輪作,可以避免某種作物對特定養分的奢侈吸收,進而保護耕地地力。根據農民的種植習慣,可以考慮在一塊地種植1年小麥+小尖椒+西瓜后,再種植小麥+玉米2年或2年以上,通過循環種植降低連作障礙損失。
[1] 黃勤,馬中文,方黎,等.阜南縣耕地地力評價與中低產田改良.中國農學通報,2012,28(9):91~96
[2] 曾希柏,張佳寶,魏朝富,等.中國低產田狀況及改良策略.土壤學報,2014,51(4):675~682
[3] 李天來,楊麗娟.作物連作障礙的克服—難解的問題.中國農業科學,2016,49(5):916~918

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項目編號:15A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