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村產業融合“新泰模式”

新泰市以被列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為契機,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創新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著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構建以光伏農業、休閑農業、智慧農業為重點,循環農業、綠色農業、創意農業、會展農業、扶貧農業、產城融合農業協同發展的“3+6”農業產業體系,打造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互促互融的“新六產”,實現了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效益“三生共贏”的“新泰模式”。
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念,制定《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把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資源城市轉型的重要途徑,納入市級層面傾力推動。每年列支2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投向融合型經營主體、高效農業項目,并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優先列入申報范圍,每年向上爭取涉農資金5億多元;整合涉農資金集中投向重點片區和重點項目,優先保障土地供應,每年實施農業重點項目近80個,惠及農民12000余戶。實施鎮域特色亮點培育行動,引導各鄉鎮街道聚焦1~2個主導產業聚力突破,在村居分層成立“20村集團”和林果、蔬菜、特色種植、畜牧養殖、集市商貿及工礦企業駐地村等6個類型的發展協會,形成了錯位發展、特色提升格局。成立市鎮村三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在全省率先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化、土地承包股權化、農民住宅產權化、林權水權民營化、土地托管市場化“五化”改革,深化農村供銷社、集體林地經營權流轉等各項改革,推行訂單融資、林權抵押等涉農金融服務模式,全市累計流轉土地面積3.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2.6%,“5+5”造林模式和經營方式在全省推廣。
聚焦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產業鏈、價值鏈整合共生,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一是農業+光伏。抓住新泰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光伏“領跑者”計劃的機遇,依托200萬千瓦光伏發電示范基地,建設光伏電站30座、農業大棚5333公頃,同步規劃建設2000公頃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基地,采取“光伏+沉陷區+農業”模式,打造全國首個采用農光互補模式的集光伏發電、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科研教培于一體的新型產業融合鏈。二是農業+電商。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全省首創“買賣提”農村電商模式,“線上”成立“杞農優選”展示平臺、“杞農云商”分銷平臺,對接京東、順豐優選等知名電商;“線下”建立農產品電商物流園、市級配送中心和村級服務站三級實體,對接100余家合作社、農業園區,全市建成電商平臺36家,發展骨干電商企業107家、農村電商服務站932家。三是農業+旅游。全市建成龍廷鎮掌平洼、上豹峪等特色景觀旅游村27個,農家樂、林家樂260余家;積極開發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創意農產品,以“新甫之柏”側柏文化為主題的盆景產業發展迅猛,“魯新派”盆景聞名海內外。四是農業+扶貧。創新“特色產業+扶貧”“電子商務+扶貧”融合路徑,實施產業融合項目875個,讓貧困戶在融入農業產業鏈中帶動增收鏈,年內實現貧困人口基本脫貧。

從優化資源配置入手,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集中投向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綜合體建設,打造種養加、產供銷聯動發展,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合作社、市場“五位一體”的農業經營體系。
一是做強投資主體。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制定招商引資項目引薦人獎勵辦法,鼓勵優質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依托工商資本的資金、技術、理念和企業化、市場化管理優勢,構建“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格局。全市累計引進工商資本87億元,建成泰茶“良心谷”、羊流牡丹園、長興三產融合示范園等現代農業綜合體72個。借助投資大戶和農業園區建設,推行產業園區與農村新型社區“兩區同建”模式,規劃建設了益客食品產業城、石萊茶禪小鎮、龍廷鄉村旅游小鎮、劉杜“甜紅子”山楂小鎮等特色小鎮,讓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實現農業產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融,西張莊鎮、羊流鎮分別被評為全國、全省特色小鎮。
二是做大經營主體。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06家。堅持“家庭經營”基礎地位不動搖,實施“千戶家庭農場”發展計劃,引導農民從無到有發展家庭農場1576家,每年培訓新型農民20萬人次以上。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基地、聯結企業和市場的紐帶作用,引導群眾發展種植、養殖、農機服務等多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595家,帶動22.5萬農戶增收致富。
三是做優服務主體。突出為農服務主題,全市建成“三農”綜合服務中心18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9.5%,2/3的現代農業園區、1/3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聯華、銀座等知名超市開展合作,鮮活農產品直采比例達到30%,“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市場”等鏈式經營格局更趨完善。
本著從餐桌向田間逆向發展的思路,變“生產導向”為“消費導向”,著力打造精致農業,形成農產品比較優勢。
一是特色化發展。實施傳統產業有中生優、新興產業無中生有“雙生”戰略,大力培育“名優特新”經濟作物,加快推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引進發展有機茶、油用牡丹、紅龍果等名優農產品,培植特色農業新優勢。全市特色農業園區連片經營面積達到7200公頃,建成林果、畜牧、蔬菜等特色專業村223個,龍廷鎮掌平洼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是品牌化經營。推行“品牌+基地”發展模式,把名優小產品做成大產業、大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全市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371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0個,培育山東著名商標6個,發展新泰芹菜、樓德煎餅等特色品牌70余個。
三是標準化生產。全面推行農產品基地準出和追溯制度,全市有16家農業產品納入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4.23萬公頃、占耕地的59.8%。
(本刊記者 毛松 李淑鵬 侯艷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