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峰 陳劍峰
(1.山西省沁水中學校 山西 晉城 048200;2.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國男子健美運動員與健身運動員形態指標數據統計學分析
□ 李峰1陳劍峰2
(1.山西省沁水中學校 山西 晉城 048200;2.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國男子健美、健身最優秀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各項形態指標,得出兩個項目的運動員形態指標現狀,以及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我國健美運動員和健身運動員訓練方法的異同、完善健美運動員形態指標數據庫和得到健身運動員形態指標新的參賽標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為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方法提供最新研究結果,探索更完善項目訓練科學依據,同時為以后健美健身運動項目的發展作為參考依據。
健美運動員 健身運動員 形態指標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生活理念和健康觀念發慢慢轉變,我國各個地方以群眾為代表組織健美運動如雨后春筍般,漸漸地發展起來了,健美運動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每年CBBA都會舉辦該項目全國錦標賽和中國冠軍賽,隨后健美比賽開始加入健身比賽。在去年波蘭舉行世界健身錦標賽上,又一次零的突破,我國健身選手鄭少忠表現優異,獲得男子健體全場冠軍。
兩個項目都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體現,那么他們之間具體多少差異呢,這就是本文的重點研究內容。通過這兩個項目的選手的12項形態指標進行統計,然后對所得的數據進行上傳,用數據處理軟件進行分析和對比,找出其中的差距,希望能給兩個項目的選手一個參考的理論數據。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共收集了2010-2016年參加全國體育大會的健美運動員共計100名,其中健美運動員53名,健身運動員47名。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 《健美健身競賽規則及裁判法》、《健美訓練教程》、《現代健美運動教程》、《健美運動》等相關著作,相關碩博論文,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2)邏輯分析法。
利用邏輯、判斷和推理等方法對參考文獻進行歸納總結;聯系健美健身項目的實際情況,對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揭示他們的內部相關性,得出最后結果。結合評分規則的內容,總結對比出健美運動員與健身運動員形態指標的差異。
(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20.0統計軟件、Microsoft Excel 2016軟件對測量得到的數據和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形態指標和派生指標的研究數據,并進行獨立性T檢驗,分析差異性。
1.2、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文以中國男子健美、健身最優秀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各項形態指標,得出兩個項目的運動員形態指標現狀,以及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我國健美運動員和健身運動員訓練方法的異同、完善健美運動員形態指標數據庫和得到健身運動員形態指標新的參賽標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為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方法提供最新研究結果,探索更完善項目訓練科學依據,同時為以后健美健身運動項目的發展作為參考依據。
3.1、中國男子健美運動員和健身運動員形態指標數據統計學分析
經過對兩組樣本的數據采集,分析處理后進行制表制圖:

表1 中國男子健美運動員和健身運動員形態指標數據統計表
表中各項指標的健美運動員的均值比健身運動員高的有12項。健美運動員比健身運動員的年齡均值大8.23歲,其中的原因有:其一是成為健美運動員要比成為健身運動員需要訓練年限更長,其二是健美運動更受中年人喜愛,而健美運動更能展現年輕人的風采,受年輕人的青睞。
健美運動員的頸圍比健身運動員的頸圍大0.16cm,胸圍常態情況下比健身運動員大1.37cm,胸圍擴大情況下比健身運動員大2.15cm,左右前臂圍比健身運動員分別大0.44cm和0.58cm,左右上臂圍伸直時比健身運動員的值大2.55cm和2.72cm,左右上臂圍彎曲時比健身運動員的值大2.56cm和2.60cm,左右大腿圍度比健身運動員分別大0.84cm和0.46cm。健美運動員在頸圍、胸圍、前臂圍、上臂圍和大腿圍這些指標大于健身運動員是因為健美運動相比健身運動需要更發達的肌肉來展現自己的訓練成果,這些指標都是經過長年訓練干預的效果。
各項指標中的健美運動員的均值比健身運動員低的有10項。健身運動員平均身高比健美運動的均值高出了10.10cm,這其中的原因有健美運動需要更碩大的肌肉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身高太高,身體的肌肉起止點距離就大,相同圍度的肌肉起止點距離短的就顯得肌肉塊就更大,更占優勢,身高太高的自然也就占不了優勢,成績也就不是太突出,本文主要研究對象是全國的前六名的水平,所以身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進行了一定的篩選,而健身運動則不同,要求不僅需要肌肉,還需要身體肌肉協調勻稱,需要高挑的身材在形體輪、正裝比賽輪拿到好成績,還有一點是健身比賽是按照身高進行分組的,健身先生B組起點就是180cm所以也是比賽中身高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篩選。體重比健美運動員的均值大4.63kg,肩圍比健美運動員的均值大0.43cm,腰圍比健美運動員大2.55cm,臀圍比健美運動員的均值大2.86cm,左右小腿圍比健美運動員的均值分別大0.15cm和0.28,在皮脂厚度的均值中上臂部比健美運動員的均值大0.69mm,背部比健美運動員的均值大1.40cm,腹部比健美運動員的均值大1.06cm。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健美運動員比健身運動的體脂含量低,在比賽中需要皮脂厚達到極限,才能讓肌肉更清晰的展現在裁判和觀眾的面前,健身項目體脂含量比健美項目的要求值低,健身選手比健美選手高的這幾項均值中均與體脂含量的高低有關。體重值高的原因是身高和體脂含量決定的,而肩圍,腰圍,臀圍、小腿圍度這些都是脂肪容易堆積而且不容易減掉的部位。
3.2、中國男子健美運動員與健身運動員派生指標數據統計學分析

表2 中國男子健美運動員和健身運動員理想體圍比例對比分析表
現在常用的評價身體比例協調勻稱的方法,依舊是2000多年前古希臘健美雕塑家們所提出的“黃金分割法”,著名健美前輩田里教授,通過對優秀健美選手的身高和身體各部分圍度進行對比計算,結合黃金分割法對健美選手的勻稱度和均衡度進行了量化,最終計算出健美男子理想體圍比例。
表31中可以看到樣本中的中國男子健美運動員的體圍比例與理想體圍比例除身高以外的9項指標中有6項指標大于理想體圍比,有3項指標小于理想體圍比;而在這9項指標中有5項指標與理想體圍的差值小于1個百分點,有4項指標大于1個百分點,而在理想體圍上下可浮動1個百分點,這就說明這5項指標是符合理想體圍比例,而臀圍比例差值的1.06個百分點很接近1個百分點,說明臀圍比例接近理想體圍比例;其余三項是胸圍、上臂圍、小腿圍這三項明顯大于理想體圍比例。健身選手與理想體圍比例除身高以外的9項指標中有1項大于理想體圍比,有8項小于理想體圍比;而在這9項指標中有2項指標與理想體圍的差值小于1個百分點 ,有7項指標大于1個百分點,而在理想體圍上下可浮動1個百分點,這就說明只有2項指標是符合理想體圍比例,因為在健身運動員的圍度必然不如健美運動,在P值得表現上也可以看出兩個項目的運動員除腰圍比例差異性不顯著(P>0.05)外,其余8項指標的比例均表現出了非常顯著性的差異(P<0.01),可見這個理想體圍比例不適合健身運動員,而本文研究的樣本中的健身運動員都是全國大賽的前六名水平,說明我們可以在總結出適合健身運動員的理想體圍比例,也就是上表中的健身運動員體圍比例的均值:身高 100.00;頸圍 20.64;肩圍 67.53;胸圍 60.27;上臂圍 20.61;前臂圍 16.10;腰圍 42.48;臀圍 52.57;大腿圍31.25;小腿圍21.21。測量出身高的值,然后用這個值去乘比例指數,得到的數值就是男子健身的理想體圍參數。
(1)健美選手形態指標比例比健身選手更接近理想體圍;
(2)近幾年的健美運動員的體圍比例與理想體圍比例差距不大,部分指標略高于理想體圍標準;健身運動員的體圍標準可以參照身高 100;頸圍 20.64;肩圍 67.53;胸圍 60.27;上臂圍 20.61;前臂圍16.10;腰圍 42.48;臀圍 52.57;大腿圍 31.25;小腿圍 21.21的新標準對自身進行評價。
[1]高飛.中國男子健美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特征研究[D].山西大學,2008.
[2]劉一陽,李慶.我國優秀男子健美運動員體能評價模型構建及現狀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01).
[3]楊勇.CrossFit訓練模式應用于優化健美教學的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6.
[4]相建華等著.初級健美訓練教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5]中國健美協會審定.健美健身競賽規則及裁判法[M].中國健美協會,2015.
G80
A
1006-8902-(2017)-10-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