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婧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校園規劃適用性、可持續發展性、生態性、人文性等特點進行分析,探析了提高校園規劃品質的措施與途徑。旨在通過思辨與歸納,為高校規劃設計提供多元的參與方式與參考主體。
關鍵詞:校園;規劃管理
1、引言
我國改革開發以來,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國家制定了教育中長期發展戰略,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上世紀末,國家提出要在21世紀建立100所重點大學的目標。隨之而來的,是高校的合并、學生的擴招、征地、新校區的建設。由于學校之間的合并、社會化后私人資本的唯利是圖、建設項目時間的壓縮,帶來了校園規劃失去宏觀控制作用、建設項目工程質量沒有保障等問題,造成了社會化資源的大量浪費。
本文通過實地調研與資料收集,分析了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校園規劃的特點、現狀等方面進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求克服高校校園規劃中的不足,提高校園規劃的質量。
2、高校校園規劃的特點
高校校園是培養高校科技、文化、管理人才的陣地,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搖籃。高校校園規劃與設計綜合性強,不僅涉及技術經濟方面的問題,還涉及人文、生態、節能環保等學科以及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多元參與者只有認識校園規劃特點,才能做到既滿足師生員工的基本使用要求,又能創造高品質的人文環境。
2.1適用性
高校校園,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是培養國家發展戰略的高等級人才場所,需要重視其科教功能的落實。
在實際規劃過程中,部分管理者和設計人員,片面放大了觀賞性、忽視了適用性。部分在新校區規劃設計中,沒有根據原有地形地貌做規劃,而是刻意追求超前,強調中軸線,挖山填湖,砍伐樹木,破壞自然生態,制造人工景觀。忽視了學生學習需要清凈、安全的特點。大連大學新校區規劃體現了良好的實用性,校園東側為教學樓中心區,以學術為軸心,學生生活區分為兩片,避免了學生出行距離過長、人流過于集中的問題,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要求。
2.2可持續發展性
現代高校,是“知識經濟的發動機和充電器”,要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必須考慮適用性、發展性、多學科聯合性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海綿城市、人工智能、智慧校園等手段,使校園規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性。
應考慮相關學科相對集中的情況,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載體,使校園得到工程管網集中敷設、儀器設備資源共享,以利于學科間的協作、滲透和新學科的生長。如深圳大學在校園總體規劃時,充分考慮到學科間的融合、協調,教學區建筑采用網絡型組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2.3校園規劃的生態性
我國城市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大量生態用地和生態空間被吞噬,生態環境被破壞,造成城市生態功能退化,人居環境惡化。高校校園是一個綜合性生態體,既要滿足學生和教職員工基本的學習、生活要求,又要考慮人與環境的融合,以達到生態和諧的人居條件。
生態性體現在節地、節能、保護自然和建筑物具有生機。在選擇校園地址時,要注意盡量少破壞耕地和良田:在規劃項目時,要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功能相同的建筑物盡量相對集中: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規劃綠化用地,最大限度不破壞原有自然生態。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規劃設計中,設計人員對土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等形狀進行了充分而詳細的調查,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體現了尊重自然、尊重生態的理念。規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鄉特色,沿河布置了低密度低層數的學生宿舍,創造了優美的學生村落,使規劃的生態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2.4高校校園規劃的人文性
校園的主體是人和文化,在規劃設計時需以人為核心,創造宜人室內外環境,要為師生員工提供優美舒適又利于學習的高品質空間,營造文化氛圍,根據高校不同的文化背景,延續當地文脈。美國康奈爾大學《1985年校園規劃指導準則》中指出:期望進入康奈爾大學的學生們承認,在他們選擇康奈爾大學的諸多理由中,“校園環境是僅次于學術上杰出聲譽的第二位理由”。
歷史與人文,是校園特色形成的主導。武漢大學在校園規劃中延續獨特的發展歷史、人文環境、學科優勢,鼓勵循序漸進的有機更新方式。通過綠道規劃,完善了校園功能區域的銜接和校園文脈的傳承;通過設置七大主題區,再現武大人文景觀與東湖自然景觀的聯系與融合,將校園融于東湖的自然風光之中,帶動人與文化的融合。
3、提高校園規劃品質的措施與途徑
3.1減少形式主義驅動的外在干預
制定“多規合一”的規劃審批制度,深化體制改革,減少行政介入,把規劃的收益群體歸還給師生。只有讓“以人文本”的規劃理念充分得到落實,才能打造宜人和諧的校園空間,作為延續知識與創新的溫床。
3.2讓校園規劃真正成的綱領性文件
制定相關制度,讓校園規劃成為校園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校園規劃一旦確定,任何人都要遵守。不能讓規劃朝令夕改,成為擺設。在執行過程中,可以對規劃進行修正,但必須通過專家論證。某高校,校園規劃制定若干年后,領導年年有想法,每年都要調規,年年搞修編。在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和報建時,由于沒有最終規劃,受到嚴重制約。
3.3規劃師自身良好的素質是優秀規劃設計的保障
只有素質良好的規劃師,才能設計出好的規劃作品。校園的功能分區、主次人口的位置、停車場及交通系統、植物的分布以及人與自然的融合,都要有詳細的體現。空間軸線定位是否適當,建筑布局重心是否合理,空間形態的繼承與創新,建筑物、用地等各類指標是否符合規范要求,都是評價作品好壞的標準。
3.4規劃設計中不可缺少可持續性發展要求
規劃設計作為校園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必須滿足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型理念、新型材料都會對規劃提出新的要求。如,互聯網思維海綿城市、人工智能、智慧校園,都將對校園規劃提出不同的挑戰。因此,要預留合理的發展空間,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結語:規劃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規劃設計更具有自身特點。要促使高校規劃發揮效力,必須在《城鄉規劃法》中明確多元參與決策和多元監督。同時,如何使得校園規劃設計既滿足自身的使用要求,又具有生態性、人文性和可持續發展,是規劃師們刻不容緩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