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鋒
摘要:現代地貌形態多種多樣,其中自然因素對地貌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包含地球內力與外力。內力作用主要有巖漿活動、構造運動和地震,總體趨勢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態。外力的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趨向緩和。兩者相互作用,此消彼長,共同控制著地貌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地貌;自然因素;內力;外力;相互作用
1引言
地貌是地球表面多種形態的總稱。影響現代地貌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本文主要就自然因素對地貌形成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
影響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含地球的內力和外力。內力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控制陸地海洋的分布輪廊以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格局,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外力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表物質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表的多樣形態。在地貌形成過程中,這兩種力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進行并貫徹始終,只是在地貌形成發展的不同階段占據不同的地位。地貌過程就是這兩種力相互作用下的一個螺旋式上升、前進的循環過程。
2內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球內力主要來自熱能和化學能、地球旋轉能以及重力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所產生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巖漿活動、構造運動、和地震。
構造運動是地球的內力引起地殼物質變位與結構改變的運動。構造運動可以產生褶皺、斷層等各種地質構造,引起海洋、陸地輪廓的改變、地殼的坳陷與隆起、山脈和海溝的形成等。構造運動根據運動的方向,表現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水平運動是地殼的水平擠壓或拉張,從而引起巖層的褶皺和斷裂,形成褶皺山系、地塹、地壘等。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大面積的下降或上升,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坳陷,因而產生海侵和海退現象。
巖漿是在地球深處產生的一種高溫熔融物質,當地球內部熱能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引起巖漿的劇烈活動。當巖漿沿著巖石裂隙上升到地殼上部,但沒有到達地表時,這種巖漿活動可稱為巖漿侵入活動。而當它沖破薄弱地殼噴出地表時,即為火山活動。火山噴發物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成火山錐,如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就是由14個火山錐組成。而海洋底部的火山噴發物如果堆積露出海面,便形成火山島,例如美國的夏威夷群島。
地震是地球內部長期緩慢累積的能量瞬間釋放而使地殼產生快速的震動現象。它是構造運動的特殊表現形式,主要位于構造活動地帶。地震可以在短時間內就造成地面的大幅變形(如地表的隆起、陷落、錯動、扭曲、地裂隙等),并引發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嘯、堰塞湖,甚至使基巖產生褶皺與斷層。
總而言之,內力作用的總體趨勢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態。大洋底部的海嶺、海盆、海溝以及陸地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態主要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
3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球外力主要來于太陽的輻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以及生物活動所產生的作用力。地球外力通過水、大氣、生物等作用于地表,使地球表面發生一系列變化。其作用方式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作用。
風化作用是地表巖石在太陽能、水、空氣以及生物作用下,使巖石破壞的過程。它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其它外力作用過程的基礎,風化殼就是風化作用最直接的表現,而地表廣泛分布的土壤則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侵蝕作用是流水、風、冰川和波浪等對地表巖石及風化產物破壞的過程。流水侵蝕,在黃土高原,造成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在濕潤地區,常形成溝谷、峽谷等地形;在石灰巖地區,可形成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冰川侵蝕主要發生在寒冷的高緯度和高山地區,冰雪的長期侵蝕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等地形。干旱地區,風沙作用顯著,在風沙的侵蝕下造就了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西北地區的雅丹地貌)等地貌。波浪侵蝕常在石質海岸形成懸崖、海蝕巖洞等地形。搬運作用是流水、冰川、風、波浪等對風化、侵蝕產物進行物質轉移的過程。沉積作用是巖石風化、侵蝕后的產物在外力搬運途中,因流速、風速下降,冰川融化等使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的過程。其形成的地貌主要為流水沉積的沖擊扇、三角洲、沖積平原,冰川沉積的冰磧地貌,風力沉積的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海浪沉積的沙灘等海岸地貌。成巖作用是巖石風化、侵蝕后的產物經搬運、沉積后,再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固結成巖的過程。地表廣泛覆蓋的沉積巖就是成巖作用形成的。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成巖作作用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對原地貌進行塑造、加工、修飾及重建,總的趨勢是使地球表面起伏趨向緩和。
4內、外力相互作用對地貌形成的影響
內力與外力在地貌形成過程中始終是同時出現,此消彼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在地殼抬升時期,侵蝕作用加劇從而產生強烈的河流下切作用:在地殼沉降時期,河流沉積加劇,這是內力作用影響外力作用的體現。長期被緩慢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其體積與高度漸漸減小和下降,地殼內部的壓力減少,從而引起地殼抬升,是外力變化導致內力變化。
地殼沉降或抬升使地表起伏加大形成低地、海洋或高原、山地時,必然會導致堆積或侵蝕作用使地表起伏變緩。例如內蒙古高原為地球內力抬升作用形成,后來又在地球外力的作用下長期經受侵蝕、剝蝕、夷平,最終形成現今起伏平緩的準平原化高原。
地殼運動使地面高低起伏,海陸變遷。然后地殼運動開始了長期潛移默化的變化階段,于是外力對地表的塑造作用開始占據主導。當緩慢的運動長期進行而量變到一定程度時,原有的平衡就會被破壞,一次新的強烈的地殼運動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