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本文選取東平湖濕地蘆葦群落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濕地蘆葦群落的環境因子測定,分析了蘆葦濕地不同季節濕地土壤碳儲放效應,研究結果表明:隨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機碳的含量逐漸降低,蘆葦+香蒲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強,香蒲+蘆葦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在0-20cm土壤深度中隨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在2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中吸收能力大致相同,蘆葦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在0-40cm土壤深度中隨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少,在4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中吸收能力略有增強。
關鍵詞:濕地;蘆葦群落;碳儲放
引言: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多種功能,不僅為人類社會提供豐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且具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對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珍惜物種資源、涵養水源、蓄洪防旱以及大氣調節和降解污染物有重要作用。東平湖作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是“南水北調”和“西水東送”的重要水利樞紐,其水質及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則顯的尤為重要。濕地蘆葦群落季節變化動態可以作為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研究的基礎,同時可以反映濕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因此,分析東平湖濕地蘆葦群落有機碳分布特征,可為濕地蘆葦群落在自然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穩定性以及環境效應的變化提供參考,為濕地利用、優化管理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東平湖所在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受大陸季風影響,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季節多風少雨,四季分明,湖區年平均降水量約636m m,7、8月份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一半,春旱、夏澇,降水量分布不均。東平湖作為山東省境內第二大淡水湖泊,湖區總面積627k㎡,平均水深2.5m,蓄水總量40億㎡,是滯洪蓄水的大型水庫,由老湖區和滯洪區兩部分構成。
1.2研究方法
利用L1-8100A紅外氣體分析儀附帶的溫濕度計在采樣點附近測量土壤溫度:利用溫度計與干濕度計測定近地面大氣溫度和濕度,并且在每個監測點采集深度0-60cm土壤作為土壤樣品。將采集后的土樣,經過自然風干、去除雜物和過篩后使用。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和有機碳含量。
2結果與分析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壤碳庫是最大的碳庫。正是由于土壤對于碳的巨大儲存能力,即便是有機碳在土壤中產生了較小幅度的變化,排向大氣中的碳就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變化,通過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也會對濕地植物的養分供應產生一定影響,進而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研究土壤中的碳元素的空間分布特征,不僅有利于對土壤碳庫的庫容儲量的估算,也有利于分析研究土壤在全球碳循環以及全球氣候變化中所發揮的作用。從圖5中有機碳的總體分布情況來看,隨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機碳的含量逐漸降低,蘆葦+香蒲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強,香蒲+蘆葦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在0-20cm土壤深度中隨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在2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中吸收能力大致相同,蘆葦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在0-40cm土壤深度中隨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少,在4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中吸收能力略有增強。正是由于濕地植物對于有機碳的吸收,才使得濕地土壤中的碳含量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有利于研究土壤中有機碳動態變化的機理,對于研究土壤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的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結論:根據本文研究,可得結論為:從有機碳的總體分布情況來看,隨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機碳的含量逐漸降低,蘆葦+香蒲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強,香蒲+蘆葦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在0-20cm土壤深度中隨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在2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中吸收能力大致相同,蘆葦群叢對于有機碳的吸收在0-40cm土壤深度中隨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少,在4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中吸收能力略有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