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曦



摘要:本文以寧波市澥浦鎮十七房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為依托,在實踐中研究歷史村落鄉土肌理的傳承。基于村落特點,并根據地塊所處的不同環境,提出三種改(新)建模式,分別為“自由搭建,激發社區活力”、“多元鄰里,引導社會融合”、“再造院墻,回歸傳統意向”,以實現對鄉村空間肌理的融合與鄉土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十七房村;歷史村落:鄉土肌理傳承;社區鄰里
一、村落概況
鄭氏十七房是寧波幫中最早的大型家族式商幫族群,為南宋時期周宣王后裔鄭靖為了躲避金兵之亂南遷至澥浦鎮,后歷經宋元明清的營建,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望族聚居地。村十七房位于寧波市鎮海區海濱小鎮澥浦鎮,村域面積4.2平方公里。
十七房一期景區內建筑由于景區的建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總體風貌較好,村內現狀住宅多為村民自建房,建筑物建造時間參差不齊,按建設年代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明清時期建筑、80年代以前的建筑和近期建筑。其中明清建筑風貌獨特,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但普遍毀損嚴重,急待搶救性保護。80年代以前建筑普遍為單層,建筑質量較差,以磚木結構為主,較為破舊。近期建筑一般為二層或三層,住宅前有院落,建筑質量相對較好,為單棟獨院,有的外觀貼有瓷磚,但風格與古村相差較遠,對傳統風貌的破壞較大。局部還建有廠房和棚屋,違章搭建較多。
二、設計理念
基于對十七房村歷史文化和建筑格局的研究,村莊整體發展充分保留本地特色,保護古村歷史文化的原真性,不能盲目跟風。建設中可拆除一些不協調的建筑,對存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進行恢復和更新,而新建建筑應盡量與原有村莊建筑進行協調,但不可一味復制,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感和設計感,而整體布局時也應遵循原有的街巷空間和村莊肌理,同時通過恢復古村落的原生環境,保持它的歷史可讀性以及它“原汁原味”的歷史滄桑感,從而最大程度地傳承村莊的歷史文化根基,充分體現“人住農家院,享受田園樂”的理念。
三、鄉土肌理傳承
通過對十七房村現狀人口屬性及現有條件分析,基于不同建設對象所處環境及周邊狀況,以空間保護及鄉土生活的延續為目的,提出三種改建形式。第一種為自由搭建,激發社區活力:屬于歷史街區內部小地塊的插建,從基本單元出發進行體塊疊加,達到與周邊空間肌理的融合:第二種為多元鄰里,引導社會融合:屬于歷史街區邊緣較大地塊的新建,通過建筑體塊不同形式的組合,以院落圍合、街巷形式既融合周邊村落肌理,又考慮到不同人群生活路線的分流:第三種為再造院墻,回歸傳統:屬于歷史街區外圍地塊的新建,追求通而不暢的道路結構,組團圍合型的建筑布局,其實質是打破常規居住區呆板的板式布局,延續一個更自然,靜謐的鄉土環境。
(一)自由搭建,激發社區活力。
現今村莊建設中,村民自發搭建的現象越來越頻繁。可大家往往會硬性的將其定性為“違章搭建”,限制村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我們認為這種行為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此現象并不“違章”,應對此現象探究其存在的合理性。村民的生活模式具有“多樣性”和“不可預見性”,因此我們應極力去開發村民的創造力,鼓勵村民自發“設計”自己需要的住所,根據不同的需求來構件多樣的生活空間,使建筑能充分體現人的情感,充滿“人情味”。
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三項設計原則:在總體布局上,我們將住宅以組團的形式布置,使整體肌理與區域內的周邊建筑融合與協調。空間結構上,每個組團都形成一個內院,組團與組團之間形成不規則的街巷,呼應傳統民居的院落與巷道空間。建筑形式上,與十七房的傳統建筑協調與統一。從傳統建筑中提取一些經典的元素,包括材質與構件,進行不同的組合,形成充滿古味的新建筑。
結合以上原則,我們首先引入兩個基本套型(如下圖),提供多種傳統建筑的材質與構件,供居民選擇后自由組合,最終形成自己心儀的家,飽含著居住者個人的感情色彩。
(二)多元鄰里,引導社會融合。
隨著工業進一步發展,村莊內形成了獨立的工業區,人員構成開始發生改變,本地居民開始外流,外地務工人員大量進入。本地居民除了工業,主要以房屋租賃為生產資料。從而產生大量本地居民與外地居民混住的情況,如何解決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基于對這一現狀的分析,我們提出了關于租客和本地居民的兩種居住模式:
外來人員由于具有地域群居屬性,故存在交流需求,且需要生活上的交流空間。原有居民之間也存在鄰里關系,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交流空間。主人和租客間也是緊密聯系的,會產生相互交流的可能。同時三者之間存在相互疊加且又相對獨立的關系。
通過院門形式形成半圍合空間,滿足半私密性的同時又不影響交通流線和相互間的交流。本地村民鄰里間的互動主要通過院落延伸到組團內部東西向的街巷展開。外地出租人員的鄰里互動主要通過出租房門口的組團內部南北向的街巷展開。各種商業活動密集區,老板與顧客之前的鄰里互動主要通過商業建筑門口的商業街展開。
鄭家路作為十七房村傳統的商業步行街,應將其原有繁華的商業氛圍進行復原,方案試圖將街道兩側商業形態延續,并通過前店后宅的傳統沿街住宅形式使鄭家路成為一個商業、旅游及配套服務等多方面功能融合的傳統商業步行交往空間。“前店后宅”是傳統的民居形式,多見于村莊的主要干道兩側,這種模式在十七房村中也普遍存在。設計中將這種傳統模式繼續保留,并進行優化改造,使老街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元素得以延續。
(三)再造院墻,回歸傳統。
傳統院墻記憶:中國人含蓄內斂,中式住宅所追求的正是安寧靜謐的氛圍,注重私密性,這種中國式的私密交流體現在具有中國本土文化范疇的生活形態和生活方式的“院宅建筑”,這其中,傳統院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統大宅院的居住空間模式:這是一種以宗族關系逐漸形成的居住模式,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人文特征,但是這種以家族形式為主的居住模式不適合現代以小家庭為核心的居住形式。
我們兒時大雜院居住空間模式:盡管缺少私密性,但是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和鄰里交往卻是無法替代的。這種大雜院的模式總是值得懷念的。
現狀農村的居住空間模式:現在大量出現的農村的居住形式,是以核心家庭為單位的離散式居住模式,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和鄰里空間,這點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
再造墻門居住空間模式:為了增強居住建筑公共空間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加強鄰里交往的可能性,我們希望回歸大墻門雜院式的居住模式,營造更好的具有活力的農村社區,也符合農村特有的社會關系和地域文化特征。
總結:通過十七房村村莊保護規劃,研究歷史村落中鄉土肌理的傳承,包括與周邊村落空間肌理的融合和鄉土文化脈絡的傳承。一、對于歷史街區內部小地塊的插建,從基本單元出發進行體塊疊加,達到與周邊空間肌理的融合:二、對于歷史街區邊緣較大地塊的新建,通過建筑體塊不同形式的組合,以院落圍合、街巷形式既融合周邊村落肌理,又考慮到不同人群生活路線的分流;三、對于歷史街區外圍地塊的新建,追求通而不暢的道路結構,組團圍合型的建筑布局,其實質是打破常規居住區呆板的板式布局,延續一個更自然,靜謐的鄉土環境。這可為其他類似村落保護規劃中空間肌理的融合和鄉土文化的傳承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