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瓦屋山是中國蜀山和道教源點
李后強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瓦屋山是天下奇山,天人合一,具有唯一性、神秘性和參與性,是中國遠古時代的修煉基地,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資源。
山以奇為要,奇以形為神,以人為魂,形以舟為佳。舟形、名人,是奇山的要素。因為,舟有動感,有實際用途。諾亞方舟,能抗洪救人。宇宙飛船送人上天。古人船棺,巴蜀甚多,以過河升天為意。瓦屋山,實際就是一艘停泊云中的“諾亞方舟”,世間高人如黃帝、老子、張道陵等當然深知其中奧妙,選擇此地修行、休閑、創道、布道、升天,理所當然。瓦屋山是最佳“發射場”,升天阻力最小,路徑最短,易于入軌,猶如衛星發射。瓦屋山是最佳養生地和“練功場”,長寬接近,空中看形似正方,實為橢圓(側面看是方形),中心在鴛鴦池,具有內部封閉性和外部開放性的特點,能形成迭代型的渦旋結構,有巨大吸引力(磁場效應),既能聚氣又能養神。從道家哲學看,峨眉山(佛教)是陽山,前山,向上,知天氣;瓦屋山(道教)是陰山,后山,向下,接地氣。瓦峨一陰一陽,天地映射,形成共振關系,力場似雙核橢圓,天然太極,這是大自然的杰作,非人所能。道家崇尚自然,重視青山綠水。佛教關心社會,注重因果未來。瓦屋山以最佳經緯度(北緯30°、東經103°左右)、最佳海拔度、最佳生態度、最佳潔靜度、最佳造型度而成為天下一絕,成為中國蜀山、道教源點。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源于蜀,因為四川盆地非常特殊,四面環山,形態如封閉橢圓,紫色土壤,1400多條河流,生態環境好。瓦屋山海拔2830米,南北長3375米,東西寬3475米,平臺面積11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最高的方山,人間天臺,云中方舟,不受干擾,易守難攻。瓦屋山也是華西雨屏,水源豐富。道教源于老子、莊子清靜無為、融入自然的思想,先人們總是尋求好山、好水、好生態。瓦屋山是道家練功最為理想之地,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共同造就了這個道教源點。晉葛洪《神仙傳》說,“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據考證,嫘祖是四川鹽亭人,帶領人們養蠶紡絲。《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現在學界的基本觀點,《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怪書,記載了550座山,300多條河流,由戰國中后期到漢代中期的楚國人或巴蜀人所作,這說明作者很熟悉四川情況。八百歲,可能是指眉山市彭山區的先秦道家人物彭祖,他是黃帝的后人,顓頊的玄孫。“女子國”可能是“雅女國”,即洪雅和雅安美女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袁珂先生在注《楚辭·天問》說道,“窮”即“窮山”,就是“岷山”。《山海經·海內西經》還指出,黃帝居住的軒轅之丘,呈方形,“青丘國,其人食五谷,衣絲帛,其狐九尾”。古代絲帛只有四川產,蜀是絲帛原產地。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就是三層九枝,各有鳳鳥,似為狐九尾。晉代郭璞說,青丘國在岷山之南。我們認為,“窮山”可能是邛崍之山,“青丘國”可能是青神洪雅,瓦屋山就是黃帝居住之丘。因為四川只有瓦屋山是方形,瓦屋山有三星洞,與三星堆一致。此外,瓦屋山地區有蠶叢傳說,認為青衣神就是蠶叢,青神縣就是紀念青衣神。因此,黃帝居住在瓦屋山,蠶叢、老子、張道陵、張三豐、蘇軾等都尋蹤而來。瓦屋山腳下有“五斗觀”和其他文物古跡,特別是木雕老君像,

瓦屋山風光

瓦屋山風光

栩栩如生。道教初創于洪雅瓦屋山,成型于大邑鶴鳴山,興盛于都江堰青城山,幾乎沒有必要爭論。源頭在黃帝和老子。道教學泰斗卿希泰先生早已作出結論:瓦屋山是道教發祥地,極可能是發源地。我們主編的2000年出版的《瓦屋山道教文化》一書,收集了以前學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也證明瓦屋山是天然(天師道)道場、是道教源點。大邑鶴鳴山被稱為“道教發源地”“世界道源”。史書記載,張道陵“客蜀,學道于鶴鳴山(鵠鳴山),造作道書”,說的是學習道教、在鶴鳴山修行、作道書,沒有講“創道”,至于在哪里創道,沒有記載,有些觀點是后人的演繹。安徽渦陽被稱“老子故里”“天下道源”,主要是為了發展旅游。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都只講是中國道教圣地,沒有講“發源地”。瓦屋山只能是“全球道教源點”,就是起源之點,草創原點,不必說是“發源地”,關鍵是要發展好道家文化,造福于百姓。一座山,在全球也只能是一個“點”。
這里要特別說明,古代的行政區域與現在不同,人們遷移主要靠水路、騎牛等,切不要以今天的現代化思維去觀察古代的活動,也不要以為今人遠比古人聰明。
關于蜀山的神話和傳說很多。瓦屋山古稱蜀山。《史記》《漢書》有蜀山記載,如“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等。是否為“蜀山”,必須同時滿足七個條件:一是在中國西部(古書記載,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高陽氏就是顓頊,出生在公元前2514—2437年,五帝之一);二是有祭祀活動場所(文化);三是山形如象形字“蜀”或甲骨文“蜀”(有吸引力);四是有古老植物“活化石”桫欏、珙桐、杜仲、銀杏等且生態良好(養生);五是有文字刻畫符號(老君木雕或青銅器);六是有種桑養蠶歷史(蜀就是野蠶之意);七是溪流眾多(江水、若水即青衣江、雅礱江等)。只有瓦屋山同時滿足這七個條件。瓦屋山有大量珙桐樹、桫欏樹,被譽為“植物活化石”。據《爾雅·釋山》講“蜀”就是“獨”的意思,瓦屋山只是孤單單的一座山。甲骨文蜀字就是孤獨、高平的山之意,頂上“四”下部“了”,就是瓦屋山的造型。因此瓦屋山是蜀山,沒有異議。貢嘎山、青城山、四姑娘山、峨眉山等都不符合這些條件。古時民間傳說的“蜀山”可能有多個,大小不一,但瓦屋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最為接近所有特征。安徽合肥市有一個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在合肥的蜀山區,距市中心約10公里,面積約13000畝,海拔284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大蜀山呈橢圓形;周長7.75km,最大坡度30度,最小坡度5度。據《廬州府志》記載:“有蜀僧于此結廬,偶思鄉水以錫卓地,泉汩汩而出,嘗之有瞿塘峽味,因名為蜀井。”蜀山是以此而名。瓦屋山是天然“寶墩”,與“寶墩文化”有關。古代蜀山氏也是群落、部落、民族、姓氏,就像今天的李氏、張氏、王氏,還有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等,蜀山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老子出關后騎青牛到瓦屋山,因為那時主要是牛車,瓦屋山至今還有成群野牛,繞山一周正好一年,基因沒滅。

瓦屋山風光
瓦屋山是“全球道教源點”,具有渦旋效應,迷魂凼就是可見現象。這種渦旋是無形的,就像電磁場、重力場、引力場。要發揮好瓦屋山的文化渦旋、社會渦旋、經濟渦旋,尤其是旅游渦旋效應。渦旋(Vortex)在物理學上是指一種半徑很小的圓柱(源點)在靜止流體中旋轉引起周圍流體作圓周運動的流動現象。據研究,歷史上的中國版圖的形成可能與渦旋有關,大部分吸引進來,小部分淘汰出去。一般旋渦內部有一渦量的密集區,稱渦核(可以看成瓦屋山平臺),其運動類似剛體旋轉。在它的外部,流體的圓周速度與半徑成反比;在它內部,則與半徑成正比,在渦心(可以看成瓦屋山鴛鴦池)上圓周速度為零。
渦旋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龍卷風、銀河系、類星體、黑洞等都存在渦旋現象,整個宇宙通過渦旋而聯系在一起。粒子和物質產生的渦旋是信息的攜帶者,它們幾乎瞬間地通過撓場相互作用著。因而有人把渦旋稱為宇宙的引擎,它是連接不可見能量和可見物質的橋梁。渦旋產生的內旋力使旋渦中的一切物體掉向漩渦中心,表面看起來是垂直指向中心的吸引力,實際上是螺旋指向中心的內旋力。大渦旋之中有小渦旋,是大渦旋的一部分,受大渦旋的內旋力影響。渦旋的旋轉方向基本一致,個別反方向旋轉的渦旋(反渦旋)起平衡作用。反渦旋雖然數量少,但是普遍存在。宇宙的運動是由暗能量來推動的。暗能量以一種旋渦運動的形式存在,它導致了每個星系中的所有恒星都按同一方向作旋轉運動,在暗能量運動的范圍內就會形成一種旋渦場。
發揮瓦屋山的渦旋效應,實質就是發揮它對各種資源要素的集聚、整合、吸積、發散、輻射等作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瓦屋山渦旋能量及其大小取決于它對各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要素的利用效益、要素相互關聯配置效率及其發展水平和總量的水平。瓦屋山的渦旋由無數個小渦旋組成,小渦旋再組成中渦旋,中渦旋形成大渦旋,就像是宇宙天體的運行,中心力量越強大,產生的能量就越大,所吸引的小渦旋組織就越多;反之,中心力量被摧毀,社會的聚能也隨之消失。當然,新的中心又開始形成,周而復始。社會、經濟、文化的運動則是由利益來驅動的,利益的能量也是以一種渦旋的運動形式存在,利益的能量卷入了所有的信息資源的攜帶者,在利益能量運動的范圍內就會形成一種巨大的溫暖渦旋場,會形成一種內旋向心力,從而產生聚合力,核心競爭力也隨之越來越強。渦旋運動也會產生一種離心力,使那些關聯程度不高、松散、效率低下的資源要素越來越遠離其渦旋的中心,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甩出渦旋區域。有四種效應應該重視:圈層效應、中心與外圍效應、吸附效應和溢出效應。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或猜想:
第一,由于瓦屋山的渦旋吸引,又是云中方舟,我們的祖宗,黃帝大人來到“軒轅之丘”瓦屋山修行練功,娶妻生子,同時運籌帷幄之中,指揮四川盆地及西南各地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活動。
第二,由于瓦屋山的渦旋吸引,老子出關騎牛順青衣江到瓦屋山,在瓦屋山五老洞布道,鴛鴦池升天。山上有老君木雕,“瓦屋祭陶片”,當地有巖畫、壁畫記載,地名“易俗鄉”“周公河”等,也是例證。
第三,由于瓦屋山的渦旋吸引,特殊的生態環境,張道陵在瓦屋山草創五斗米道(天師道),平岡治就是瓦屋山(24治之一),依據也很多。瓦屋山就是當年傳道中心場。慕名來此造訪者甚多,如道家大師張三豐等到此修行。
第四,由于瓦屋山的渦旋吸引,蜀國之祖蠶叢行走在岷江、青衣江,最后到瓦屋山,在此去世,葬于瓦屋山鴛鴦池,應該可信。蠶叢氏是一個民族、群落,有許多人,瓦屋山所葬可能是蠶叢氏的一個大人物(頭目)。青衣江,是岷江支流大渡河的支流,古稱若水(參《水經注·卷三十六·沫水、若水》),又稱平羌江,李白《峨嵋山月歌》里的“影入平羌江水流”即指青衣江。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充沛的水量,在古時,“漕運”曾是青衣江流域的主要交通和運輸方式。
瓦屋山是天下奇山,天人合一,具有唯一性、神秘性和參與性,是中國遠古時代的修煉基地,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資源。特提出建議:
一是注重知識性。為強調哲學、文化,建議用“道家文化”代替“道教文化”,道家講理念、規律,道教講信仰、遵從。老子、莊子是道家代表,屬于先秦思想派別。在瓦屋山成立國際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中國道家文化學院。保護好老君木雕像。
二是注重學術性。建議聯合世界上所有名山所在地社會組織,由民間組織舉辦“蜀山論壇”(邀請聯合國生態組織指導或參與)。把瓦屋山與三星堆、金沙遺址、鶴鳴山、青城山聯系在一起,舉辦國際道家文化與生態保護論壇,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出版蜀山研究專著、普及讀物。
三是注重實戰性。建議打出“中國蜀山——瓦屋山”名片、口號。拍攝電視劇《蜀山傳奇》等。在瓦屋山建設標志性的建筑物,如黃帝居丘、蠶叢墓(蠶叢祠)、蜀山氏紀念堂等,恢復川主廟,建設炳靈祠,重刻張道陵碑,開發降蟒溝,恢復老子升天臺,在懸崖刻寫大型“蜀山”字。開展穿越迷魂凼體育活動。把瓦屋山打造成世界最大天然養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