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俊 曾曉芳
農信社客戶盡職調查策略
吳連俊 曾曉芳
目前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反洗錢客戶盡職調查因居民身份證件識別、客戶信息獲取、柜員履職、宣傳解釋、非面對面調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反洗錢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一定影響,如何發揮行業優勢和反洗錢主體作用,切實履行反洗錢職責?現就如何做好農信社反洗錢客戶盡職調查工作,談談一點看法。
目前,我國反洗錢制度僅僅明確銀行等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時應履行的職責和責任,而對客戶及相關部門如何配合開展客戶盡職調查無規定;只規定了違反規定應如何處罰,卻沒有提及獎勵的措施,難以調動員工做好盡職調查的積極性。建議明確銀行可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核實客戶的真實情況;明確客戶以及公安、工商等部門有義務配合銀行完成身份信息核實及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所承擔的責任;明確提供有價值信息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確保反洗錢工作在全社會的順利開展。只有單位和個人的配合才能做好客戶盡職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農信社要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并結合業務實際,不斷健全完善本系統的具體實施細則。
柜員要從初次識別細節處發現風險和可疑點,如收到客戶身份證后,除認真核實證件的真實性、有效性以及證件照片與客戶面部特征是否相符外,可突然提問,對故意遮擋面容或躲避攝像頭,不與柜員目光接觸的;對柜員進一步追問顯得不耐煩或有明顯情緒波動的;不配合柜員開展身份核實的;回答內容與所提供證件、申請書上不一致的,可作為重點懷疑對象。同時通過對集中開戶、陪同開戶、不合理開戶、異常開戶等客戶加強背景調查,核實開戶目的和真實意愿,進行相關詐騙風險提示。有條件的營業網點可配備人臉識別儀等輔助技術設備,同時指導保安和大堂經理敏銳識別異常客戶及其異常行為。
客戶盡職調查采取回訪、實地查訪、向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稅務部門核實,向居委會、街道辦、村委會了解等措施,發現以下情況重點關注,調整風險等級持續監測:一是資金過渡性質明顯、交易頻繁、日均余額很少的;二是對電話無法打通的或同一手機號綁定多張銀行卡的;三是故意拆分交易金額而規避需進行身份核查的;四是同一IP登陸多張銀行卡的;五是交易頻繁,涉及外匯交易的;六是公安機關、人行查詢調查過的等。最有價值的反洗錢線索是柜員自己發現的而不是系統發現的,其中10個工作日內的新客戶認定是發現風險的重要時機。
農信社首先要加大自身反洗錢客戶盡職調查的培訓,如采取以會代訓、舉辦講座或參加專業培訓等多種方式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增強履行反洗錢法定義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發揮反洗錢主力軍和第一道防線作用,同時逐步成立反洗錢監測中心,實現專人專職集中管理,促進反洗錢工作效率的提高。其次可通過短信平臺、公眾微信、官方網站以及LED或電視滾動播放、張貼海報等多種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特別是柜員在辦理業務過程中,要通過語言排除客戶不愿意填寫私人真實資料的情緒,要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
為使柜員在識別客戶身份證件時可以借助系統進行科學的審核,而不會將身份識別寄托于人工識別或流于形式。首先應建立客戶電子信息檔案,將客戶信息與其賬戶管理、客戶分層、市場營銷、賬戶使用人或實際控制人等導入到科學化的電子系統,只要做到填入一次資料,便可獲得多項數據,并進行有效的客戶識別和分類,滿足反洗錢工作的多種需求,不斷提高客戶及其賬戶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其次是建立與公安、工商、稅務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信息共享平臺,及時獲取企業、個人的相關資料,確認客戶身份,掌握客戶資料,有效提升反洗錢盡職調查的工作效率。公安部門管理的戶口簿、護照、港澳臺通行證等公民身份信息,全部納入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并做到及時更新。
加大新技術在非面對面業務中客戶身份信息識別的應用。一方面,非面對面業務往往只認“證書”“密碼”不認“人”的特點,這就造成了商業銀行只能查證對方身份及余額,而難以審查支付方資金的來源和性質,也不能確定賬戶的實際控制人。因此在非面對面業務各系統中可增設指紋識別功能。客戶初次開戶及時采集指紋,辦理業務時輸入,并由系統確認真實身份完成交易,規避了賬戶借用或盜用的風險。另一方面,開發客戶身份識別信息監測和分析系統,根據客戶辦理業務的不同,結合客戶所屬行業、地域、職務等實際情況,加強客戶身份與交易行為的動態識別,由指標體系、不同風險評估系數自動形成客戶分類數據庫,對高風險客戶提高關注,增加關注項目。對列入可疑交易的賬戶進行核實,經核實仍然認定賬戶可疑的,暫停賬戶網銀、ATM乃至所有非柜面業務的控制措施,并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防范和控制可能發生的洗錢風險。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中縣農村信用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