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盧錦根
開啟“鉑金十年”新篇章專訪四川省西昌市委書記李俊
本刊記者 盧錦根

西昌市委書記李俊(中)在一線調研指導
西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從2007年到2016年,經過“黃金十年”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西昌已成為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頭牌”,并成功入圍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百強榜。2017年,面對疊加機遇,西昌謀定而動,開啟了“鉑金十年”二次跨越發展的新征程。西昌“鉑金十年”的路怎么走?未來的西昌是什么樣的?近日,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對西昌市委書記李俊進行了專訪。

西昌市委書記李俊(右三)在一線調研指導

西昌市三埡口城市美景 鄒森 攝
2017年7月13日,《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發布,西昌市再次登上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榜單,位列第85位,比上年度上升了7位。在“一步跨千年”之后,60年風雨兼程,西昌經濟發展開始飛速前進。特別是在過去的10年里,西昌更是在超常規追趕跨越的“黃金十年”發展中,從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西南小城,發展成了經濟繁榮的現代化城市,不僅成功入圍全國百強縣,更成為了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頭牌”。
當代縣域經濟:您如何評價西昌“黃金十年”?
李俊:過去10年里,西昌市委、市政府前瞻性地堅定“生態立市”發展理念,以富民強市為發展路徑,將提高群眾生產生活質量作為發展的落腳點和終極目標,全力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短板,大力實施養老、醫療、棚改、水利、交通、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強力推進現代農業、新型工業、重大項目、城鄉旅游、電子商務、文化體育等產業轉型發展。經過“黃金十年”發展,西昌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已躍升至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85位、全國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縣市第1位。
短短十年間,西昌不僅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邛海濕地公園,榮獲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馬拉松最美賽道、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第一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殊榮。而且城市形象、城市品位、群眾生活質量、居民幸福指數迅速提升,這是10年前干部群眾和外界都未曾想象到的。2016年,西昌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57.2億元,同比增長6.3%,在全省區縣GDP排名中排第13名,也是縣級市中排第一的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20.4億元。
2016年10月,西昌市第九次黨代會為西昌繪制了未來發展的鴻篇巨制藍圖,制定了“十三五”五年發展規劃和五年發展主題,提出了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升級的發展新路徑。2017年,西昌從“黃金十年”邁進 了“鉑金十年”。
當代縣域經濟:未來西昌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李俊: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鉑金十年”,西昌將全力推動經濟社會二次跨越,全面建成現代化的生態田園城市,加快建成川滇結合部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讓西昌成為攀西經濟區核心增長極,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門戶,爭做縣域經濟競爭中的先行者、領跑者。
當代縣域經濟:按照 “鉑金十年”的宏圖,西昌將實施怎樣的發展戰略?
李俊:西昌未來將全力推動“1566”經濟社會發展方略和總體謀劃。“1”即實現一個愿景:到2026年全面建成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為2050年建成國際性休閑度假旅游康養目的地奠定堅實基礎;“5”即實施五大興市戰略:轉型提效、民生普惠、城鄉統籌、創業創新、開放合作;“6”即推進六大片區集團攻堅:深入推進安寧河片區、古城河東片區、川興大興片區、海南大箐片區、海河南山片區、西昌新區片區集團攻堅;“6”即構建六大支撐發展格局:構建大產業、大開放、大城建、大民生、大黨建、大治理發展支撐體系。
通過“鉑金十年”的突破性發展,逐步走出一條區域融合、體系完整、模式多元、創新驅動、梯度推進、體制健全的現代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外向型經濟格局全面形成。到2026年,GDP突破1000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5:30:65,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位進入前50名,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超過60家,駐西昌金融、保險、證券機構超過35家。
當代縣域經濟:今年,西昌提出了“七彩西昌,陽光水城”這一全新的城市定位,這是基于什么考慮提出來的?
李俊:這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當然也結合了西昌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潛力。我相信,這是讓更多人認識西昌、了解西昌、發現西昌、愛上西昌的一張旅游名片。
一方面,“七彩”對應“陽光”, 西昌是著名的陽光城,冬暖夏涼,特別適宜人居。“七彩”,代表著西昌的花海、西昌的天空、西昌的城市景觀、西昌的街道、西昌的校園,同時“七彩”還體現了西昌多民族的和諧。還有我們的運動休閑方式、我們的水果特產等等,都是“七彩”的。所以,“七彩西昌”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體現了西昌的自然稟賦、發展方向的形象氣質。這是一個生態保護工程,也是一個惠民工程,最終為我們實現全域旅游,構建起生態環境的支撐。

西昌邛海美景 胡小平 攝
另一方面,就陽光水城來說,西昌山、水、城相依相連,是人居環境最好的地方。過去的進步得益于水,今后的發展,更要依托于水。
今年,我們提出了“擁水”發展戰略,就是整個城市的建設、布局,都按照“水線”來走,最終把西昌建設成為可以坐船游全城的“陽光水城”。
西昌具備這個條件。這里有“一湖四河”(邛海,以及東河、西河、海河、安寧河),河水穿城而過。現在,我們要建一個東河水庫,另外從大橋水庫引進城市補給水源等,這都為我們建設“陽光水城”,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后,西昌的這些水網將聯通,我們還要建設若干個濕地,它們就像是水域上的珍珠,串成一片,例如,在海河邊就規劃了8個濕地。今后,它們將成為一個立體的水生態環境,水網聯通后,不僅是交通線,也是旅游線,最終構建“山、水、田園、城交融”的景觀格局。
西昌市自2008年啟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2010年、2013年先后獲得“四川省文明城市”稱號,2011年、2014年分別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確定為公共文明指數測評體系調研點。西昌的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一步一個腳印,今年,西昌正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注意到,您主政西昌以來,特別注重城市的文化品位打造。今年更是全力沖刺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西昌有什么經驗與我們分享?
李俊: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在于優美華麗的外表和雄厚的實力,更在于內在的文化內涵。文化是城市永續發展的動力,市民的文明素質,代表著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的品位。
通過9年的文明城市創建,我們積累了很好的經驗,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進一步深化西昌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動創建工作常態化、長效化,確保創建工作全覆蓋、無縫隙,全市上下積極探索,按照創建工作的目標定位,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實施、大力度推進,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著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的文明西昌。
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西昌通過開展“送文明進村社”“小手拉大手”“誓師大會”等活動,在全市范圍內掀起了“創建為我、我為創建”“創建有我、有我創建”的創建熱潮,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支持和認可。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大力發展旅游、康養、會務等服務產業,放大城市對外影響力,形成反哺西昌城市上檔升級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讓西昌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更具特色,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讓每個西昌人心中文明的種子生根發芽,西昌大地處處閃耀著文明之花。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西昌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