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海 文/圖
天宮村“脫帽”的臺前幕后
王星海 文/圖
2016年末,經上級驗收,四川省平昌縣鎮龍鎮天宮村成功摘掉“貧困帽”,全村406名貧困人口成功越過脫貧標準線。如今,村里現代生產生活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特色產業發展勢頭正盛,村民收入明顯增加,村民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村里現代文明之風蔚然形成。一個積貧積弱的貧困村何以在短短數年間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新村?
天宮村“脫帽”的臺前幕后,是黨和政府的關懷,是平昌縣財政局的真情幫扶,是天宮村民的奮發圖強。自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以來,四川省平昌縣財政局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安排部署,從智力幫扶入手,多措并舉幫扶天宮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幫助村民增收脫貧、致富、奔康。
產業是活力,是動力,是破除集體貧困“緊箍咒”的法寶。
數年來,天宮村一直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村里的運轉完全依靠縣級財政“兜底”。平昌縣財政局接手幫扶后,深入調查,反復研究,切實做足產業幫扶這篇大文章,讓脫貧攻堅活力四射。
鎮龍鎮天宮村位于平昌縣城北部,鎮龍鎮南部,距縣城98公里,全村轄9個農業社,2014年前貧困戶131戶,貧困人口406人,有853人存在飲水困難,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168元,屬國家貧困村。
2014年,該村在平昌縣財政局的幫扶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不讓一個貧困戶出列”,脫貧摘帽,這一年該局面對全村村民做出了堅定的承諾,并在一年多后變為了現實。
抓產業激發內生發展動能。天宮村是平昌縣的一個偏遠貧困村,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地理條件的限制,大部分貧困群眾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為激發群眾致富信心,2015年以來,在該局的幫扶下,先后組織村干部及貧困群眾代表到鄰近鄉鎮“取經”,到縣域內發展好的村子學習參觀,通過“走一走,看一看”激發“想干事、敢干事”的激情。如今,村民自發組織成立天宮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曾經荒蕪的1000余畝土地上發展起核桃等特色產業。按照正常發展,在未來兩年內天宮村的核桃產業將是集體收益的堅強支撐。

平昌縣財政局與鎮村干部一起規劃產業發展

在村里舉行院壩會,激發村民脫貧動力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平昌縣財政局緊扣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精準脫貧“四好”要求,推進優質民風民俗逐步形成。
2014年—2016年幫扶期間,財政局扶貧幫扶責任人先后70批次涉及400余人次,深入天宮村與地方鄉鎮人民政府一起入戶調查、研究規劃、制定方案。三年來,共計推進實施廁改、廚改、圈改99戶,引導群眾勤洗手、多刷牙,美環境、講衛生,走健康生活路線。根據群眾居住散、聚特點,因地制宜建集中供水站1處,分散供水15處,發動群眾修繕入戶道路7000余米,切實改善了群眾生產條件和起居環境。
村民何修德很自豪地說:“環境衛生搞好了,就連蚊子都‘搬家’了,孫娃子感冒發燒的幾率也少了,全家人不用外出打工也能吃好穿好致富了,還是共產黨好啊!”
“扶貧,到底是扶智?還是扶志?平昌縣財政局的反復斟酌研討,最后確定把提高天宮村貧困人口自身素質作為永久脫貧的治本之策,堅持“扶智”與“扶志”并行。兩年來,全村共實現教育脫貧8人,有效地鞏固了脫貧成效。
抓培訓將技術送給貧困群眾。該局利用全縣開辦農民“夜校”的大好時機,積極對接聯系縣農業局農技專家,定期組織群眾到“夜校”學習種植、養殖以及防疫等多方面實用技術,并結對幫扶,親自到貧困戶家中指導發展小庭院、小養殖,培訓種養殖能手。
天宮村地處偏遠,學生上學極不方便,村小設學在一個老祠堂,自2015年以來,平昌縣財政局協調教育局,爭取項目資金50余萬元,修繕校舍320余平方米,硬化操場100余平方米,同時,調劑優秀年輕教師2名。從根本上改善了教學環境,配強了師資力量,為后續“扶智”工作奠定了基礎。此外,該局工會、共青團、婦委會等群團,開展了一系列關愛、助學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學習和體育用品,鼓勵孩子們樹立志氣,努力學習。
平昌縣財政局始終堅信,教育扶貧承載著貧困家庭的脫貧夢,從娃娃抓起,解決了孩子們受教育問題,讓他們掌握知識,改變命運。
“重視貧困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有利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才能讓貧困家庭徹底摘掉貧帽。”我們堅信,到2020年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不再是夢想。因為幫扶依舊還在,一份歷史答卷仍在書寫。
10.16625/j.cnki.51-1752/f.2017.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