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潘興揚
農旅相融荷映丹山
本刊記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潘興揚

丹山鎮全景及萬畝荷塘
近年來,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鎮圍繞“四個新雁江”發展戰略,立足鎮情實際,圍繞丹山特色產業,始終把“生態立鎮、農旅強鎮、商貿活鎮、和諧興鎮”作為發展理念,全面推進“一帶四園”產業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蓮藕、核桃、柑橘、蔬菜為特色產業的“四個一萬畝”的農業發展引擎。
小鎮“產業規?;?“產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四化融合農旅發展模式,有力地帶動農民實現長期穩定增收,為實現四川省級“現代農業型小城鎮”和“農業觀光特色小鎮”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有著江南特有的風姿,本以為這景致只存于筆墨勾畫的想象之中,待到身臨其境,方知真實存在。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鎮的萬畝荷花,層層疊疊鋪了開來,正是這般的風姿綽約。
沿著丹山鎮的萬畝荷塘走了小半圈,陽光下微風送爽,丹山鎮黨委書記李林興致勃勃地向本刊記者介紹8月中旬荷花節時的盛況,而此時剛好是荷花節結束一周。
李林說,據不完全統計,在8月11日到20日整個荷花節期間,丹山鎮累計接待游客達26萬余人次,僅開幕式當天接待游客就有6萬余人次,帶動丹山鎮及沿線的消費超過400萬元。荷花節成功實現了丹山鎮在社會關注度、經濟帶動作用、群眾滿意度、客流量、發展觀念、宣傳推廣、農旅發展等方面的歷史性跨越,達到了以節促游、以節造勢、以節招商、聚集人氣的目標,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荷花節以“荷燈蓮動 藕遇雁江”為主題,在傳統賞荷游覽基礎上,獨創性的加入夜間賞荷燈游玩主題,將荷塘與主題燈組結合,行成“賞荷花、看荷燈、演出互動”相關聯的全天游玩主題性活動。
丹山鎮素來被譽為川中蓮藕基地,以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然條件,造就了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即“四個一萬畝”:1萬畝荷花,1萬畝核桃,1萬畝柑橘,1萬畝蔬菜。
舉辦此次荷花節,將為雁江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農旅融合發展的先進示范,促進丹山鎮萬畝荷塘基地建設。同時,以此活動為新的平臺和起點,以荷為媒,大力招引與荷花相關的產業項目,逐步形成以荷花為鏈條的產業支撐,深入推動農旅發展,加快建設具有丘陵特色的中國鄉村旅游目的地。

荷花節晚會現場人山人海

荷花節促成丹山鎮與企業項目簽約

資陽雁江首屆荷花節在丹山鎮開幕
李林說,丹山在今后的發展中,會更加注重川中蓮藕基地這張名片,增強蓮鄉品質。以大規模荷葉、蓮花形成的靚麗風景為依托,致力將白塔大佛體驗觀光園發展成為集鄉村旅游、現代農業展示、農耕文化體驗、綠色產品自主采摘、休閑養老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
2017年,園區實施了200畝共計11個品種的觀賞藕種植,9000余平方米的邊坡治理,并打造產業環線共計6公里的道路景觀長廊,對公路沿線1100余戶進行“改住房、白墻面、平院壩、清渠道、建花臺、添綠化”的整體庭院改造工程。園區的步游道逐步黑化升級,新增觀景亭3個,建設600余米木制景觀棧道、20余畝的大型休閑文化娛樂廣場,逐步實現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的整體推進。
此外,立足農副產品原料供給地、成資鄉村旅游目的地發展定位,小鎮圍繞丹山產業發展特色,挖掘地域文化,以丹山白塔、丹山大佛、黃氏宗祠等歷史文物古跡,凝練 “蓮廉”“理禮”“孝笑”“合和”的八字丹山文化。而首屆荷花節的成功舉辦,也使“山青水綠荷塘美、藕甜花香產業旺、追憶故里塑丹心、逐夢蓮荷憶鄉愁”的發展愿景成為丹山對外發展的一張名片。
并不僅僅只有蓮藕,丹山鎮利用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規?;l展。截至目前,丹山除了種植蓮藕8000余畝,還有核桃8000余畝、特色蔬菜基地10000余畝,柑橘7600余畝。輻射帶動東峰、新場、回龍、中和等周邊鎮鄉共15個村發展特色蓮藕4000余畝,初步形成了以蓮藕、核桃、柑橘、蔬菜為特色產業的“四個一萬畝”的農業產業格局。

丹山鎮黨委書記李林接受記者采訪 潘興揚 攝
格局初成,接下來要考慮的則是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李林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就目前而言,初步形成了以蓮藕產業為主的“丹山蓮藕”品牌系列,以藤椒產業為主的“藤椒”系列產品,以大米產業為主的“丹山大米”品牌系列。丹山鎮黨委、黨政府也一直鼓勵并推動相關企業積極注冊商標,打造產業精品,使之成為具有地理標志的特色農產品。
“在雁江區的所有鄉鎮中,丹山鎮的脫貧任務是最重的?!碑斢浾邌柕接嘘P脫貧情況時,李林如是說。
如今,按照“共同發展,共享資源,協同推進”的工作思路,丹山鎮將9個貧困村的產業發展融入到全鎮產業發展的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指導各村制定出科學合理、符合實際、操作性強、持續穩定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各村把增收目標落實到鎮主導產業上來。目前,9個貧困村共發展蓮藕550畝、核桃5000畝、柑橘2500畝、蔬菜4000畝,實現每個貧困村都有2—3個穩定增收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
經過長期的農業農村工作實踐,丹山鎮黨委政府認識到,9個貧困村產業的“小散弱”已成為制約脫貧工作的瓶頸。對此,丹山鎮的黨政班子多次深入9個貧困村進行調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產業扶持政策。截至目前,丹山鎮以適度規模土地流轉和定單農業為基礎,大力引進培育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重點的新型經營主體15家,采取“專合社+農戶+貧困戶”“村集體+專合社+貧困戶+農戶”“農戶(含貧困戶)+專合社”“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農戶”模式,在貧困村建成柑橘、核桃、藤椒、蔬菜產業園1萬余畝,有效解決了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短期脫貧與長期增收的問題。
建立“137”利益分成模式。村集體將省市產業發展資金按不超過合作社總投入30%的比例投入到合作社,約定只能用于基礎設施和種苗投入,前5年按固定比例分紅,第6年后按總收入的10%分紅,分紅后的30%作為集體經濟收入,70%分配給貧困戶。
形成 “721”利益分成模式。由村級黨組織牽頭,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主要利用產業扶貧基金流轉土地,依托合作社的技術和銷售渠道發展產業,將總投入的70%量化到貧困戶,產生收益后,按貧困戶70%、村集體20%、合作社10%的比例分紅。
創新“三金模式”。土地流轉收租金增加財產性收入,農民務工拿薪金增加工資性收入,合作經營分股金增加經營性收入(村集體補助農戶種苗、肥料,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農民負責日常生產及管理,產品由合作社統一包裝銷售,所得收益農戶與合作社按8:2比例分紅)。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雁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10.16625/j.cnki.51-1752/f.2017.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