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林 張歡
集體經濟“空殼村”的突圍之路
□周松林 張歡
編者按:
如何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一直是農村工作中的難題。形成“空殼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村因為地處偏遠、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差等,一直找不到發展經濟的有效路徑;有些村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勞動力大量流失,造成集體經濟無人搞、各項工作無人抓的局面;還有的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集體經濟坐吃山空……近年來,很多地方在壯大集體經濟方面創造了很好的經驗。今天我們來介紹四川省華鎣市探索“N+集體經濟”模式,看他們如何消除“空殼村”,從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
四川省華鎣市轄區內多為丘陵地形,農田面積小、人均耕地少,大多數行政村都是無資金、無資產、無資源的集體經濟“空殼村”,該市抓住脫貧攻堅和農村改革發展的時機,創新探索“N+集體經濟”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
“種了幾十年的莊稼,沒想到按照他們的要求換了個種法,這同一塊田里種出的蔬菜,產量高了,價錢上去了,收入翻了好幾倍,我算是正兒八經地見識到了科學種田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變化了。”6月11日,華鎣市明月鎮竹河村菜農代君于說。代君于所說的“他們”,是剛成立的專業合作社請來的有機蔬菜種植領域的專家們。
明月鎮竹河村位于渠江岸邊,但因地處洪災淹沒區,汛期基本上是“十年九淹”,長期以來村民們一直種植生長周期比較短的蔬菜,蔬菜的品質不高,菜農們的收益也很低。竹河村成立了村級合作社之后,合作社指導菜農們實施標準化生產,并統一進行銷售,在增加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的同時,更降低了菜農們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蔬菜的品質,還解決了菜農們銷售難的后顧之憂,實現了穩定增收。
按照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架構,華鎣市率先在25個貧困村規范化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組織,特別是對各村內荒山荒坡、山坪塘、閑置村小學等集體資源、資產進行清理核實并確定權屬,交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管理,成功實現了村集體資源效益最大化。
“農投公司發放的這筆貸款,對于我們生態文化園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華鎣市君蘭天下生態文化園負責人鄧強,在談到該市農投公司為其發放貸款情況時如是說。
君蘭天下生態文化園是華鎣市生態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重點招商引資企業,在開園之前,因前期投入資金量大,一時資金周轉成為難題。華鎣市國有農投公司了解到這一信息后,及時與其對接,快速為其發放了貸款,生態文化園利用這筆資金增添了開園必須的設施設備,實現順利開業。目前,君蘭天下生態文化園每天接待各地游客上千人,已成為華鎣市重要的生態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基地。
那么,農投公司的這筆錢是哪里來的呢?原來,2016年,省財政廳下達給華鎣市500萬元資產收益扶貧試點資金,該市按照“股權量化、按股分紅、收益保底”原則,借助國有農投公司聯系農業企業廣泛、資本運作經驗豐富這一優勢,創新“國有農投公司+村集體經濟”的資產收益扶貧試點資金使用模式,有效規避了資本運行風險,提高了資本運作效益。
該市將500萬元資產收益扶貧試點資金量化分配給25個貧困村,以貧困村為主體注入國有農投公司,再由農投公司將資金入股市場前景好、經營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本運作風險由農投公司全權承擔),農投公司按7%的年收益率向貧困村支付收益,該市25個貧困村每年可實現財產性增收共計35萬元以上。
“有了這筆資金,農業產業實現了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方面,貧困村也壯大了集體經濟,有了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產業的資金來源,可以有效提升村級組織村務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增強了貧困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華鎣市農投公司總經理唐朝輝介紹說。
“一兩年之前,我們這里還是大片大片的荒坡和撂荒地。可現在,每天都有好幾千人來我們這里賞花游玩。莫說別人,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相信。”說起村里的變化,華鎣市祿市鎮六水溝村黨支部書記石棟全發出了感慨。
六水溝村利用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基本口糧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對荒坡和撂荒地進行改造整理,并引進業主著力打造鄉村旅游景點,昔日的荒山坡變成了景區、田園變成了公園,各地游客競相來到這昔日的山間田野欣賞好風景。
除了土地流轉部分集體收益,六水溝村將部分村集體土地改建為生態停車場,目前村集體每年僅停車場收入就已上萬元。
“當前,農業、水利、糧食等部門都有涉農項目投入,但相對分散,如果缺乏統籌協調,就會存在著撒胡椒面現象。”華鎣市農工委主任夏成華介紹說,“整合這些涉農項目資金,有助于整體統籌,把握規劃和重點,集中力量辦大事,進一步增強資金合力,全面夯實農業基礎,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的目標。”
該市因村制宜編制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規劃,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投入貧困村產業基地建設,基地建成后,將項目資產折資入股龍頭企業(股權歸集體)或無償移交給村集體公司,將政府項目資產轉化為村集體資產,村集體通過按股分紅或自主經營獲得收益。
僅2016年,華鎣市統籌整合項目資金3000余萬元,投向平橋村、黃桷村、石堰墻村等6個貧困村,建設花卉、銀杏、青翠李、油樟等特色產業基地5720余畝,按照20%的比例折資入股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見效后,各村集體經濟僅股份年度分紅就可達到收入3萬元以上。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