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 斌(醫學教授、主任醫師)
骨折后也要運動
文呂 斌(醫學教授、主任醫師)

骨折后,因為疼痛,“不動”是患者和家屬的第一反應。然而,你知道嗎,骨折后,不僅手術后要適量運動,就連手術前,傷處也需要適當運動,否則,你的患肢很可能會“生銹”。
魯大媽今年68歲,半年前,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腳踝骨裂。醫生建議保守治療,套上支具后魯大媽就回家了,輕易不會動到傷處。
一個月后,魯大媽去醫院復查,醫生說恢復得不錯,可以脫掉支具,試著拄拐、部分負重走路。可是,她走了幾步,覺得痛,回家后又把護具套上了。這次,她養了3個月,期間家人勸她多動動,但她總覺得沒徹底恢復好,再養養。
3個月后,魯大媽脫下護具,嘗試走路,卻發現右腿僵硬無力,需要借助拐杖才行。而且,右腿明顯比左腿細。家人送她去醫院,醫生了解了情況后說,這是因為您養得太久了,右腿一直沒運動,結果關節和肌肉有點萎縮,功能受到影響。接下去,要針對右腿的情況進行康復治療,才有可能恢復正常走路。
一般骨折發生后,人體會有明顯疼痛感,出于自我保護,會避免使用受傷的肢體。醫生也會建議病人“制動”“靜養”,以免骨折處愈合不好,很多患者誤認為就是要一動不動地“養”。其實,骨折后,如果傷處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關節、肌肉會 “生銹”,出現關節攣縮、僵硬、肌肉萎縮,這樣骨折愈合行走時會發現無力、僵硬。所以早期傷處被動活動及周圍肌肉、關節的主動活動很有必要。
目前骨科康復包括術前康復和術后康復。
不運動不行,但運動也不能著急。骨折患者的運動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能自己亂動,那樣可能造成骨折處移位。
骨折后,沒做手術時是可以動的。很多人都說這樣會痛,會加重傷害,其實不用怕,在醫生的指導下,骨折患者動比不動好。手術前,患者傷處疼痛、腫脹,術前康復鍛煉有利于消腫,可以縮短術前等待時間;同時通過適當運動緩解局部腫痛、減緩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縮短術后的康復周期,加快傷處的功能恢復。醫生會指導患者怎么動,在鍛煉肌肉的同時避免骨折移位、軟組織損傷。開始運動后,首先會感覺疼痛,慢慢地就會覺得舒服多了。須知,術前的康復和術后的恢復是有因果關系的,術前運動康復做得好的病人,術后的恢復比其他病人要快。
骨折手術后,醫生會盡快安排患者開始功能康復鍛煉,會教患者如何運動,肢體運動到哪個程度最合適。術后第二天,患者可以適當下床活動或做床上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胃腸功能,防止并發癥,促進傷口愈合。老年人腰椎骨折,打水泥針術后6個小時可以下地走動;下肢骨折術后需要臥床,但可以躺著運動;上肢骨折術后運動的方式更多。部分膝關節微創手術后第一天就可以下地活動。這個過程可能會有痛感,患者要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醫生,醫生會綜合考慮,給出最適合恢復的鍛煉方案。
在功能鍛煉時,不能盲目追求進度,術后的功能鍛煉應該是循序漸進的,要每天都有少量進步,或者這個星期要好于上個星期。對于嚴重患者來說,這個月好于上個月也未嘗不可。如果盲目追求進度,可能會拉傷肌肉,使病人在心理上產生抵觸,并不有利于整個康復過程。
需要提醒的是,術后的功能鍛煉會有個體化差異,不應該完全聽同類病人的,也不應該看別人多少時間內練到什么程度,自己也一定要怎么樣,患者應該聽從醫生的指教。
骨科康復面向的不僅是手術人群,還包括一些保守治療的骨折患者。
并非所有的骨折都需要手術治療,有些情況可以保守治療,但是保守治療大部分需要臥床靜養或者患肢制動。如果一味靜養,也會出現諸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血栓等并發癥。科學的靜養方法,是在臥床期間做一些主被動運動鍛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還有些患者年紀太大,綜合評估后不適宜手術,只能回家躺著,有些老人就這樣去世了,但他們不是因為骨折而死,而是在床上躺久了出現壓瘡“爛”死了;或者躺著吃東西出現嗆咳,引發肺炎,死于感染等多種并發癥。倘若能介入康復治療,這些老人不會這樣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