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琳
社保“安全網”傳遞民生溫度
整理/陳琳
社會保險是經濟的“助推器”、社會的“安全閥”和“穩定器”,關系億萬家庭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養老金連年上漲、醫保異地結算全面展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制度統一……5年來,四川社保制度改革由點及面全面覆蓋,社保待遇水平逐年提高。
解除后顧之憂,方有幸福生活。如今,在四川,縱貫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險“安全網”不斷織密織牢,成為了群眾不可或缺的“保護傘”,傳遞著暖暖的民生溫度。
建立起統籌城鄉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14年4月,經省政府常務會議批準,我省在全國率先從省級層面制定出臺了《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創新舉措,進一步完善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結合的制度模式,鞏固和拓寬了資金籌集渠道,完善了待遇支付政策,強化了制度的保障性和惠民性。
全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我省實際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框架。2016年10月,全省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部納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啟動機保基金征繳和發放工作,機保改革工作成效顯著,在全國創造了經驗。
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初見成效。截至目前,全省21個市(州)均理順了管理體制,將城鄉居民醫保歸口人社部門管理,其中14個市(州)在2016年完成了制度整合,另外7個市(州)也將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全面推進實施,使看病報銷再也不分“城里人、鄉下人”,城鄉居民按照統一的政策參保繳費、享受待遇,進一步促進社會保障的公平性。
有序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及生育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試點。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是國家應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作出的戰略性制度安排。作為人社部確定的全國首批15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之一,成都市從今年7月1日起正式啟動試點工作,全市超過700萬的參保人員將獲得“五險”之外的這項全新社會保險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失能評定申請5452人,已評估3208人,其中重度2694人。推進生育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則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舉措。內江市作為全國首批12個開展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試點城市之一,于今年5月正式開展試點工作。
異地就醫工作取得跨越式進展。2014年10月1日,我省正式建成運行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省級平臺,在全省范圍內實現了異地就醫住院費用即時結算;2016年,開通了省內門診特殊疾病異地就醫即時結算;2017年,按照人社部統一部署,我省第一批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系統,如今21個市(州)215家醫院實現了與全國其他31個省市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截至目前,省內異地就醫聯網醫院已達447家,其中門診特殊疾病聯網結算醫院53家。“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把過去‘讓參保群眾跑路’變成‘讓數據信息跑路’,就醫結算更高效,參保群眾不用再墊付醫療費用。”省醫保局調研員侯春英介紹,全省的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按照“參保地待遇、就醫地結算、就醫地監管、全省統一清算”的原則,實行“全省統一組織,省、市協同管理”模式進行服務,實實在在地為群眾帶來便利。自2014年啟動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至今,省內異地就醫住院累計結算24.11萬人次,累計結算總金額42.7億元。今年1至9月,省內異地住院結算9.91萬人次,結算總金額17.48億元,省內異地門診特殊疾病結算9733人次,結算總金額751.89萬元。全省跨省異地備案人數達到13萬人次;我省作為就醫地為省外參保人員提供跨省異地就醫結算服務828人次,結算總費用達1448萬元;作為參保地,我省有261人次到省外就醫,結算總費用593萬元。

▲成都開展以“社保政策暖民心,居民養老惠百姓”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江維/攝)
積極參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企業降本增效工作落在實處。陸續出臺了降低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下限、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和對生產經營困難企業執行養老保險費緩繳等多項減負政策,5年來為全省企業減負近300億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
社會保險各項待遇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2005年以來,我省已連續13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養老金從2011年的1263元增長到2016年的1946元,增幅達49.3%;2016年率先按照“并軌”思路,同步調整了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2015年,我省實施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工作,調整后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達到75元。全省醫保待遇水平不斷提高,職工醫保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2012年的19.34萬元增至2016年的23.47萬元,住院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穩定在81%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2012年的11.08萬元增至2016年的13.62萬元,住院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由2012年的71.10%增至2016年的76.66%(含大病醫療保險)。工傷保險月人均定期待遇水平由2011年的1283元增至2016年的2285元,增幅達78.1%,其中:1-4級和5-6級工傷人員分別提高傷殘津貼1350元、1055元,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提高撫恤金575元;生育保險待遇水平也都隨工資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增加。
全面推行五險統一參保登記、征收和稽核。截至今年6月,全省21個市(州)均實現了五險統一參保登記、征繳和稽核。各地在五險經辦中已基本實現統一受理參保登記、人員增減變動和繳費工資申報,統一經辦繳費基數核定、擬訂征收計劃和實施保費征收,統一開展征收稽核,統一業務經辦信息系統。
全力推進全民參保計劃。我省從2014年攀枝花等3市開始試點到今年全面實施、全面覆蓋并基本完成,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全省基本建成統一的全民參保登記信息系統和基礎數據庫,采集各地上傳數據1.34億人次,經審核入庫9194萬人,并初步建立了與公安、工商、扶貧移民、殘聯等部門數據交換機制;全省普遍開展了入戶調查工作,截至目前入戶調查工作已基本完成,調查數據入庫率到達90%以上,為下一步精準擴面、精準服務奠定了良好基礎。今年8月底,在全國全民參保登記工作推進會上,我省作為先進省份代表作了經驗交流發言,得到了人社部的充分肯定。
大力推進工傷保險“同舟計劃”。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新開工項目參保率達100%;在建項目參保率為99.11%,建筑業農民工工傷權益得到有力保障,小險種實現了大作為。
有力推動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工作。5年來,我省積極推進網絡監管在五大保險各經辦環節的全域監控,早在2014年7月,全省183個區縣就全部實現網絡監管上線。“從2016年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有效利用社會第三方力量實施內控監督。”省人社廳副廳長吳琦表示,目前全省已建立省級查處和防范社保欺詐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涵蓋衛計、公安、檢察院、法院、人民銀行等部門,加強工作協作和信息共享,合力打擊社會保險欺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