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故事
2017年6月12日上午8時45分左右,一名26歲的年輕男子毫無征兆地在上海地鐵9號線列車車廂內暈倒、不省人事,地鐵工作人員、民警等迅速趕赴現場展開施救,一位學過心肺復蘇術的熱心市民為其及時進行了胸外按壓,爭取了寶貴的搶救時間。不久,120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將該年輕男子送到了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當患者經急診綠色通道到達醫院搶救室時,已神志不清、面色紫紺,經緊急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開通深靜脈通路補液等緊急搶救之后,患者的呼吸、心跳逐步平穩,轉入重癥監護室繼續接受治療。進入重癥監護室以后,該患者雖然心跳和呼吸已恢復,但仍處于昏迷狀態,不停抽搐。為減少心跳驟停后的腦損傷,重癥監護室馬少林主任決定對其實施以目標體溫控制為中心的腦保護治療方案,將體溫控制在36℃,以減輕腦水腫;在呼吸機保持氧氣供給的同時,應用藥物改善腦代謝、適當鎮靜、控制抽搐、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次日下午,在經過了30余小時的積極搶救后,患者逐步恢復了意識。經過幾天的觀察,患者將轉入心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以明確猝死的原因。
無獨有偶,2017年2月16日,上海地鐵2號線陸家嘴站內一名29歲女白領也突發心跳驟停,經東方醫院半個多月的持續搶救和治療,最終康復出院。身強力壯、平素健康的年輕人為何會突然發生心跳驟停?年輕人該如何遠離猝死?聽聽專家的說法。
健康年輕人,為何突然倒下
絕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發生于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歐美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80%的心臟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發癥引起的,其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各種心肌病引起的心臟性猝死,占5%~15%,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這是35歲以下猝死患者的主要病因。在沒有器質性心臟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是遺傳性心律失常病,也稱為離子通道病,如長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兒茶酚胺依賴性多形性室速、短QT綜合征等。這類患者平時無癥狀,發作時出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極高。
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成為“流行病”,我國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發病率持續升高,低齡化趨勢明顯,年輕人發生心肌梗死已屢見不鮮。同時,生活節奏快、工作生活壓力大、經常加班、缺乏運動、熬夜、作息不規律等,也使年輕人的健康“危機四伏”。
猝死前,“預警信號”并不明顯
心臟性猝死可分為4期,分別是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期和生物學死亡期。
前驅期是指在猝死前數天至數月,部分患者有胸痛、氣短、心悸等非特異性癥狀,但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癥狀。
終末事件期是指從心血管狀態出現急劇變化到心臟驟停前的一段時間。由于猝死的原因不同,這一期的臨床變現各異。典型表現是突發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眩暈。若心跳驟停是瞬間發生的,可無任何預兆,患者直接出現意識喪失。部分患者在猝死發生前數小時或者數分鐘內,可出現異常的心電活動,如多形性室早、室速,最終出現室顫,進而發生心跳驟停。
心跳驟停后,心臟不能有效收縮,不能把血液泵出,患者無脈搏,測不到血壓,表現為意識喪失、局部或全身抽搐、呼吸間斷、嘆息樣呼吸,隨后出現呼吸停止,皮膚蒼白,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心跳驟停后4~6分鐘,大腦就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數分鐘后過渡到生物學死亡期。因此,在患者發生心跳驟停后立即實施心肺復蘇和盡早除顫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筑四道防線,“攔截”心臟性猝死
從目前的數據看,心臟性猝死的院外生存率低于5%,是一種高致死率的急癥,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應當讓更多的居民接受專業的心肺復蘇培訓,并在公共場合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要避免和減少心臟性猝死的發生,大家首先應當養成常規體檢的好習慣,“三高”患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將這些危險因素對心臟、血管的損害程度降到最低;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低鹽、低脂飲食,作息規律、不熬夜,堅持參加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第三,若體檢發現心電圖異常,應及時去心內科就診,必要時做進一步檢查,及時發現心律失常等隱患;第四,有暈厥病史或有心臟性猝死家族史者,應咨詢醫生,必要時行基因檢測,明確是否存在離子通道病,離子通道病引起的猝死大多發生于年輕人。心臟驟停幸存者、存在基因突變、經電生理檢查證實有惡性心律失常的高?;颊?,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植入“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ICD可以在十幾秒內自動識別室速、室顫并及時電除顫,是目前防治心臟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現場搶救,爭分奪秒
一旦發現有人發生猝死,應當做到忙而不亂,立即實施搶救。
1.識別心臟驟停
首先判斷患者是否有反應、有無脈搏和呼吸,判斷應在10秒鐘內完成。若判斷患者無反應,應立即開始心肺復蘇。
2.呼救
在不延遲實施心肺復蘇的情況下,請周圍人撥打120急救電話,并尋找自動體外除顫儀(AED)。
3.初級心肺復蘇
也稱為初級生命支持(BLS),包括胸外按壓、早期除顫、開通氣道、人工呼吸。新版《心肺復蘇指南》中明確了單一施救者的施救順序,施救者應該持續實施單純的胸外按壓,以減少首次按壓的時間延遲,直到參加過培訓的施救者趕到,按壓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如果施救者有能力進行人工呼吸,應在進行30次胸外按壓后,做2次人工呼吸,并在專業急救人員到達前重復實施。
其他施救者應盡快找到AED,并按照提示將電極片固定于患者胸前,打開電源,按照AED的語音指示進行急救。AED會自動識別患者是否存在惡性心律失常,如果需要電復律,AED會語音提示施救者“切勿接觸患者,準備進行除顫”。每次除顫后,施救者應該持續做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期間AED會完成再次評估,語音提示施救者“切勿接觸患者,準備進行除顫”或“請進行心肺復蘇”,施救者應按照語音提示持續施救,直至專業救護人員到達現場。
4.高級生命支持
高級生命支持(ALS)是在基礎生命支持基礎上,應用輔助設備、特殊技術等建立更為有效的通氣和血運循環,包括氣管插管、除顫轉復心律、建立靜脈通道并用藥、心臟起搏等,由專業醫護人員實施。同時也包括后續基礎疾病治療和臟器保護。
特別提醒:心臟性猝死更在預防,大家應有防病于未然的意識。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應接受規范治療,健康人群應進行常規體檢。一旦出現心悸、胸悶、胸痛等不適,應及時就診。平時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輕人。
專家簡介
李瑩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擅長心律失常的診治,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三腔起搏器(CRT)的植入。
專家門診:周二全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