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法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所調整的對象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廣泛、最固有的一種社會關系??v觀整個歷史進程。但縱觀經濟法的整個發展歷程,關于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始終眾說紛紜,爭論一直持續存在。現階段,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之內的經濟關系,具體來說,主要就是在社會生產、再生產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形成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橫向維度的管理經營協調關系。
關鍵詞 調整對象 經濟關系 經濟法 定義
作者簡介:譚瑩,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35
法律的調整對象是劃分各部門法的依據,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全面系統調整的法律部門。但反視經濟法的發展歷程,其調整對象始終眾說紛紜,爭論一直持續存在。
一、經濟法產生及其發展
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所要調整的,經濟法律關系這一概念與經濟關系這一概念聯系緊密。所謂經濟關系指的是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因為經濟往來而產生的關系的總稱。而經濟法律關系是由經濟法律規范所確認的人與人之間具有權力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經濟法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所調整的對象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廣泛、最固有的一種社會關系??v觀整個歷史進程,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曾經有過很多種不同的模式。而當人類社會走到近現代,各個法律部門不斷產生和建立,都形成了自己特定而卻非獨有的調整對象和調整范圍,但它們并不是完全封閉而隔離的。
二、因為調整對象出現,經濟法在我國成為一個新形成的法律部門
如前文述,劃分不同法律部門的標志是所調整的對象的不同和差異。而調整對象的出現,是不依據人的內心意志為轉移的,特別是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必須是客觀經濟規律的反映,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當新的經濟關系出現和產生時,就會出現新興的法律部門對其進行調整。于是經濟法在我國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隨著“國營企業”向“國有企業”的轉變和轉換,企業可以獨立自主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已享有一定的經營權,原有的行政法介入調整的模式已不能滿足和適應時代的需求和發展,應當由獨立的經濟法律部門進行調整。而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也是國家僅僅使用行政手段不能達到管理效果的。
三、國際經濟法學界關于調整對象的一些主要觀點,及其產生的歷史、社會背景和原因
不管德國、日本、歐美等國家對于經濟法承認與否以及所持的觀點差異有多大,這些國家客觀上已經出現了必須由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筆者觀點認為,經濟法德國形成一個法律部門有其獨有的社會原因。而從其產生背景我們可以看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就是在特殊歷史階段需要國家介入進行干預的一種經濟關系。
而在德國國內,關于經濟法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經濟法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另一種認為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一派別又有四種學說:企業說、社會法說、組織經濟法說、統制經濟法說。
除德國外,日本作其國內對于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也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金澤良雄則把經濟法說成是“為了彌補民法調整所不及的法律空白狀況,即其中所包含的與市民社會私人方面相對的公共社會方面”的內容而形成的法律和一系列法規。
而在英美法系國家,大多數人到現在為止并是不使用“經濟法”這一獨立概念的。但這些國家也存在著經濟法現象,譬如美國的反壟斷法,就屬于經濟法。
四、從經濟法的經濟根源入手解構其調整對象
(一)凱恩斯主義的法律體現
法律是上層建筑,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凱恩斯主義認為,經濟法體現的是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
發展到1929-1933年間,凱恩斯逐漸發展出其行動主義思想,該思想認為亞當·斯密理論是建立在完全市場機制的前提下的,實踐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經濟當事人對于對稱市場信息會有不全面了解,當事人的信息缺失即導致其不完全理性,并且隨著生產社會化和壟斷現象的涌現,會出現所謂的市場失靈現象。即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的失靈。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理性與團體理性”的沖突。市場一旦失靈,便需要政府監管介入干預,并納入經濟法的管轄范疇。
(二)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在不同情境和狀況下對市場經濟的調整
民商法作為市場調節的法律保障,它通過維護個體自由和權益,促進微觀領域的公平和效率。
但是,民商法也有其無能為力之處,如到19世紀后期,由于生產社會化和壟斷的出現,市場調節機制和價值規律會隨之失去其作用,經濟法此時作為一種救濟手段對市場進行補償調節。因此,從這一層面上來說,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市場失靈時,依照國家的手對其進行補充調節的經濟關系。民商法作為保障市場自由、公平競爭的首要武器,仍有其缺陷和不足之處,此時就需要經濟法進行補救。
五、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現階段,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之內的經濟關系,具體來說,主要就是在社會生產、再生產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形成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橫向維度的管理經營協調關系。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經濟管理關系
國家經濟管理關系,主要是指國家通過其國家機關、行政部門即派出單位對各社會經濟組織所形成的經濟管理關系。
組織經濟職能一直以來都是現代國家的一項職能,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其掌握著絕大多數的、主要的生產資料,因此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在其全社會、大范圍地、有效地動員和組織力量來實現其經濟上的目標。如果我們不把政府對經濟的管理權、國家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區別開,不把微觀和宏觀經濟管理概念相區別,就會造成因過度集中而致使企業活力下降,經濟增勢趨于遲緩。因此,我們就必須全面貫徹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以確保在權力適當分離、政企職能分開的框架之下,調節好國家與企業的關系。endprint
(二)經營協調關系
如果是剛才所論及的國家經濟管理關系是一種縱向的經濟關系,那么接下來就必須討論橫向的經濟關系,也就是經營協調關系。
從大體上來說,經濟法所調整的是關系到國家全局利益和應該由國家統一計劃制約的經營協作關系。具體劃分時包括有經濟聯合關系、經濟協作關系和經濟競爭關系三種。
1.經濟協作關系
經濟協作關系,其指不同的經濟體在平時的經濟交往中發生的協作關系。這些不同的組織之間并不發生和產生組織上的合并關系,而是以彼此相互獨立的身份,在交往時平等互動。
2.經濟聯合關系
所謂經濟聯合關系各經濟實體在改制過程中產生和發生的關系。但經濟法主要調整的是各種跨國、跨區域的經濟組織實體的經濟聯合關系。
3.經濟競爭關系
社會主義社會和剝削階級社會是相區別的。資本主義的經濟法,以限制壟斷和反對不正當競爭為其主要和核心要素。而社會主義經濟法,同樣要調整各組織之間經濟行為的沖突和物質利益的對立關系。
(三)組織內部的經濟關系
所謂組織內部經濟關系,就是各經濟實體內各部門所產生和形成的各種維度的經濟關系。
國家雖然可以通過行政干預的手段調整經濟關系,但國家的力量畢竟有限,而經濟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救濟法,但傳統法律力有不逮的時候,經濟法必須發揮其后盾的作用,理所當然地承擔起調整的作用。
特別是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企業內部體制改革加劇的今天,企業內部關系不能僅僅依靠其內部章程來調整,而要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予以規定和制約、調整。
(四)涉外經濟關系
涉外經濟關系就是指具有涉外元素的經濟關系體系。國家單獨制定專門的涉外法律法規對涉外經濟關系進行調整,是為了使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
(五)市場監管關系
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將從產業經濟逐步向金融經濟進行過渡的。當前,對于市場監管關系到底應該列入宏觀調控領域還是微觀規制領域,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和學說爭議之處。筆者認為,將市場監管納入微觀規制領域,其實更為合適。微觀的規制領域主要應定義于經濟法的范疇,主要包括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它是以滯后、被動的手段強制進行調整。
六、經濟法的定義
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論述清楚,是給經濟法下定義的前提?,F階段,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之內的經濟關系,具體來說,主要就是在社會生產、再生產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形成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橫向維度的管理經營協調關系。我們可以為經濟法下如下定義:國家從可持續發展經濟角度入手,在經濟調控的過程中,對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調控、管理和干預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意味著,經濟法必須平衡好國家和各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必須將社會整體利益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周全。
但是在上述經濟法的基礎之上,還必須做出新的附加表述,將定義的外延予以擴展,即經濟法是以經濟法律規范為內核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或結合。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在法學史上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性的話題,而由于經濟法的地位之重要,也使得這個問題更顯得具有討論的必要。經濟法為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自由和公正和人民在經濟上的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用法釋法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答經濟法理論的長期論爭,則會走入死胡同之中,積重難返,本文在試圖厘清分歧,闡釋學理概念方面也只是初做嘗試,其中尚有許多不成熟之處,期待能見教于方家。畢竟,“科學的批判使明智的理論家努力消除自己的理論,讓它們代替自己去死亡,而信徒則隨他自己的虛妄而死亡?!?/p>
注釋:
淺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http://wenku.baidu.com/view/9ad363c4bb4cf7ec4afed0 e4.h tml.2010-11-13/2015-11-05.
參考文獻:
[1]王斐民.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科學性的先決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2]劉勇華.經濟法調整對象之檢視.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3).
[3]彭飛榮、王全興.經濟法調整對象及地位之爭再評價.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