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在巴西,被問中國發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第一次總結中國模式的經驗是在巴西,金融危機結束后的2009年,巴西前任財政部長力邀我去巴西總統戰略規劃部。
規劃部的專家問了我一個西方經濟學家從未問過我的問題:巴西每提出一個發展規劃,還沒開始實施,西方媒體的批評就鋪天蓋地而來,破壞環境啊、政府扭曲市場啊。但你們中國怎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國發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說,為什么中國金融政策比日本還要獨立,中國發展政策比俄羅斯、德國還要獨立?因為中國在毛澤東時代就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科技體系、獨立的國防,所以中國才會有獨立的發展政策。如果沒有獨立的科技體系,那就只會發展東亞模式的依賴經濟。他們非常高興,因為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回答。中國和西方競爭到底是處于優勢還是劣勢?我講三個例子。
1.美國建輕軌的決策歷經20年未能通過。
我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住過,這個州的面積比四川還要大。因為只有貨運而沒有客運鐵路,他們當時提出要建一條輕軌來連接幾個主要的城市。公民投票投了多少年?投了20年,到現在還在紙上。
為什么呢?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利益沖突太多。修條輕軌誰不高興?航空公司不高興,因為人都跑到輕軌去了,它的利潤受損;旅館業也不高興,你坐了輕軌當天就到家了,我的旅館收入就要下降;沿線居民也不高興啊,噪聲增加,我的房地產貶值;稍微遠一點的居民高興,地價增值,但再遠一點的居民不高興:這和我有什么關系啊?憑什么我要交稅呀?所以在西方要修鐵路高鐵,選線、設站都成了問題。只有在中國,金融危機時投了4萬億,一下子變成高鐵長度全世界第一。所以現在很多國家,包括美國英國要學中國造高鐵,但他們的制度成了制約。印度要征地,私有制又征不下來;美國和德國要選線,就會利益不均。所以中國第一條優勢:社會主義大協作模式超過西方制度下的分工加市場交易。
2.中國發展為何比美國快?
《紐約時報》總想不明白,美國科技先進,怎么中國發展速度比美國快呢?后來調查出來一個秘密。
喬布斯把新研發的蘋果手機和鑰匙放在同一口袋里,鑰匙把手機的塑料面劃痕了。下月就要上市了,喬布斯就想一周內要換成玻璃的外殼。開會的副總裁立馬就急了,還沒散會就坐飛機到深圳去了。為什么?在美國你單單聚集工人要多少時間?9個月。然后美國的工人周末要度假,要看球賽。而中國的工人,高管電話一打,24小時內就來上班了。需要配件、螺絲、電阻,都在隔壁和對面,深圳是產業集聚的、世界最強的加工陣地。
但以今天特朗普的邏輯,是中國贏了還是美國贏了?是中國贏了,因為中國贏得了就業、贏得了發展。美國被蘋果解雇的那些高技術的工人失業了,回來只能測試被退回的蘋果機,工資下了一大截。所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原來想的是美國一定贏,結果發現中國才是大贏家啊,美國是輸家。
3.超強包容能力,讓中國全方位學習他國經驗。
第三個故事,中國研發不如美國,經濟發展為何有那么大動力?一年春節,我餐宴上遇見了微軟的高管,他告訴我一個從未在經濟學文獻中看到過的數字。他說美國現在保持著研發優勢,產品研發出來,從投資到設廠到美國經過議會修改法律標準,到營銷,把錢賺回來這個周期要多長?我說起碼要十年以上。他說確實,歐洲比十年還要長。但中國平均23個月。你說美國怎么和中國競爭?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西方都在大談中國經濟要崩潰,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卻看好中國經濟。因為他認為中國人學習能力太快了。1970年代日本人很自信,說“美國人能做什么日本人就能做什么”,但是現在,“中國人做的事情,日本人怎么做得到呢?”
分區實驗、分工交易基礎上的社會大協作
中國經驗對世界的影響,是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更早認識到的。而我們中國的經濟學家多數還是認為中國就是有中國問題,以為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照搬西方模式來解決,其實是不對的。世界發展不均衡,各國國情不一樣,所以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有兩千年的統一歷史、統一的語言,而且有強有力的政府領導,所以在國際競爭里面就比西方講“三權分立”的制度優越得多,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模式是解決了一個分工加交易還要加社會大協作的創新的辦法。
馬克思總結出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規律,但是亞洲國家印度和中國的發展道路是不是也和歐洲一樣呢?馬克思只提了一個問題,亞細亞生產方式,沒有給出答案。給出答案的是列寧和毛澤東,毛澤東理解很創新:因為工業革命,英國的圈地運動是把農民當犧牲品的;美國的城市化,黑奴也是犧牲品。只有中國農民不但是革命的主力軍,還是改革開放的動力。全世界誰聽說過鄉鎮企業可以和國有企業競爭,還可以和跨國公司競爭?所以中國發展道路和西方是不同的。
為什么中國可以做到這一點?西方人最好奇了。我說中國人的道理來自于老子和毛澤東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做混沌理論,有三,就有多樣性了。而西方老講一,為什么?因為一神教,歸于一,所以趨同的思維,一刀切。拉美、東亞國家、蘇聯東歐國家國情非常不同,他不管,來個休克療法,一刀切,私有化、自由化。
所以中國的一條經驗就是中國的雙軌制,同時兼顧了社會穩定和創新。而且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也不像拉美國家或者東歐國家片面地對西方開放,但西方并沒有對他們開放。
中國叫選擇性開放。深圳特區當時爭議很大,其他地方就看著。所以中國有很多改革,包括包產到戶、經濟特區、國企改革,都是各個地區分散試驗,不是像蘇聯那樣,閉門造車,制定個百年計劃,計劃還沒有造好國家就先垮了。中國是事后的追認,安徽的農村做得好,其他省份就自動地仿效,然后中央總結,最后再立法總結經驗。所以中國走的這條發展道路是遠遠高于西方的一刀切的發展道路。
中國是1900年的美國,要占領科學、金融、軍事制高點
中國道路的崛起,突破了西方模式。中國今天的歷史地位不是像主流經濟學家所講,中國是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經濟速度一定要放慢,我認為中國就像1900年的美國,下一步高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更重要的是占領科學、金融、軍事的制高點。
此話怎講?因為1900年的美國,和中國現在一樣,工業產量世界第一,但沒有占科學的制高點,當時在德國手里;也沒占領經濟和軍事的制高點,當時在英國。嚴格來說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登月成功以后才全面掌握了科學金融和制造業等全面的制高點。以美為鑒,中國下一步的目標是真正地占領科學的制高點。
亞當·斯密講過,分工受市場限制,市場不是一個平等競爭的市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誰掌握了科學教育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軍事和工業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金融的定價權。我們要不把這個定價權拿下了,中國要真正解決中國的區域差距問題是不可能的。
(摘自新華網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