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傳統的師徒制授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全日制科班取代,學校與社會,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脫鉤。實習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近年來備受青睞,已經形成一種制度。然而,與之相伴隨的卻是實習制度的不健全。實習生人身損害賠償事件近幾年屢現報端,高校學子是國家的未來,高校實習生面臨的困境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然而,現實中對解決實習生人身傷害尚有許多困難,本文從案例出發,在分析實踐中實習生權益保護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對實習生權益保護制度提供一份思路。
關鍵詞 實習生 人身傷害 賠償
作者簡介:李鴻雁,黑龍江東霖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研究方向:法律實務。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52
一、高校實習生人身傷害現狀
(一)高校實習生人身傷害案例
案例一:畢業生小張,在學校的組織安排下到當地汽修廠實習。實習過程中,該廠工人趙某不慎將其撞上,被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為工傷。小張通過勞動仲裁委員會尋求幫助,卻被勞動仲裁委以雙方未形成勞動關系,不為勞動仲裁委立案管轄為由拒之門外。小張于是向法院起訴。法院認為,小張與汽修廠之間沒有勞動關系,事故責任不屬于工傷事故責任。應認定為一般民事侵權,汽修廠為本次事故責任人。
汽修廠不服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案例二:學生李某在學校的組織下,被派遣到某機械廠實習。2010年,李某在實習過程中不慎受傷,被行政勞動部門認定為工傷,在勞動仲裁部門裁決下,認定由該機械廠依法承擔責任。機械廠認為,應與學校共同承擔工傷保險待遇,遂不服訴至法院。機械廠在訴訟中以曾與學校簽訂過實習生責任事故,由雙方共同承擔的實習協議為由,主張與學校共同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學校辯稱機械廠通過欺騙手段簽訂了實習協議,應屬無效。且事故的發生,過錯不在學校,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實習協議被法院認定為合法有效。學校不服上訴,最終上訴被駁回。
(二)高校實習生人身傷害賠償困境
上述兩個案例案情基本一致,可是判決卻有很大不同,這嚴重損害了我國法律的尊嚴,從中也可見到實踐中實習生人身傷害賠償的困境。上述判決的公平性與本文關系不大,由于篇幅所限,暫且不談。這些能成功地尋求司法救濟的在校大學生是幸運的,我國實習生遭遇的工傷事故中,能得到有效救濟只占極少的比例。其實,實習生因實習工作遭受傷害大多選擇私了或自己承受,只有在后果嚴重的情況下才會狀告學校和實習單位。實踐中,學生處于極度弱勢的地位,學生懼怕狀告學校后,不能順利畢業。即便在拿到畢業證后發生的事故中,實習生也沒有應付法律訴訟,所需要的大量時間以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經驗與能力。
二、實習生工傷事故處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作者深入分析實習生工傷事故處理困境,發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立法缺失
立法方面的不足,是造成實習生工傷事故維權困境的根本原因。翻遍我國法律,很難見到詳細實用的涉及實習生權益保障的法律,《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也由于實習生的身份問題不宜適用;《民法通則》多是原則性的規定,對實習生工傷事故這種復雜的案件意義不大;《侵權責任法》中的條款也未體現出對實習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殊保護;其他法律中,雖然也有一些看似適用的規定,但都存在條文少、規范粗、適用窄等弊端。
(二)法律適用難
首先,司法實踐中,實習生工傷事故在法律適用上的困難是普遍存在的,對實習生工傷事故維權有著極大的阻礙。通過工傷途徑保護實習生,能使其得到最好的保護,但現今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并未將實習生明確納入調整范圍,只是個別地方立法部門通過細則做出過一些規定,適用空間有限,實施難度大。其次,適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需要滿足學生的人身傷害是在實習工作的時間、場所之外所受這個條件,而且學生具有證明校方存在過錯的證明責任。再次,《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民事法律法規中,很少有可直接適用的條款,而且相關條文籠統、模糊,實踐操作殊為不易。學校和老師難以對實習學生實施有效監管,因此,實習單位往往負責承擔主要責任。然而,多數情況下,對于事故的發生,實習生自身也有過錯,甚至有時實習生才是事故發生的原因所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實習單位來負責,又有些不近人情。即便是判決下來了,對判決不服的責任人也會各種拖延,不利于對實習生的保護。
(三)實習制度不健全
實習制度能形成一種制度,可見,社會對此還是認可的。可是,相應的制度卻并不完善,實習中三方的關系,各自應肩負的責任沒有明確的界定。這些問題處理不好都將給實習活動留下隱患。
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學校安排學生實習大多停留在表面層次,沒有過多考慮學生技能學習需求,也沒有制定對實習單位的選擇標準。有些院校以“合作”培養學生為名,干著“合作”壓榨學生利益之實。即使是正規的實習活動中,很多學校實習學生也未盡到監督、教育、保護的義務,缺乏相關教育。有些單位接收實習生只是為了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將實習生當成廉價勞動力,遇到事故后千方百計推脫責任。
三、解決實習生人身傷害賠償困境的對策
(一)學校積極建立實習管理制度
學校應肩負起教書育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使命。積極為實習生建立實習管理制度,做好實習生實習指導、規范實習活動,認清實習單位、維護實習生權益。讓學生清醒的認識到即將面臨的現實狀況。以講座、演講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法律教育,提高學生安全工作意識、依法維權意識與工作安全能力、依法維權能力。此外,加強與實習生溝通與學生對學校的信賴。及時獲知實習生的實習情況,在學生與實習單位發生的糾紛不嚴重的情況下,積極出面調解,化解矛盾。
總之,學校做好實習生的前期教育、中期溝通、后期幫扶工作,科學制定實習計劃,在合作實習單位上,把好誠信關;讓學生對學校產生家庭的溫暖,把好溝通關;積極維護實習生合法權益,把好幫扶關。
(二)實習單位提高使命感和大局觀
一個企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而現在企業對人才的爭搶也是非常激烈的。在實習生實習過程中,企業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通過感情培養,和一些潛力大、能力強的人才培養深厚感情,使企業獲得持久生命力。此外,實習生工資待遇要求不高,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成本。而且,通過實習生,企業還可以樹立擔當形象,培養感情,在人才競爭中獲得隱性優勢,將具有熱愛工作、有責任心的優秀人才吸納到企業中。用人單位應結合單位情況,改善給實習生實習條件,對前來實習的學生進行嚴格的安全培訓制度。安排專人以定期和不定期結合的方式,對實習單位安全制度進行檢查,及時排除安全隱患。
(三)實習生提高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
實習中的意外有很多時候是因實習生的過錯引起的,因此,作為實習生,要自覺學習操作規范和安全須知,提高自身安全意識,減少安全風險。同時,還要加強對國家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自己維權能力,做到未雨綢繆,當工傷事故發生時,及時有效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實習生嚴格按照單位要求操作,虛心學習,認清自己學徒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要不懂裝懂,隨意處理問題。遇事及時聯系學校和司法、勞動監督部門,通過協商、申訴、訴訟等途徑依法維權。
(四)完善勞動立法,明確實習生勞動者身份
在身份上,實習生與正式員工比,區別在于還沒有畢業,未與實習單位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這也是排斥實習生勞動者身份者的最大理由。但筆者認為,勞動者最本質的意義在于勞動性,在這一角度上,實習生應當屬于勞動者。勞動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憲法的尊嚴不容褻瀆。而從《憲法》中“鼓勵工人、農民、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勞動者參加各種形式的教育”這一規定來看,國家不僅沒有限制勞動者擁有學生身份,還非常鼓勵勞動者參與學習,其中就包括在職教育學習模式。顯然,在職教育的學生既是用人單位的勞動者,也是學校的學生。
(五)政府積極引導,提供政策支持
國家的希望在于人才,我國當前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很強烈的。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的實施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而人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培育與呵護,學生實習不僅僅是個人、企業、學校的事情,還關系到我國和平崛起的目標能否實現。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對的學生,應積極引導、監督,并提供政策支持。同時,應將對實習生的制度建設和實踐情況納入考核體系,培養政府人員對大學生實習的重視力度。政府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使不規范的實習現象大大減少。對把實習生變相視為廉價勞動力的行為堅決查處。此外,在增強監督力度的同時,應考慮利用財政的合理利用,改變以往的直接將政策扶持給付實習企業的做法,建立更加合理的實習財政扶持政策。并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執行,避免有些企業“鉆空子”。
參考文獻:
[1]彭秀英.在校實習生人身意外傷害的法律救濟.西南政法大學.2013.
[2]王宇峰.實習學生人身傷害賠償案例分析.黑龍江大學.2013.
[3]仕夢清.實習生工傷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云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