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配套制度,是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當務之急。本文認為應通過技術化、程序化的手段改造現有的訴訟工作制度,設立嚴格的、系統的、完善的配套體系,將虛化的法條規定實化為看得見也摸得著的程序規則,從而真正實現程序公正,確保訴訟當事人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
關鍵詞 程序正義 非法證據 排除 技術化 配套制度
作者簡介:張桂云,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檢察科科長。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79
2017年6月20日,兩高三部聯合公布了《關于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一司法解釋從實體規則和程序規則兩方面,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司法活動中的適用作了進一步的規范,有力促進了刑事訴訟程序的正當化。倡導以審判為中心訴訟改革的法學專家陳瑞華在解讀《規定》時,他認為針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兩高三部的這個司法解釋做出了八個方面的制度創新。作為法律實務工作者,我非常認同陳專家的說法,并期待著在《規定》的指引下,我們的司法工作也能夠真正實現程序正義的目標追求。
一、程序正義要求通過技術化、程序化的手段改造現有的刑事訴訟工作制度
當前,我國的司法制度改革已經緊鑼密鼓的快步展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整個司法制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它解決的是刑事法律適用和社會公平正義之間的矛盾。而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最緊要最突出的一步。在實務方面完善非法證據排除刑事訴訟制度的配套制度,使虛化的法條規定實化在實務適用中正是司法訴訟程序的必然趨勢。
因為證據的合法化是保障刑事訴訟程序正當化的核心所在,不僅能有效確保證據的真實性,提升程序正當性的價值,更有助于實現法律的實體公正,防止司法工作者通過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侵犯公民的憲法權利,讓所有的訴訟當事人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我們的立法初衷總是好的,都是為了準確懲罰犯罪,切實保障人權,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但由于受傳統執法思維影響或基于破獲案件的壓力,過去,個別執法者偏解執法裁量權,視法律為空氣,不嚴格按照立法的本意來執行法律規定,在破獲刑事犯罪案件時,大行刑訊提供、誘供、騙供之實,進而制造或說導致了冤假錯案的發生,加以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使部分案件長時間得不到昭雪,不但冤屈了一部分無辜公民,更一定程度上褻瀆了法律的尊嚴和司法工作者神圣的職業操守,給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涂抹了污痕,并給一直在別有用心用放大器挑我們國家毛病的所謂人權斗士們留下了口實。
因此,落實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當務之急,不是糾結于怎樣修法和釋法,而應通過科學的技術化、程序化的手段改造現有的工作制度,設立嚴格的、系統的、完善的配套制度體系,將虛化的法條規定實化為看得見也摸得著的程序規則,并建立相應的懲戒機制,從而真正實現程序公正。
二、程序正義要求非法證據排除制度應程序透明、監督有力、追責有據
現有的訴訟制度未強制規定偵查工作時律師或檢察人員應該在現場,這使得偵查人員可以在秘密、不透明、無監督的情況下行使偵查權力。偵查人員完全控制了嫌疑人的人身權利,為得到有罪證據,難免濫用權力,違法實施刑訊、威脅、欺騙的行為。尤其是沒有明確的追責制度,這更使偵查人員有恃無恐,肆意妄為。因此,現有的偵查工作制度必須進行改造,通過技術化的改造,使得偵查工作對于律師或檢察人員公開透明,便于監督,及時發現違法行為,及時糾正,得以保護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和訴訟權利。
三、程序正義要求偵查機關改變落后的偵查模式
現階段,排除非法證據的重點在于排除采用刑訊逼供等方法所獲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這種狀況是現有訴訟制度以口供為中心的偵查模式造成的。依賴口供的偵查模式,不符合程序公正的原則要求,甚至縱容以獲取證據為目的的違法取證行為。
在程序公正的原則指導下,偵查工作要嚴格貫徹 “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及“罪行法定”等訴訟理念,確立以“客觀性證據為中心”的偵查取證模式,合法詢問獲取自愿性口供和合法搜查、扣押、監聽獲取客觀的間接證據,嚴格規范取證程序,保護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和訴訟權利,真正體現程序正義的價值追求。
四、程序正義要求及時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配套制度
程序正義是指將法律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合理性視為與實體裁判結果的公正性具有同等意義的價值目標。程序正義要求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和訴訟參與人都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刑事訴訟;要確立制裁性措施,明確違反法定程序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要建立必要的訴訟監督制約機制,以保障法律程序得到遵守。最終保證程序參與者人格尊嚴受到應有的尊重。
技術化、程序化改造法律規則是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設立專門的、系統化的配套制度,從程序規則入手,用技術化的手段解決法律規定的適用問題,應該是現階段一個避免執法者出現案件質量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設立權利義務告知制度
“無救濟則無權利”。而這里所說的權利主要包括:公民的住宅、財物等不被任意搜查、扣押的權利,人身自由不被肆意侵犯的權利,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獲悉訴訟程序的權利,以及獲得法律幫助的權利等。而這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嫌疑人享有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的權利。
明確設立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制度規則,同時也是警示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及審判人員承辦案件時要準確把握的行為邊界。權利義務告知制度應包括以下規范。
1.告知時間; 2.告知人; 3.被告知人; 4.告知程序; 5.告知權利義務內容; 6.告知現場筆錄; 7.告知權利義務文件簽收; 8.告知權利義務內容知曉并理解的確認簽收; 9.告知人不履行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
(二)設立禁止使用違法行為、用語制度
立法技術的進步,以及適法、用法、守法環境的巨大變化,對立法觀念已經造成巨大的沖擊。僅僅追求立法的穩定性、概括性及原則性,已無法更好地滿足執法、用法的需要。相對于現實社會中千變萬化的執法用法環境,精細立法必須要提到議事日程。而一向被專家學者反對的列舉式立法技術早已突顯了它的精確及靈活性,同時立法技術更方便于實務適用和修改補充。
通過列舉式明確設立禁止使用違法行為、用語制度,目的是明示違反之后應承擔法律后果。禁止使用違法行為、用語制度應包括以下規范。
1.案件承辦人職責; 2.禁止使用違法行為、用語的時間; 3.禁止使用違法行為、用語的內容; 4.案件承辦人知曉并理解確認;5.案件承辦人保證禁止使用違法行為、用語確認; 6.違反禁止使用違法行為、用語制度的法律后果。
(三)完善違紀違法責任追究制度
司法實踐證明,遏制刑訊逼供,減少冤假錯案,落實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必須嚴格實施違紀違法責任追究制度。
非法證據排除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性制裁的方法。應以刑事訴訟制度明文規定對司法人員違反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法律責任,明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將違法責任科加在違法者本人的身上”。通過完善對非法取證行為責任追究,讓司法人員對程序制度心存敬畏,以此遏制其非法取證的內心沖動,預防非法取證的行為發生。
五、結語
已有的公、檢、法幾家單獨或聯合下發的眾多關于非法證據排除的法規性的制度文件,過于散亂,且多停留在口號宣示的層面,給司法適用造成困難。以程序正義為原則,利用技術化手段,程序化改造和完善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建立專業化、系統化的配套制度體系,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陳瑞華.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八大亮點.人民法院報.2017 年6 月29 日,第 002 版.
[2]陳瑞華.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再討論.法學研究.2014(2).
[3]張軍.刑事證據規則理解與適用.法律出版社.2010.
[4]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5]貝勒斯.程序正義:向個人的分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