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檢察機關執檢部門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的監督自2013年起到目前已經有4年多的時間,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在分析對B市監督情況的基礎上,對執行監督的機制、流程、技巧、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探索,促使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的監督更加規范有效。
關鍵詞 指定居所 監視居住 檢察監督 辦案模式 回避制度
作者簡介:徐麗麗,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部干部。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81
一、B市執檢部門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對該市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執行監督情況分析
2013至2015年5月,B市公安機關對116人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強制措施,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對85人的執行情況進行了監督;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對72人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強制措施,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對19人的執行情況進行了監督。監督比例分別占決定數的73.2%和26.4%。目前在B市范圍內尚未建立與人民法院的信息通報機制和相關工作制度,所以對人民法院決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數據和監督執行的數據沒有統計。
在B市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開展了執行監督的104件中,發現違法情形的有80件,占監督數的55.3%。其中執行機關未按規定通知刑事執行檢察部門53件;未按規定通知家屬9件;對被監視居住人變相體罰、虐待9件;被監視居住人在B市有固定住所2件;監視居住期間住宿費由被執行人支付1件;在辦案場所執行監視居住1件;執行場所存在安全隱患2件。上述違法情形均是直接違反了《刑訴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等相關規定。在相關單位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工作運用程度尚淺的階段,檢察機關開展檢察監督是促進工作完善的重要一環。
二、執檢部門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實踐中存在的困難
(一)執檢部門監督信息來源渠道不暢
上述B市執檢部門監督數量只占全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數量的55.3%,將近有一半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執行情況沒有接受檢察監督。其主要原因在于辦案機關未將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和執行信息及時通知執檢部門。實踐中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執檢部門獲得信息的途徑基本都靠各地自發的協調。2015年底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實行監督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十八條規定了:“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部門收到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書副本后,應當在二十四小時以內移送本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人民檢察院偵查部門、公訴部門以本院名義作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的,應當在二十四小時以內將監視居住決定書副本抄送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并告知其指定居所的地址?!敝链瞬旁谥贫葘用鏁惩藞虣z部門獲得監督信息的渠道。但是這一規定對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移送決定書副本的時間仍然沒有要求。
(二)執檢部門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的程序缺乏依據
2013年以來執檢部門對監督內容和方式處于比較混亂的摸索階段,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2015《規定》出臺才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的監督主體、監督內容和監督方式作出了具體規定。同時《規定》第二十九條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和執行的監督,應當在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上辦理?!睂嶋H上就是確定了執檢部門要以辦案模式開展監督工作。目前對執檢部門開展監督工作的辦案流程、時限沒有具體規定,使得此項監督工作缺乏規范性和統一性;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相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的內容尚未上線,掣肘了采用辦案模式開展執行監督。實踐中由于辦案程序不規范不統一很難實現案件統計和質量評查,也會使監督效果打折扣。
(三)相關部門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缺陷
一是有的執檢部門對新增職能認識程度不高,認為指定居所監所執行監督屬于末端業務,對實際情況和相關規定不調查研究導致監督能力不強,一旦開展工作毫無章法。二是有的辦案部門出于偵破案件的壓力,希望通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給犯罪嫌疑人增加思想負擔進而得以盡快突破線索,不愿意被執檢部門的監督影響辦案氣氛;或者重大賄賂犯罪等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辦案部門警惕性過高,為了防止跑風漏氣不愿意包括執檢部門在內的過多的人接觸犯罪嫌疑人。三是執行機關在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過程中對相關工作規范重視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又存在執行人手不夠、執行場所難以安排等諸多困難,往往認為執檢部門在監督工作中依據規定逐項挑錯有脫離實際之嫌。
(四)一定數量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辦案力量配置不科學,尚不足以完成包括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在內的全部職能
以B市C區人民檢察院為例,該院在編檢察人員181人,刑事執行檢察部門8人。其中4人派駐看守所,1人內勤,2人社區矯正檢察,1人處長。自2013年以來無暇無人與相關部門協商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信息通報機制也未曾開展過執行監督。檢察官員額制改革過程中在確定員額人數和辦案任務時,也沒有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財產刑執行監督等工作職能考慮進去。這樣導致指定居所執行監督等其他職能的開展沒有專門的辦案力量支持。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還有很多地區的人民檢察院沒有設置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對指定居所監所居住的執行開展監督更是難以實施。
三、執檢部門推進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工作的幾個措施
1.多方位構建機制,拓寬監督渠道。一是以高檢院2015《規定》為依托,與決定機關建立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書、執行通知書抄送執檢部門的機制。二是與執行機關建立被指定居所監所居住人生病就醫、提審出居所、通信監控、會見審批、屆滿提醒等情況通報機制。三是建立權力義務告知機制。執檢部門應當在接到決定機關抄送的材料后及時告知被監視居住人、其法定代表人、近親屬的相關權力義務,約見檢察官的途徑和檢察官的聯系方式等,暢通舉報控告渠道。
2.制定執檢部門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的工作細則,突出監督工作的辦案模式。對開展監督工作的主體資格、方法手段、時限要求、結案歸檔等作出進一步的詳細規定。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中盡快跟進辦案軟件,完善文書制作、權限審批和辦案流程監管。結合檢察官員額制和檢察官責任制改革,安排專門人員以辦案模式開展此項監督工作,促使執檢部門對指定居所執行監督統一化規范化。
3.由檢察機關牽頭,公檢法、政法委、人民監督員等相關人員定期召開指定居所監所居住工作專題會議,對執行和監督情況進行通報,提高各單位對此項工作規范性的重視,避免違法情形,提高監督效果。
4.及時梳理相關規定,使監督有理有力。摸清執行部門使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標準、指定的居所、使用的時限、對被監視居住人的監管和監督制約等要求,將這些規定歸納起來就是監督的法律依據。執行機關針對此項工作的會議紀要和針對具體案件的批復,都是值得參照的監督依據。
四、執檢部門在開展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工作中應該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不能以監督代替執行
執檢部門要把監督和執行主體的職責區分清楚,執行主體是公安機關,要定人定崗24小時執行。監督主體對執行措施不能親力親為,要確保獨立地位。《刑訴法》規定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進行監督的立法意圖就在于引入沒有辦案壓力,沒有執行壓力的第三方對相關單位的權利進行制衡,以保障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執檢部門要時刻牢記監督工作不等于執行工作。
(二)監督工作不能影響偵查辦案
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活動的監督一方面是要維護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是維護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采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的案件一般都是在偵查過程中存在一定困難的案件,涉及面廣、案情復雜、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執檢部門在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過程中,在不侵犯被執行人人身權利和訴訟權利的情況下尊重辦案機關的偵查策略。執檢部門在確定監督人員的時候也要征求相關部門和人員的意見實行回避制度,以確保監督工作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指定居所監所居住執行監督的三個重點.檢察日報.2015年11月5日.
[2]胡恒.淺析我省基層檢察機關偵查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若干問題.出版信息不詳.
[3]李自民、康健民、劉懷印.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制度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4,22(1).
[4]北京市檢察機關檢察人員規范履職手冊.
[5]關于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執行情況的若干思考.人民檢察.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