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程蕾蕾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擅長疑難心血管疾病的超聲診斷,以及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診治。研究方向為腫瘤化療及放療后心血管損傷的診斷與治療,在采用心臟超聲無創檢測心功能方面經驗豐富。
專家門診:周三上午(心臟超聲),周四下午(心內科)
明媚燦爛的夏天是高原旅游的旺季。高原旅游對人的心臟頗具挑戰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否像健康人一樣“瀟灑走天路”?
高原環境,對心血管有三大影響
高原地區的物理條件與平原地帶不同,會對人體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氣壓低,使心臟負荷增加 氣壓隨著海拔升高而逐漸降低,高原地帶空氣較為稀薄,氧氣壓力較低。以拉薩(海拔3658米)為例,那里的氧氣壓力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容易使人缺氧。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已經有所下降,在平原地帶或許能夠承受日常工作與生活,但抵達高原后,為了保證機體供氧,心臟需要超負荷“工作”,原本差強人意的心臟功能往往無法代償,病情容易惡化。
●氣溫低,使血管收縮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對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寒冷絕對是不利因素。以高血壓為例,很多老病人都知道,血管也遵循“熱脹冷縮”的規律,當秋風起、落葉黃時,降壓藥要加量,待來年梔子花開時,則可以適當減量。
●濕度低,使血液濃縮 高原地帶空氣濕度相對較低,容易使血液濃縮,心血管病患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出現血黏度增加,甚至心功能惡化。
病情不同,高原旅游機會不等
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不是只能對高原美景敬而遠之呢?倒也不是。
心血管疾病的種類很多,比較常見的有高血壓、心律失常、高脂血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病情各異。有些輕微、偶爾發生的或病變不嚴重、已經得到較好控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只要做好充分準備,備好治療藥物,是可以去高原旅游的。例如,偶爾發作的室性早搏患者;輕度高血壓患者,正規服用降壓藥后血壓較為平穩;冠狀動脈有小的粥樣斑塊、尚未造成血管腔明顯阻塞的患者;相對簡單的心臟外科修復術(如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心功能處于正常范圍,等等。
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如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重度狹窄、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經藥物治療仍有心絞痛發作者等,不宜去高原旅游,否則會明顯增加心臟負擔,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簡單地說,心血管病患者能否耐受高原旅游,不但要看病種,而且要結合病變嚴重程度、是否接受有效治療、有無合并疾病及心臟功能等情況,具體分析后決定。如果您有心血管疾病,又有去高原旅游的打算,不妨去醫院向醫生進行咨詢。
專家提醒:高原游,健康人也要做足功課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即便身體健康者,去高原旅游也要做好充分準備,注意相關事項。出發前,要備好常用藥品、御寒衣物、防紫外線用品;旅行途中,要控制好節奏和強度,盡量避免劇烈活動、情緒興奮、吸煙及洗澡時間過長、水溫過熱,要不斷提醒自己多喝水;還要學會正確的呼吸方法,采用腹式呼吸替代平常的胸式呼吸,在行走或攀登時,宜將雙手置于臀部,使手臂、鎖骨、肩胛骨及腰部以上軀干的肌肉輔助呼吸。如果想把未雨綢繆做得更好,不妨在高原行之前,進行適應性鍛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