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2005年-2014年東北三省地級市有關數據,通過固定效應模型分探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對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影響,結果表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對東北三省經濟增長沒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東北三省;經濟增長
一、文獻綜述
Greenfield提出早期的生產性服務業的觀點,高覺民等歸納國外多位學者的的觀點:生產性服務業是通過市場化模式向生產企業或其他組織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投入服務一種產業。隨著生產體系變化以及制造業內部服務外部化使生產性服務業逐漸從制造業中分離。Martin Andersson對瑞典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區位選擇進行分析,指出二者在區位選擇上互相影響。高覺民等研究表明制造業細分產生更多生產性服務需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又促進制造業專業化和深化分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趙偉等認為生產性服務業通過中介變量貿易成本影響制造業集聚,并促進產業技術水平提高。盛豐認為生產性服務業集聚通過競爭效應、專業化效應和學習效應促進制造業升級,且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對周邊區域制造業升級起到促進作用。王琢卓等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多樣化能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吉亞輝等考慮空間依賴性,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多樣化比專業化和多樣化更能促進經濟增長。現有文獻多是通過整體描述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目前,東北三省工業的傳統比較優勢喪失,經濟增長幾乎接近停滯。本文選用2005年-2014年東北三省地級市面板數據,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進行響探討。
二、作用機制
第一,生產性服務業通過促進技術進步、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生產性服務業多為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企業通過購買生產性服務活動,引入新技術、知識,促進企業進行產品開發、研究設計等活動,提高企業競爭力。第二,生產性服務業使分工深化、生產率提高促進經濟增長。企業外包不具備優勢的業務環節,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幫助企業深化分工,提高企業效率和活力。第三,生產性服務業影響產業集群促進經濟增長。企業區域內具有外部效應,同時也會產生“模仿陷阱”,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克服產業集群內“模仿陷阱”的機理,引進創新源,將創新成本分攤、將創新成果分享,在產業集群內形成創新機制和氛圍,避免產業集群因創新不足而走向衰敗。
三、理論模型和變量說明
1.理論模型
本文以線性函數模型表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情況對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型設定如下:
2.變量說明
本文以gdp為解釋變量,以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t)、房地產業(h)、教育(e)、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p)、金融業(f)、租賃和商務服務業(r)、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和地質勘查(s)、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m)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l)、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城市化率(y)外商直接投資(w)作為被解釋變量。以2004年為基年,剔除價格波動影響。為本文用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度來表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區位熵能夠較好地衡量某一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和某一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本文選擇區位熵作為衡量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程度。
四、實證分析
本文依據設定的模型分別進行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所示。為避免對變量的估計是有偏的,本文進行hausman檢驗,該檢驗結果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在固定效應模型下,生產性服務業中只有教育對東北地區經濟增長起作用并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他行業的影響均未通過檢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還較低,同時東北地區長期以來都是偏向發展工業,因此生產性服務業在東北地區發展水平落后,對經濟增長還沒有起到作用。至于教育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這可能與東北三省目前面臨的人才流失問題有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可以近似代表資本形成總額情況。根據國民收入理論,投資對國民經濟具有乘數效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能夠代表東北地區的市場規模。市場的規模體體現市場需求狀況,所以市場規模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影響。回歸結果也對此進行了驗證。外商直接投回歸結果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東北三省市場開放程度還不夠。東北三省的城市化率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大量的城鎮人口使勞動力向城市聚集,有利于生產。回歸結果與事實情況是相符的。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對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沒有顯著作用。由于服務業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的特征,在工業制造業發達的東北地區,發展為其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因此,首先要健全機制體制,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充分認識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理順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之間協同促進的關系,有意識的發展與工業制造業相匹配的生產性服務業,以生產性服務業帶動工業活力。其次,保持人力資本,吸引人才回流。最后,因地制宜地根據城市自身情況,有選擇的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普遍現象,對于東北地區也是如此。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區的人緣、地緣優勢結合經濟情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參考文獻:
[1]高覺民,李曉慧.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機理:理論與實證[J].中國工業經濟,2011,(6).
[2]Martin Andersson.Co-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R].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Paper,2004(8).
[3]盛豐.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制造業升級:機制與經驗--來自 230個城市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14(2).
[4]王琢卓,韓峰,趙玉奇.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集聚效應研究--基于中國地級城市面板VAR分析[J].經濟經緯,2012(4).
[5]吉亞輝,甘麗娟.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計量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5(7).
作者簡介:林嬋玉(1992- ),女,漢族,福建省寧德市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國民經濟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