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敬全,柳曉明,吳宏偉
人力資源
協同創新視角下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評價探析
賈敬全,柳曉明,吳宏偉
構建協同創新育人模式是目前諸多地方高校轉型升級的重要選擇。高校經濟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程中,需要在創新目標指引下,校內外各個主體互相補充、配合和協同育人,優化資源配置。論文分析了目前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協同創新理念構建經濟學專業復合型人才評價體系的對策。
協同創新;經濟學專業;復合型人才
在國家創新戰略指引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改變理念,運用協同創新思路來創新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對許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經濟學專業來說,如何借助外力,如何協同培育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并構建相應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是當前經濟學專業改革的重要問題。
21世紀以來,新知識、新技術日新月異,對人才的要求呈現出知識復合化、素質全面化、能力綜合化的新趨勢。新形勢提出新要求,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也從社會精英轉向大眾教育,以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導向的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別是在大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還需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潛力與能力。另一方面,從專業特點看,經濟學專業屬于經管類學科的基礎性專業,畢業生更應具有適應面廣、可塑性強、發展潛力大等素質。這要求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達到預期目標,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需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地方高校需要加強協同創新,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作為高等教育是實現培養要求和目標的重要手段,實踐教學是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實踐水平和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式。縱觀專業的總體教學架構,作為理論學習的補充和深化,實踐教學也是傳授學習技能、增加實踐經驗的教學過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對經濟學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及能力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更好對接社會需求就成為當務之急。經濟學專業更多強調理論性、綜合性、宏觀性,對實踐性的要求較低,這種特性要求該專業的實踐教學不能僅體現在專設的實踐教學課程或實驗,對于相關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也需要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可見,理論與實踐的協同教育理念尚未形成。
從實踐來看,理論教學經過多年的累積和調整,從體系構建、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能夠實現自我調整的較為完整的序列。相比而言,實踐教學的建設略顯落后,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探索新形勢下實踐教學新模式成為提升經濟學專業層次與水平的重要環節。現行經濟學專業校內實踐教學仍以灌輸式為主,需要豐富實踐教學方式、調整教學計劃,采用包括案例教學、錄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教學手段。同時,鼓勵教師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研究,提升軟件操作、課程實驗部分、專題討論等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傳統按課程設置、以驗證性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無助于思維方式的發散,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對探究式、研究性實驗項目需要增加比例,努力培養學生獨立實驗、協作完成的意識和能力。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范圍,合理設計實踐計劃,重點是結合教學整體安排的需要突出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時間,包括對實踐教材特別是實驗課程資料的選擇、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學的全過程、實踐結果的考核等諸多方面,探索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實踐教學體系。
協同的本意是指事物正在發展過程中其內在各個要素的有機協調和共同作用,而創新更多是指事物內在要素的優化組合。一段時間以來,高校非常重視外延式發展,重規模和數量,致使高校各種資源分散和無序,嚴重制約的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高校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創新舉措,就是要創建多主體、多因素相互補充和促進的協同創新機制,搭建高校與政府、企業等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平臺,實現資源整合的目的,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必須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與外部主體合作,避免與社會脫節。當然,校內各種資源,如專業之間,也要互相融合,形成協同育人的局面。在協同育人的路徑上,當務之急是突破體制和機制制約,構建協同培育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政、產、學、研協同育,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協同育人模式上取得突破,最終提高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適應高校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需要。
1.校企協同
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需要學校與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即企業的協作。開設經濟學專業的高校,集聚了大量的經濟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培養著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高校應主動聯系企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習實訓等方面加強與企業合作。要高度重視企業導師的重要作用,多設置一些實踐教學平臺,給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校企協同培育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創新實踐平臺和資源,彌補高校理論教學的不足,也可以利用高校科研和人才優勢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2.校政協同
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因此,筆者認為,高校在辦專業培養學生時,一定要同地方政府合作,加強與地方經濟社會的融合,在協同創新理念指引下實施校地合作,主動與地方政府對接,充分利用地方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優質資源,實現特色發展。政府應該制定有益于學校人才培養的優惠政策,在人才培養、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將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高校人才培養規劃有機結合。校政雙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資源共享互補,就會實現互贏互利的局面。
3.校校協同
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各有特色,高校之間既有競爭關系也有合作關系。為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高校也存在協同發展的需求。高校在專業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合作聯盟等形式,實現創新要素的有機結合。以經濟學專業建設過程中,高校之間可以借鑒人才培養方案方面的特色方案,在師資交流、學分互換等方面加強合作。
4.校內協同
除了要利用好校外各種資源開展協同培育人才以外,高校還要將目光聚集到校內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協同發展,共享人才培養成功經驗。就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法學專業、管理類專業、英語專業等專業均可以合作,在師資配備、實踐教學等方面加強合作。可以在跨學科知識面、創新思維等方面,實施協同育人模式。這種在校內聚集優質資源,形成協同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突破體制機制壁壘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廣。
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運用協同創新理念,通過校校協同、校政協同和校校協同等各種方式,多方共同努力,構建高校創新型應用復合人才。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指標體系見下表。
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級指標 級指標校企協同校政協同校校協同校內協同知識能力素質作信任程度合作溝通效率合作溝通效果協同創新培養結果協同創新培養機制
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需提高對協同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式,逐步改變重理論教學、輕實踐鍛煉的傾向,避免教學資源分割、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的窘況。遵循協同創新理念,提升理論與實踐教學層次,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出高質量的既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嫻熟的實踐能力、適合社會需要、具有職業勝任力的創新型復合型專業人才。
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應盡量創造條件使教師有更多實踐機會,可借鑒美國高校的彈性多元進修計劃,支持和鼓勵教師通過到校外單位參觀調研、掛職鍛煉、參加專業性會議等方式提升實踐水平和實踐教育能力。同時,對認真編寫教案、擴充案例庫、教學效果顯著的教師應給予適當獎勵。另外,每名參加課外實習的學生可以再配備一名經驗豐富的校外導師,通過“雙導師制”的推行,實現校內、校外導師的優勢互補。
在制定和修改教學計劃時,應從總體上提高實踐教學的總學時及所占比例,使實踐教學有充足的時間安排。同時,從實踐材料選擇、實踐內容安排和實踐手段運用方面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對于不同課程存在的重復內容要進行適當刪減。同時,若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暫時無法容納需要實習的全部學生,可在校內實驗室通過沙盤推演、仿真模擬等方式及時開展相關實習,確保彌補無法去校外實習基地學生的需求。
一是爭取支持,推進校內實驗教學設施的更新與升級。運用網絡技術和計算機特別是遠程處理技術,實現實驗室內、外部信息共享,提高校內實驗室的利用效率,將校內實驗室建成集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協同育人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行集中與分散管理相結合,設置專職機構,明確管理職責,對實訓基地建設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和協調,實現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二是拓展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根據實踐教學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按照“寧缺毋濫”的原則,對實踐基地進行動態調整,在適當增加教學基地數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類型、區域等實現實習基地布局的優化。
不管是學校外部的協同創新,還是校內的協同創新,都需要高校與各種協同創新主體之間實現資源整合,形成合力聚焦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育創新型應用性人才。對于經濟學專業而言,本身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密切,人才培養既要重視品德、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培育,也要培育學生的開闊視野和實踐創新能力。協同培育創新人才需要高校整合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打破各種機制體制壁壘、平衡各種利益訴求。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等協同創新主體的大力支持下,高校依托各種協同創新平臺,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必將培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應用性人才。
[1]楊彥,袁寧一.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評價研究——基于DEMATEL-ANP模型[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72-78.
[2]吳帆.協同創新視角下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實現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4,(07):98-101.
[3]陳文遠,潘玉駒,高宇鵬,李益明.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評價體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39-143.
[4]周強,康鑫,米艷玲.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AHP-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46-449.
[5]尹忠愷,顧紅.創新型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構建[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655-658.
F240
A
1008-4428(2017)09-131-03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育模式及評價體系構建研究”(2015zdjy078);
安徽省經濟學省級特色專業(2014tszy016);
安徽省教育廳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5gkk012);
淮北師范大學質量工程自主設計特色項目“經濟學專業課程組建設研究”(2014xyzz194)。
賈敬全,安徽蕭縣人,淮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財政學;
柳曉明,安徽巢湖人,淮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吳宏偉,安徽淮北人,淮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