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佳
【摘 要】晚清狀元、教育家張謇以愛國情懷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開辟了教育的新路子,推動了江海地區教育,對海門當地教育界影響尤深。張謇在教育上的貢獻與其獨特的育才觀有密切關系。本文對張謇的育才觀解讀,借此了解其對海門普高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張謇;育才;教育
近代以來,海門教育逐漸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標識,形成一種特有的地方教育文化范式,為經濟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追本溯源,晚清教育大亨張謇在早期便奠定了海門教育發展的基石。他本著“南通教育本不隨人腳跟,謇于教育,亦未仰人鼻息”的作派,塑造了不因循守舊,敢于創新的教育態度,充盈著現代性的創生精神。張謇在舉步維艱中勇于突破傳統,誹謗質疑中敢于堅持到底。這些成就與堅持,在張謇的育才觀中體現得尤為顯著,本文將從其大德大生、艱苦勤儉、知行并進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大德大生
1902年,張謇在南通《師范章程改定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國家思想、實業知識、武備精神三者,為教育之大綱”。張謇所言之國家思想乃其大德大生思想在國家層面的具體表達,他要求培養人才要注重對國家的熱愛。
生亦是人之大德。此生,非一己之生,更是眾生之生。張謇對人之生的意義認識頗為深刻,“人恒以壽為重,其實人之壽不壽,不在年歲之多寡,而在事業之有無。……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庸。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辦事,亦本此意。”一個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但助人助世后,便獲得精神之永生,超越生命物理的量度,真正做到“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的境界。張謇先生的境界實達于此,故其對草木生愛,對世人含情,盡其所能,造福江海地區的教育等諸多領域,實現其大德大生的領悟。這份大愛用于人民,用于國家,便生出張謇先生的教育偉業。這份為國為民的情懷,也深深感染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在其人才培養上亦融入這份大愛。
生的變化之本在于用情,在張謇看來,此情乃大情,對蕓蕓眾生之愛,對國家之愛,對世界之愛。愛國主義是每個公民心中最深切的情感,不同時代對于國家的愛與理解,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見解。作為知識分子出身的張謇,對教育甚為重視,并在國家危難時刻,提出教育救國,“舉事必先智,啟民智必由教育。”這種憂國愛民情懷也被烙印在張謇的育才觀里,“國何為而須教育?教育者,期人民知有國而已。”國家意識和大國情懷被張謇視作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
愛國主義情懷教育恰是當今普高教育的核心主張之一。張謇在育才方面強調國家意識熏陶,時至今日,依舊是彌新的話題。現今高中教育,光灌輸學生教材上的知識已無法滿足今天和諧社會的目標。愛國應是一種深入脊髓的民族情懷,是一種終其一生的態度,是一項恒久彌新的課題。海門作為張謇的故鄉,在宣揚愛國主義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張謇紀念館、張謇研究會、張謇創辦的一系列教育機構等,均是一筆不菲的教育資源。海門的普高教育,尤其是歷史教學,更應大力利用地理優勢,創辦特色教學,開發校本課程,申報張謇精神的市級、省級課題,深入學習。海門人更要讓學生從身邊的愛國偉人學起,行動中點滴貫徹愛國精神,讓張謇的“大德大生”精神經千百代而延續著新的時代新聲。
二、堅苦勤儉
張謇在育才上特別注重美德的培養,“首重道德,次則學術。”在美德方面,張謇提及較多的有堅苦、勤勉、節儉等美德,認為這些美德不僅重于學術,更是通向成功、富裕、長壽的要訣,至少也能解決個人基本之生活。
“堅苦自立,忠實不欺”是通州師范學校的校訓。弘一大師語:“內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整則校訓體現了張謇希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艱苦奮斗的精神,養成忠誠老實的性格,成為一個正人君子。“艱苦”之意一方面體現在身體上的勞苦,如張謇所言“則凡作一事……須耐勞苦,須自強力……”另一方面,“艱苦”也體現在精神上的耐苦。為了自己既定的目標,能靜下心來,坐得了冷板凳,修行自己的精神。這份精神上的堅苦在張謇兒子身上也不能免除。
張謇先生認為“凡學之道,以靜為軌。”寧靜方可致遠。靜可以成就事業,但成就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長久的耐心和淡泊誘惑的意志力,需要精神上的堅苦,張謇為此也感慨,“古今學者之所以能成其學,何一非從艱苦中來。”他認為耐苦是成功之門。張謇所推崇的美德,除了堅苦、自立、忠實等外,還注重勤勉和節儉,提出“天下之美德以勤儉為基。”
在張謇看來,勤勞是做任何事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其提及“凡致力學問,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勤勉對促成學問、公益和品行養成有莫大關系。勤勞乃是富強、長壽之秘訣,勤勞乃是生活之本,幸福之源,其對于勤勞極盡推崇,對于節儉亦奉若明珠。節儉與勤勞相輔相成。張謇把信用等美德上升至國家高度,認為失德失信,國將不國。
在海門張謇紀念館還珍藏著其在世時的“痕跡”,對海門普高學生的實地節儉教學有得天獨厚之優勢,更能接近張謇當時之心境,傳承其節儉之風,以榜樣之力勉海門普高學子前行而不忘本,在此基礎上為家鄉、為祖國多做貢獻。
當今,觀艱苦與勤儉,亦是為人處事之法寶。
今日之社會,充斥誘惑,心態浮躁,高中學生過早成熟,又未達到身心合一的真正成熟,故而少數行走于迷霧,極少人能堅守張謇倡導之“艱苦”,特別是精神之艱苦,更是稀少。張謇的艱苦精神,于物質日益充實的海門,在今天尤須彰顯。這份堅苦精神更需在海門普高教學中加以滲透,以期培養學生踏實的人生態度,在精神“學”的基礎上,增加些耐勞的實踐課,借以養成學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決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艱苦與勤儉精神仍需發揚,中國之崛起絕不能滿足于今日之現狀,未來青年需從自身嚴格要求,方可傳承中華之精髓,創生時代之新魂。
三、知行并進
“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張謇強調學問要成為活的有用的學問,必須是能用的起來的,并且能隨著客觀情況變化而隨著改變。理論聯系實際,“學問兼履歷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踐履,正求學問補不足之法。”學問光從書籍獲得是不夠的,真學問需經實踐考驗,以實踐豐富學問,完善學問。張謇對于知行關系的認識,認真落實在其行動上,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的學則里規定,學生每學期要“修學旅行”一次。
理論源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故而他提倡知行并進之學,“良知之學,重在知行并行。居今之世,舍知行并進,尚安有所謂學務哉?”這與陶行知在此方面的觀點相一致,行知在《行是知之始》中談及“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然陶行知就“認知”對當今教學弊端有較深的認識,以聞之為主,對于親知和說知的忽視。前人之于知識的獲取,已有深刻之思考。而今之教學弊端主要在于個性化的理解以及運用上,故而提升教師群體,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操提升甚為重要。
小結
知行并進的人才培養觀,于今天而言,依然熠熠生輝,以知促行,以行豐知,對海門普高教學影響頗具,海門普高學生承其知行并進精髓,在新時代不斷實踐,不斷論證著前人今人的理論,踐行著張謇后來人的歷史使命。
此外,張謇的“大德大生”、“艱苦勤勉”等育才觀,雖然時代更迭,但張謇精神,應時而變。張謇育才觀似一面海門教育界的一面地標性的旗幟,引領著今天的普高教學,開拓創新,煥發新時代新氣象。
【參考文獻】
[1]張謇.《張謇全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
[2]沈行恬.《張謇教育文論選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慶安正.《張謇先生年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