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摘要:語文是門人文學科也是門綜合學科,教學中需要注重對學生的教育理念、實踐技能以及認知能力的培養。在高中教學中,語文學科有助于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培育優質的人文素養和人格,優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向,可以展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創造情境;訓練思維;實踐體驗
文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學生真正學好語文這門課,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明白掌握課本上的詩詞背誦、閱讀理解,更是要求提高學生的探究理解能力以及將語文知識運用于人際交往中,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老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老師指導下自主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并不是簡單教學或者學生參與就能夠完成,需要教學者與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但是學生自主學習占大部分,教學者只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去滿足其對知識的需要。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
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對以往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有效的彌補。以往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都產生了制約作用。因此,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未能有效的體現出來。第二、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語文,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驅動力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探究性學習較好的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當中,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深入的理解與掌握所學的語文知識。
二、創造探究性學習的情境
高中語文課程是人文內涵和語言文字的有效結合,因此,高中語文課程的探究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探究的過程是講究情感的投入和發展的。所以,只有科學合理的創造探究性學習情境,才能更好的確保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實施。首先,教師可以借助虛擬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讓學生在理解、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人為地再現文章意境,利用語言文字,聲情并茂地虛擬情境,使學能夠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譬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合適的背景音樂,然后模擬作者站在江邊,看滾滾江水浩蕩千古,心中滿懷豪情壯志的形象,并大聲的朗誦出這篇經典的詩歌,把學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寬闊胸襟與遠大抱負中去,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的開展探究學習。另外,考慮到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呈現文本內容上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媒體創設生動直觀的現實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更好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三、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但是這些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實踐的檢驗。新課改條件下的語文課堂,無疑是他們實踐的最佳場所。探究性學習并非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口號,它需要切身的實踐。探究性學習是圍繞文本而進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被拓展,眼界不斷被拓寬。為了能夠在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學生們會尋求各種途徑獲得知識,從課堂內到課堂外,從國內到國外。語文是一種能力構建。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而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學習語言就必須積累語言,多讀多背。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訓練語感的最佳途徑是熟讀背誦。按照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熟讀背誦,能讓書面語的一切言語因素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系統的印象。誦讀多了,印象就會深刻起來,最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網絡系統。有了這個網絡系統,就有了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即語感。有了語感,提筆作文,便能表情達意得心應手,遣詞造句左右逢源,體味到“神來之筆”、“妙筆生花”的快感。
四、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應采用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獨立思考問題,能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克服思維的盲從性和依賴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響,由于沒有現成的結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得出的認識往往比較客觀;而且,獨立思考思維訓練強度大,思維能力提高快,能夠較快地培養自學能力。所以,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應鼓勵獨立思考。但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集體討論中,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啟智開悟,可以化解獨立思考碰到的疑難和障礙,還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兩者相得益彰,思維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
語文在大多數的人看來都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實踐性很弱,然而并非如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可以共同探討閱讀問題或者名人事件,讓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僅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還增強上課的趣味性,讓學生和老師都能在探討中受益。除了這種簡單的實踐體驗,還比如在話劇部分的教學上,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話劇的排演,讓學生自己用話劇的形式把文章中發生的場景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自己代入了角色之中,揣摩角色的特點,學生對角色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老師可以安排一些與學生一起出游的活動。比如一些名人、名地的游覽,在游覽過程中老師可以充當導游的角色,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景點的特色,還能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師生感情。還比如“登高望遠”、“雨后芭蕉”等等生活中容易見到的場景,切身實地的看見詩中描寫的場景,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過,才能與詩人、與作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要想法設計運用探究學習,就可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關注學生的生活體感以及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使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增強運用語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延順.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3,(10).
[2]盧玲玲.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J].華章,2014,(10).
[3]張筱琳.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東方教育,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