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紅
摘 要:幼兒自我效能感培養的研究對于幼兒潛能的發揮、自信心等個性品質的發展及身心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應當從目標的設定、對幼兒行為的評價、用積極的情緒狀態、引導幼兒正確歸因各個方面促進幼兒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幫助幼兒樹立自信,構建健康的心理。
關鍵詞:幼兒;美術活動;自我效能感
在幼兒美術活動的實踐中,筆者發現,有很多孩子在拿到筆和紙后,會出現茫然狀態,教師詢問,他們會說“想一想再畫”,像這樣的孩子不是少數,他們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把某件事干好,其實他們只是具有一個較低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簡言之,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在執行某一任務前,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該任務以及完成的質量進行的自我評估。如果他認為自己能順利并高質量地完成任務,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則低。眾多的調查研究發現,幼兒在美術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層次差異,與是否能完成美術活動以及完成效果有著一定的關聯,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兒其情感和創造性的表達更為大膽和自信。但現階段,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很有限,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沒有考慮到對幼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忽視了自我效能感對于幼兒的重要性。因此,幼兒自我效能感培養的研究對于幼兒潛能的發揮、自信心等個性品質的發展及身心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如何提升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呢?
一、美術活動前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定恰當目標
幼兒美術活動的實施離不開目標的定位,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定恰當的目標,使得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目標設定在最近發展區,孩子的能力既得到提升又能自信的完成活動;并且注重將提升幼兒的自我效能感納入到活動目標中,更加明確的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勇敢的挑戰難關,大膽的展示和表現自己。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既要設定在最近發展區內的目標,也要讓他們有信心去完成目標任務。活動前,對于幼兒的已有經驗應該做一個詳細的了解,關注幼兒的興趣點,例如:在折紙活動中,前期可以了解幼兒對于哪些折紙方法已經掌握,哪些折紙方法比較難,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設定目標。所以在美術活動中,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設定恰當的目標是提升幼兒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措施。在美術活動的目標制定中,直接引導幼兒感知效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識,這樣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在美術活動“花瓶里的春天”中,目標就界定為能夠用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大膽的表現春天的景色。指定這樣的目標不在于讓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立馬有一個質的飛躍,而在于讓孩子們真正了解自己現有的能力,活動中更注重引導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例如畫、粘貼等,鼓勵他們去創作、表達。并且有敢于向困難挑戰的勇氣。這能直接有效的幫助幼兒打下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基礎。
二、活動過程中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適當評價與反饋
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的評價較為片面,多以知識和技能為主,忽略了個體幼兒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繪畫能力的前后差異,教師僅采用言語評價,關注個體差異的評價仍停留在理念層面。所以根據這些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以下指導策略:
(一)教師評價要確定分層目標。教師對幼兒的評價實施目標分層,即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對發展水平較高的幼兒制定較高的目標,對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幼兒制定較低的發展目標。無論哪種情況,只要幼兒達到這個期望目標時就給予表揚,若幼兒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應積極引導,給予鼓勵,使每個幼兒最終都能達到期望目標,體驗成功帶來的愉悅。尤其對那些發展水平較緩慢的幼兒,教師要確定出適合他的評價標準,為他們先確立短期目標,在這個目標達到后,再逐步確立更高的目標,最終實現最近發展區的發展。因此,教師評價要注意目標的層次性,當幼兒達到自己的目標層次時,就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幼兒自信自己和別人一樣都能成功,相信自己在遇到困難時能夠解決它。
(二)教師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比較。幼兒的繪畫水平,手工能力,在某一階段上不可能所有幼兒同時達到同一發展水平,更要看其在發展方向上是否具有進步性,與自己過去相比是否有明顯的提高。此外,同一幼兒其基本素質各方面的發展速度也不同,有些方面快,有些方面慢,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發展慢或出現問題而對幼兒給予否定評價,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每個幼兒的問題,識別幼兒獨特的能力,給不同的幼兒評價的標準、偏重點應有所不同,讓每個幼兒感受到自己獨特的一面。如有的幼兒線條繪畫流暢,有的涂色比較豐富飽和,有的幼兒剪紙靈活,有的幼兒折紙能力強等等。教師要發現兒童強項,欣賞他的強項、贊揚他的強項。當孩子發現自己在某一方面很有能力,且這一能力被教師和其他幼兒認可后,幼兒會感覺自己很有用很自豪。這種成功的體驗會使幼兒信心倍增,從而推動他參與到更難的活動中去,幼兒的自我效能水平無形中得到提高。
三、活動過程中教師以積極的情緒情感促使幼兒自我效能感提升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認真、自信、樂觀的人格特征,也為幼兒樹立了可以直接觀察模仿的榜樣,進而激發和感染著幼兒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幼兒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信心不足,更傾向于選擇簡單易行的任務,工作方面較為被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更傾向于采取簡單的方式去“控制”幼兒,靈活性不足,自我反思和提高的動力不足,易被外來因素干擾,在與幼兒交往中不夠敏感和主動,不利于幼兒自我效能感的發展。作為教師,不僅要用樂觀積極的情緒狀態來引導幼兒同時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師幼互動氛圍。
建立良好的師幼互動氛圍的前提在于與幼兒建立一個安全信任的關系,去理解、接納孩子,當她們在美術活動中缺乏信心時,對自己能力有所懷疑時,作為教師應當積極努力的幫助他們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效能。endprint
四、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歸因
引導幼兒多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其自我效能感也會相應的提升,而且會幫助幼兒克服困難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取得成功。那么在具體的美術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這樣引導。例如:對于上述在活動中經常說太難了我不會的幼兒,首先應當溝通了解幼兒對老師所講述的任務是否清楚,然后了解幼兒具體哪里不會,找出他們畏難點,給予他們以前畫得好的地方的肯定,并且這次積極嘗試一定會有進步的。
幼兒的歸因方式跟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等也有影響,教師也應當根據不同的孩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引導。對于自我效能感高,較為積極的幼兒,引導他們多將失敗的地方歸因為自身的因素,弱化對環境以及教師方面的歸因,而較為消極被動的幼兒,引導他們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足或者其他外部環境的影響,同時,老師也要積極的反饋,幫助這樣的幼兒增加信心,并且逐步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
通過一系列的美術活動,在對比班和實驗班兩個班級進行了提升幼兒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教學活動設計,從活動目標,教師評價,教師個人情緒以及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歸因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嘗試,實驗班大八班幼兒在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美術活動后,說“我不會”“我不愿意嘗試”的幼兒越來越少了,他們喜歡上了美術活動,更有信心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區域活動時間,有更多的幼兒愿意積極的走進美工區去進行繪畫、手工活動。
圖:孩子們在區域時間更喜歡進入美工區進行繪畫、手工活動。并且他們更樂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自己的想法。
參考文獻:
[1]王建俠.近十年國內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進展[J].理論研究,2007.(1-2):27-31.
[2]祈功.提升幼兒的自我效能感[J].幼兒教育,2000,(01):1.
[3]黎文靜.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綜述[J].時候教育,2008,(06):245-247.
[4][美]班杜拉著.思想和行動的基礎:社會認知論[M].林穎等譯.上海:華東四范大學出版社,2001:553,556.
[5][美]班杜拉著社會心理學[M].郭占基等譯.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119.
[6]胡瑞平.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J].中國科技教育導刊,2009(15).
[7]趙興民.兒童游戲與兒童自我效能感的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7(3):4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