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瓊
(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整體護理對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肖文瓊
(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目的 分析整體護理對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間接受住院治療的胃癌患者92例作為調查對象,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6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取整體護理方法,觀察兩組生活質量及人格特征情況。結果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內外向性、精神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人格穩定性、神經質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胃癌患者應用整體護理,效果顯著,利于患者人格特征穩定發展,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應用。
胃癌患者;人格特征;生活質量;整體護理
胃癌屬于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據相關報道,該病患者心理狀態對病情發展、預后恢復情況等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因此,適當的臨床護理措施對患者病情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研究對本院92例胃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進行對照研究,分析整體護理措施對該病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間收治92例胃癌患者,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0~65歲,平均(42.5±6.5)歲;病程2~15年,平均(8.5±2.2)年;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19~62歲,平均(40.5±7.2)歲;病程1.5~14年,平均(7.8±2.1)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納入標準[2]:①均經過影像學、病理等方法檢查明確診斷為胃癌;②未接受化療、放療、手術等治療;③均自愿參加研究且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精神疾病且家族史中存有精神性疾病史;②理解、表達、認知等功能障礙;③存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熱情接待患者,對其生命體征進行測量、記錄;依照醫囑指導患者完成疾病相關檢查內容,結束后帶入舒適、安靜的病房,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消毒、通風;根據患者病情、飲食習慣安排營養均衡的食譜,滿足機體能量的需要。
觀察組患者采取整體護理,具體做法如下:①健康教育,以真誠的態度、通俗易通的言語介紹疾病誘因、治療方案、預后等情況,對于其提出的疑問予以耐心解答,使其做好充足的準備面對治療;②病房管理,根據本科室特點、患者心理狀態布置病房,為其布置美觀的環境,如在病區入口處、病房床頭柜等位置擺放花束、盆景等;將科室、病房布局、設施位置制成宣傳冊,幫助患者熟悉環境,使其感受充滿生機、活力;③心理護理:和患者主動交流期間注意交流技巧,做好傾聽者的角色,對其內心需求給予滿足,教會患者掌握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通過聊天、聽音樂、讀報紙等方式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穩定情緒。在適宜的時間向患者講述科室內醫護人員的個人情況、以往成功治愈的案例、院內規章制度等有關情況,樹立積極地心態面對疾病;④飲食護理,由院內營養師定期組織座談會,詳細介紹胃癌有關的營養知識,便于正確為患者安排以清淡、易于消化、高蛋白等食物為主的飲食計劃,滿足機體需要,提高免疫力;⑤生活行為方式指導,對患者講述不良生活習慣和疾病之間的關系,促使患者認識到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戒煙戒酒,合理安排飲食,禁止食用高脂高鹽、刺激性食物;結合自身病情適當運動鍛煉,以循序漸進為原則,不可過度勞累。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生活質量情況;觀察兩組人格特征。
在臨床上,根據艾森克人格表(EPQ),以問卷形式對所有患者人格特征予以評判,其內容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內外向性(E)、神經質(N)、人格穩定性(L)及精神病性(P),由專業人員統計分數,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情緒不穩定,越精神病性、越外向及越神經質。同時依照簡明健康情況調查表(SF-36)評價全部調查對象的生活質量變化情況,包括8個維度,分別是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精神狀態、情感職能、疼痛、活力及總體健康,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越好[3-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觀察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精神狀態、情感職能、疼痛、活力及總體健康等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總體健康72.9±11.5 66.5±12.5 2.556 0.012組別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值P值生理功能65.9±12.5 50.5±13.5 5.677 0.000精神狀態82.0±9.5 71.3±11.7 4.815 0.000生理職能86.5±10.3 74.3±12.1 5.207 0.000情感職能65.5±13.1 55.5±12.0 3.818 0.000疼痛71.3±10.5 60.5±10.1 5.028 0.000社會功能84.3±12.1 71.7±12.5 4.912 0.000活力77.3±11.7 71.0±12.3 2.517 0.014
2.2 兩組人格特征比較 兩組人格穩定性、神經質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內外向性、精神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人格特征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人格特征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值P值內外向性(E)5.7±1.7 9.5±1.5 11.368 0.000人格穩定性(L)9.9±3.3 10.3±3.5 0.564 0.574神經質(N)6.3±1.0 6.7±2.3 1.082 0.282精神病性(P)2.5±0.8 4.3±1.3 7.998 0.000
近年來,胃癌患病率、致死率逐漸增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臨床上該病患者約有90%以上的數量會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及預后造成一定診治和預后恢復情況[5]。所以,該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措施的有效應用顯得尤為重要。據相關研究報道,對胃癌患者應用整體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情緒,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改善生活質量。整體護理是以人為中心、現代護理觀為指導、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而開展的一種的系統化護理模式,其目的是結合患者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等多種方面的需要而予以最佳的護理服務內容[6]。與以往的常規護理相比較,其臨床效果更佳理想。
本次研究對胃癌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外,還從心理、生理等方面進行整體護理,通過術前、術后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并發癥護理等一系列整體護理內容,使其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內外向性、精神病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整體護理會影響患者人格特征的改變,術前更易出現敵意、攻擊行為等傾向,內外向性分數低,說明該病患者內向性格居多,易出現冷漠、悲觀等情緒;精神病評分低,表明術后患者具備一定強度的抗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這一現象的出現可能和患者自身職業、所處的生活環境以及照料者的身份特征等存在關系。因而,術前加強和患者及家屬的主動溝通,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溝通,消除不良心理,增強患者及家屬對治療的信心,使其更加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另外,觀察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關系、情感、情緒、總體健康等指標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和劉永紅等[7]的相關研究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整體護理可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學會自我調節情緒而消除負性情緒,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適應角色變化,積極配合治療,使得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綜上所述,對胃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利于患者人格特征的穩定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1] 季憶.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5):7283.
[2] 趙精潔,蒙美好,曾凱瑾.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術后化療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1):81-84.
[3] 苑冬鶴.整體護理在胃癌患者行胃大部切除術圍術期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93-94.
[4] 張令香.整體護理對胃癌患者化療心理及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8):240-241.
[5] 楊慧英,臧莉.整體護理對胃癌化療患者心理狀況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6):662-663.
[6] 陳靜.整體護理對胃癌手術患者臨床療效及生存質量的影響觀察[J].河北醫藥,2014,36(8):1242-1243.
[7] 劉永紅,彭曉英,劉春蓉,等.心理護理聯合營養支持療法對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生活質量及人格狀況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2):354-3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