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
金融是經濟的命脈,振興東北必須依靠現代金融的力量。但是過去幾年來,坊間流傳著所謂“資本不過山海關”的調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市場對東北經濟的信心不足。隨著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如何通過現代金融手段,助力東北經濟轉型升級成為金融市場落實十九大精神、“脫虛入實”的戰略重心。
金融市場對東北的顧慮,還是基于東三省經濟近年來陷入程度不同的困境,雖然改革一直在推進,但難以在較短時間顯著改善。
眾所周知,東北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曾對中國經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對東北經濟在轉型期出現的問題,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啟動“振興東北”戰略,并收到成效。不過經濟運行有它的周期,東北經濟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馬上化解的。
無論是民間金融還是官方金融,都必然將風險和收益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如果從眼前的現實判斷,金融市場對東北經濟的審慎是可以理解的。相對于其他地區,東北地區的產能過剩情況相對嚴重,經濟結構單一,其中鋼鐵、煤炭、建材等周期性重資產行業比較集中,市場波動對于企業的流動性、償債能力沖擊較大。但金融市場更應該著眼于長遠,要有大局觀和戰略觀。中國經濟發展是“全國一盤棋”,“振興東北”決不是一個口號。積極進入東北,對金融行業來說,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對它們自身的經營前景也一定是樂觀的。
金融供給側改革力求通過資產證券化降低企業的負債杠桿。金融行業的積極進入,將有助于東北國企改革的深化,專業的金融行業還可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東北老國企形成產權清晰、結構多元、流動性高的產權體系,幫助地方政府和企業化解高負債杠桿。
對有遠見有能力有雄心的資本來說,山海關根本就不會是一個關隘。
可見,要想貫徹振興東北的國家戰略,必須從根本上貫徹十九大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巧用“一帶一路”建設、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諸多改革紅利,實現東北經濟的轉型升級。▲
(作者是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