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榮+馬曉燕
摘要: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單味藥、中藥外治法幾個方面對近些年來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竭的研究概況進行總結,認為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竭有可靠療效,臨床能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臨床效果頗佳。
關鍵詞:中醫藥;慢性腎衰;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69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10-0081-03
慢性腎衰是指各種慢性腎臟疾病(CKD)遷延不愈、不斷惡化進展至晚期的綜合病癥。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減退,代謝產物游留,同時伴有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等。此病病程纏綿,死亡率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人類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具有良好的效果。
1 慢性腎衰中醫病因病機
在祖國醫學中并無慢性腎衰的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將其歸屬為中醫“關格”、“水腫”、“癃閉”、“虛勞”、“溺毒”等范疇。關于其病因病機,在中醫經典中均有論述,皆于脾腎有關,脾腎兩虛易致濁毒內蘊。腎主氣化,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由于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失節、七情內傷或久病不愈等原因累及脾腎,導致先天與后天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則生水濕;濕邪久蘊則生痰;“久病入絡”則生瘀;濕、痰、瘀之邪不得祛除,久居體內而成毒。《素問·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慢性腎衰屬本虛標實之證。然近代醫家對慢腎衰病因病機的理解卻不盡相同。劉渡舟[1]認為慢性腎衰的形成,乃是脾腎兩臟清陽不升,而濕濁之邪下注于腎,腎失氣化,濁毒內停,最終形成慢性腎衰,變證叢生。任繼學[2]認為慢性腎衰是因毒邪損傷腎絡,腎絡所到之處,氣血不充,隧道不暢,腎絡受阻,而致使腎失封藏,不能約束腎精之閉藏,精血反而外溢。張大寧[3]教授認為慢性腎臟病有四大病機關鍵,即虛、瘀、濕、逆相互夾雜,以腎氣衰敗,腎虛血瘀為本;濕邪內阻、濁毒犯逆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黃文政[4]老師認為慢腎衰的病因病機是脾腎兩虛,陰陽氣血不足,氣化升降失常而致濁邪潴留,壅塞三焦。黃師認為中焦脾胃是其病機之關鍵。
2 辨證論治
關于慢性腎衰的辨證分型較多,缺乏客觀、統一標準,臨床上大部分應用的是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慢性腎衰(慢性腎功能衰竭)診療方案”[5],將慢性腎衰分為正虛型和邪實型。正虛型包括:脾腎氣虛:自擬補脾益腎方,脾腎陽虛:方選實脾飲合腎氣丸加減,肝腎陰虛:方選參芪地黃湯加減,氣陰兩虛:方選六味地黃湯合二至丸加減,陰陽兩虛:方選金匱腎氣丸合二至丸加減。邪實型包括:濕濁證:常推薦使用法半夏、薏苡仁等,濕熱證:常推薦大黃、竹茹、黃芩、枳實等,水氣證:推薦藥物土茯苓、酒大黃等,血瘀證:推薦藥物桃仁、川芎等,濁毒證:推薦藥物大黃、積雪草。此外,各醫家根據自己臨床經驗及體會,對慢性腎衰的辨證論治理解不盡相同,聶莉芳[6]教授根據慢性腎衰病理演變,將其分為虛損期和關格期,虛損期注重益氣養陰,方用參芪地黃湯加味;關格期,突出調理脾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張琪[7]將本病分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以健脾補腎為主,用脾腎雙補方(黃芪、黨參、白術、當歸、何首烏、仙茅、枸杞子等)治療,中期以補瀉兼施為主,用扶正化濁活血湯(人參、白術、菟絲子、熟地黃、大黃、草果、半夏、桃仁、赤芍等)治療,晚期以瀉濁解毒為主,用化濁湯(大黃、黃芩、黃連、草果、陳皮、半夏、生姜等)治療。陳以平[8]認為腎臟病應分三焦論治,上焦證應以辛散苦降,芳香宣化之品,重在順應肺之宣降之性,開胸中郁結之氣,藥用麻黃、荊芥、桑白皮、蟬蛻、杏仁、炙枇杷葉、旋覆花佩蘭、藿香、蘇葉等。中焦證以辛開苦降,疏肝利膽之品,功在辛開脾滯助脾運,苦降胃逆燥濕邪,藥如半夏、陳皮、厚樸、大腹皮、枳實、黃芩、黃連、黃芩、黃連等。下焦證應以淡滲涼清,辛通溫運之品,重在助腎與膀胱氣化,滲利下焦濕熱之邪,藥用通草、茯苓皮、豬苓、車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山梔、烏藥、桂枝、制附子等。
3 單味
31 黃芪 黃芪是中醫治療慢性腎臟病方藥中必不可少的一味中藥,其性味甘,微溫,歸脾肺二經,具有補氣升陽,益胃固表,脫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珍珠囊》曰:“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本草匯言》載其能“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黃芪作為慢性腎衰治療之要藥,取其補中益氣之力甚之意。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擴張外周動脈和血管、降壓、降低血小板的黏附力、減少血栓形成的作用[9]。
32 冬蟲夏草 天然冬蟲夏草具有益腎補肺,止血化痰的功效。用于久咳虛喘,勞嗽咯血,陽痿遺精,腰膝酸痛。《本草從新》記載冬蟲夏草“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藥性考》記載:“秘精益氣,專補命門。”[10]
33 大黃 大黃被中醫界認為是治療慢性腎衰最有效的單味中藥,《本經》曰其能“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滌蕩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大黃中含有大黃素,具有誘導腎細胞凋亡,防止腎纖維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調節血脂異常代謝,抑制炎癥反應,利尿等作用[11]。
4 外治法
41 灌腸 中藥灌腸法,此療法的中醫理論源于《素問》中“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是仿腹透原理,故現代醫學將其稱為“腸道透析”,現代藥理研究證實[11],直腸黏膜的吸收能力較強,門靜脈可以將藥物吸收入血,從而發揮作用。此外,藥液在腸道內的對流、彌散及超濾等作用,可以清除體內有毒物質,而使腸道吸收有益物質,中醫將其作用稱之為通腑泄濁。郭恩綿[12]教授自擬降氮煎劑,藥物組成為:丹參30 g,煅牡蠣30 g,蒲公英30 g,白頭翁30 g,大黃50 g,紅花25 g,附子20 g,濃煎取汁,保留灌腸,以達通腑泄濁,祛除濕濁毒邪之功,取得良好療效。陳麗巍[13]隨機平行對照研究中發現,治療組降氮煎劑灌腸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藥前列地爾治療組(P<005)。牛立新[14]除一般治療外,對治療組加用中藥灌腸方(鍛牡頓、制附子、大黃、公英為主,隨證加減)保留灌腸治療慢腎衰,治療組有效率(86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6364%),且治療后血肌巧及尿素氮較對照組明顯下降。endprint
42 藥浴和熏蒸 皮膚的毛細血管非常豐富,有上百萬個汗腺,類似于透析膜,故中藥藥浴和熏蒸又稱之為“皮膚透析”,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輔助療法之一,具有療效好,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等特點。對于慢腎衰皮膚瘙癢、水腫等癥有較好療效,皮膚瘙癢、水腫是因腎臟排毒能力下降,毒素不能排出體外,毒素蘊于肌表所致。中藥藥浴和熏蒸均通過“汗”法將毒邪“攻”出體外。《內經》曰:“開鬼門,潔凈府”。鬼門即為汗孔,開鬼門就是發汗之意。劉萊萊[15]選用辛散開泄之細辛、白芷、川芎、麻黃。以達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之功效。馬進[16]教授運用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善用辛宣透散,祛濕解毒之品,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地膚子,土茯苓,白鮮皮等。煎煮或熱水浸泡,囑患者浸浴約半小時,微微發汗即出,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王春芳[17]觀察88例慢性腎衰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中藥藥浴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宋麗娜[18]等通過對2014年10月前發表的關于中藥藥浴治療CKD的文獻檢索并分析,得出結論:92篇文獻中共記載8856例病例,其治療有效率均較高。
43 貼敷 貼敷是將藥物貼于治療穴位,通過皮膚的滲透作用,使藥物通過穴位刺激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劉旭生[19]采用甘遂研制成末,貼于神闕穴,具有緩下逐水之功,用于治療腎臟引起的難治性的水腫。何學紅[20]教授臨床應用菟絲子、佩蘭、元胡等制成中藥貼劑,選取雙側三陰交、雙側腎俞等穴位,收效良多。董志剛[21]采用自制中藥貼敷劑,董師將所選中藥研制成細粉,用生姜汁和蜂蜜按一定比例調成膏劑,貼于雙側肺腧、雙側腎俞、雙側大腸腧、雙側三陰交,雙側足三里等穴位,用于臨床治療慢腎衰,其療效受到患者一致好評。張麗霞[22]等通過復元四紅散(方劑組成為丹參 50 g,乳香、沒藥各 15 g,生甘草 10 g,紅花、紅藤、赤芍,川芎、川烏、生大黃各 30 g),研末混合,貼敷于雙腎腧穴,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結果發現:總有效率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4 針灸 慢性腎衰患者多以脾腎虛損為本,且臨床多兼水濕、瘀血、濁毒之邪,針灸療法可以通過針刺相應的穴位來達到疏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調理臟腑,通利三焦水道及溫補腎氣的治療目的,臨床上通常取腎俞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陽陵泉等穴位針刺以補益脾腎、化瘀通絡、利濕泄濁。同時可選關元、神闕、氣海、足三里等穴位艾灸以溫經扶陽,扶正以祛邪,從而改善患者腎功能和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3-24]。宋艷芳[25]應用統計學方法于臨床試驗中,應用溫針灸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有效改善了患者上腹部不適等消化道癥狀。現代研究也已證實[26],針刺可使血管緊張素水平下降、出球小動脈擴張,從而改善腎小球內膜高壓力和高灌注狀態而減少尿蛋白的漏出,還能夠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和系膜基質擴張,從根本上延緩腎臟結構的改變,實現對靶器官的保護作用,這也是針刺療法能夠改善腎功能預后的主要作用機制。
5 小結
慢性腎衰最終都會發展至尿毒癥階段,其病變是不可逆轉的,通過中醫藥治療,多途徑給藥,能夠降低肌酐、尿素氮等指標,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可以延緩、推遲其進展。大量的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療效顯著。臨床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其優勢,為腎臟病患者帶來福音。
參考文獻:
[1]童延清,任繼學任繼學教授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18(1):21-23
[2]張保偉劉渡舟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經驗摭拾[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4,22(4):584-584
[3]趙怡蕊,陳磊,侯燕琳,等張大寧教授應用“升清降濁”法治療腎臟病的“理”與“效”[J].世界中醫藥,2013(9):1006-1009
[4]郭敏,王耀光黃文政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經驗[J].中醫雜志,2012,53(16):1369-1371
[5]慢性腎衰(慢性腎功能衰竭)診療方案[M].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司,2010
[6]玉山江聶莉芳診治慢性腎功能衰竭經驗總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0):82-82
[7]傅文錄,張新義張琪教授治療慢性腎病學術思想特色[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19(2):11-12
[8]劉玉寧,方敬愛,陳以平腎臟病中醫三焦辨證論治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雜志,2016,17(05):377-380
[9]朱偉診,鐘賢黃芪治療慢性腎小球疾病概況[J],河南中醫雜志,2013,9(1):132
[10]劉玉寧,陳以平,王立紅,等蟬花菌絲抗大鼠腎間質纖維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1,12(3):243-245
[11]劉紅,孫偉,顧劉寶,等大黃素在腎臟病中藥理作用研究進展[G].腎臟疾病專業委員會2015年學術年會資料匯編,2015:1404
[12]高樹中中醫肛腸療法大全[M].濟南出版社,1994:9
[13]隋東澎腎衰方加減聯合降氮煎劑灌腸內外合用治療慢性腎臟病2-4期回顧性臨床研究[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6
[14]陳麗巍,趙剛降氮煎劑保留灌腸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隨機平性對照實驗[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29(4):69-71
[15]牛立新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10):26-27
[16]劉萊萊,段娟從“開鬼門”理論探討中藥藥浴療法清除尿毒癥毒素[J].新中醫,2013,45(7):189-190
[17]龍廷蔚保腎湯對慢性腎衰竭患者腎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18]王春芳,夏艷中藥藥浴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觀察[M].中國社區醫師,2012,21:199
[19]宋麗娜,呂靜中藥藥浴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文獻分析[J].中醫外治雜志,2015,24(3):59-60
[20]徐鵬,黎創,毛煒,等慢性腎衰竭的中醫一體化治療方案探討[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5):990-993
[21]陳志遠何學教授應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竭[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6
[22]王曉雪董志剛教授運用“開鬼門,潔凈府”思想指導慢性腎衰的多途徑治療[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6
[23]張麗霞,冷偉,陸飛龍復元四紅散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5,11(09):815
[24]吳偉麗扶正解毒化瘀方對CRF營養不良大鼠 IL-6、Leptin及Ob基因mRNA 表達的影響[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6
[25]陳靖霖,舒占鈞中西醫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現狀[J].新疆中醫藥,2017,01(35):109-111
[26]宋艷芳溫針灸治療慢性腎衰竭并發消化功能紊亂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雜志,2015,10(05):729
[27]萬榮君,李月紅針藥并用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臨床觀察 95 例[J]:四川中醫,2012,30(12):121-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