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文
摘 要:文章針對目前常規的底坑爬梯設置方式,分析使用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底坑爬梯的優越性,對現實采用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底坑爬梯不足,提出改進方法。
關鍵詞:電梯;底坑;爬梯;改進
中圖分類號:TU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2-0195-02
電梯建筑結構通常由機房(機器設備間)、井道、層門入口、侯梯廳、底坑組成,底坑位于井道的下部,是電梯最低層站下面的環繞部分。底坑內通常設有導軌座、轎廂和對重所用的緩沖器、限速器繩張緊裝置、補償繩輪、急停開關盒、排水裝置等。
1 進入底坑的頻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49號《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TSG T5002-2017《電梯維護保養規則》第十一條對維護保養的定義是:維護保養,是指對電梯進行的清潔、潤滑、調整、更換易損件和檢查等日常維護與保養性工作。因此,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維護保養。
TSG T5002-2017《電梯維護保養規則》第六條規定:電梯的維保項目分為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等四類。《電梯維護保養規則》附件A表A-1半月維護保養項目(內容)和要求中規定每次半月維護保養必須做底坑環境和底坑停止裝置的維護保養,要維護保養這兩項,就必須進入底坑,從附件A還可知季度維護保養項目包含半月維護保養項目,半年維護保養項目包含季度維護保養項目,年度維護保養項目包含半年維護保養項目,因此不管是做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維護保養,都必須進入底坑。
TSG T5002-2017《電梯維護保養規則》第五條(九)規定: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自行檢查,自行檢查項目及其內容根據使用狀況確定,但是不少于規則年度維保和電梯定期檢驗規定的項目及其內容。因此要做自行檢查,也要進入底坑。
根據TSG T7001-2009《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含第1號、第2號修改單)的規定,電梯的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要對底坑設施與裝置、緩沖器、限速器繩張緊裝置項目進行檢驗,也需要進入底坑。一些救援也有可能要進入底坑。
由以上可知,進入底坑是非常頻繁的,進出底坑通道的安全方便與否,直接影響維護保養人員、檢驗人員、救援人員的安全。
2 底坑固定式爬梯的設置情況
GB7588-2003《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的第5.7.3.2條款規定:“如果底坑深度大于2.50m且建筑物的布置允許,應設置進底坑的門。如果沒有其他通道,為了便于檢修人員安全地進入底坑,應在底坑內設置一個從層門進入底坑的永久性裝置,此裝置不得凸入電梯運行的空間”。此規定是說明底坑深度大于2.50m且建筑物的布置允許的情況下應設置進底坑的門,可現實建筑物布置基本上無法滿足要求,深度大于2.50m的底坑也基本上和深度小于等于2.50m的底坑一樣采用從層門進入底坑的爬梯。因此,底坑爬梯是進出底坑的常規工具,它的設置情況是至關重要的,既要安全又要方便。
目前,底坑爬梯通常有兩種設置方式,第一種,爬梯設置在層門地坎下底坑前壁。此種情況,為了使爬梯不凸入電梯運行的空間影響電梯正常運行,通常需要加大電梯底坑井道深度尺寸,以便使爬梯不凸出層門護腳板和層門地坎。而且,為了保證底坑爬梯的踏棍后面與底坑前壁之間150mm距離方便腳踩踏,這又勢必使得轎廂護腳板和層門地坎下底坑前壁的井道壁之間的水平距離大于0.15m,可能會造成TSG T7001-2009《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含第1號、第2號修改單)第3.13C底坑空間(2)項底坑底面與轎廂最低部件之間的自由垂直距離不足,進而需增大電梯底坑垂直高度尺寸。總而言之,爬梯設置在層門地坎下底坑前壁,會導致電梯底坑尺寸增大,增加建筑成本,也占用更多的建筑空間,而且,爬梯設置在層門地坎下底坑前壁,進出底坑時只能利用層門門套或者層門門扇邊作為扶手,進出底坑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有些門套或者門扇邊緣較鋒利時,易引起人員的手被割破受傷。
底坑爬梯設置的第二種方式,側置式底坑爬梯,該爬梯設置在底坑的側面井道壁上,在爬梯上端與進入底坑的層站層門地坎地面高度至少1.50m設有扶手,以便人員握住扶手后,能平衡穩定自身重心,然后把腳踩入爬梯踏棍上,在安全方便性上較第一種設置方式有所提高。但對于門扇寬度較大的中分門來說,由于電梯本身要求的井道寬度尺寸較大,爬梯設置在底坑的側面井道壁上,此種情形爬梯與進入底坑的層站層門門套距離太大,人員使用爬梯進出底坑仍然不是很安全方便,存在跌落隱患。另外,如果底坑爬梯固定不動地直接設置在底坑的側面井道壁上,此時爬梯的踏棍后面與井道壁之間必須留至少150mm距離方便腳踩踏,這就需加大電梯底坑井道寬度尺寸,增加了建筑成本,也占用更多的建筑空間。因此,有人利用鉸接的連桿裝置讓爬梯相對井道壁可以打開或者合攏,即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底坑爬梯,如圖1所示,這種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底坑爬梯,與設置在層門地坎下底坑前壁的爬梯以及固定的側置式底坑爬梯相比,在減小建筑成本、節約井道空間、使用安全方便性上,都比較優越。
3 檢驗案例及改進方法
圖1所示底坑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爬梯即為本檢驗案例所述的爬梯,左邊圖示為爬梯非工作狀態(即合攏狀態),右邊圖示為爬梯工作狀態(即打開狀態)。該爬梯為雙立柱直梯,由梯子框架、安裝座、連桿裝置、彈簧組成。梯子框架由踏棍和位于踏棍兩側的立柱組成,安裝座位于與井道壁固定連接的位置,連桿裝置兩端分別與安裝座和梯子框架鉸接,彈簧兩端分別與梯子框架和連桿裝置連接。使用爬梯時,只要人員向下拉動梯子框架往下壓,就可克服彈簧的彈力,梯子便向下伸展,一直到梯子立柱底部與底坑地面接觸后固定,人員便可通過爬梯進出底坑了。用完后,只要作用在梯子框架上的外力消失,梯子就在彈簧拉力的作用下,梯子框架便與安裝座并攏,自動復位到爬梯的非工作狀態(即合攏狀態)。endprint
本案例中該爬梯在工作狀態(即打開狀態)時會凸入電梯運行的空間,在爬梯復位彈簧正常有效的情況下,作用在梯子框架外力消失時,梯子會在彈簧的作用下自動復位到的非工作狀態(即合攏狀態),此時爬梯不會在電梯運行空間的投影下,對電梯運行不會產生危險。當爬梯復位彈簧失效的情況下,爬梯在使用后不能自動復位到非工作狀態(即合攏狀態),或者爬梯在電梯運行過程中因自身重力離開非工作狀態(即合攏狀態),導致爬梯凸入電梯運行的空間,電梯正常運行或者慢車運行到最低層站時電梯轎廂勢必會與底坑爬梯發生刮擦碰撞,造成事故。根據GB7588-2003《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的第5.7.3.2條款“如果沒有其他通道,為了便于檢修人員安全地進入底坑,應在底坑內設置一個從層門進入底坑的永久性裝置,此裝置不得凸入電梯運行的空間” 和第0.3.6條款“當使用人員按預定方法使用電梯時,對因其自身疏忽和非故意的不小心而造成的問題應予以保護”可知,在使用人員(維護保養、檢驗等人員)按預定方法使用爬梯進出底坑時,對因其自身疏忽和非故意的不小心,沒去檢查爬梯是否有復位到位,或者因爬梯自身重力離開非工作狀態(即合攏狀態),使爬梯凸入電梯運行的空間造成的問題是應予以保護的,但從圖1所示看,該爬梯未有相應的保護功能。而且,電梯底坑環境比較差,如潮濕、浸水等,再加上使用時間,易使彈簧失效的可能性增大,失效后造成問題的概率也將增大。
圖1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爬梯未設置防止爬梯復位彈簧失效造成問題的保護裝置,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改進,第一,增加一用于檢測爬梯是否復位或者停放到非工作位置(即合攏位置)的電氣安全觸點及與外部電路聯接的通電回路,并設接地保護,該回路可與底坑的電氣安全回路串聯在一起,電氣安全觸點的動觸點可安裝在梯子框架上,靜觸點可安裝在底坑井道壁或者安裝座上,只要爬梯未復位到非工作位置(即合攏位置)或者爬梯一離開非工作位置(即合攏位置),動、靜觸點分離,電梯便處于停止狀態或者電梯立即停止運行。第二,增加一卡槽件,卡槽件可安裝在底坑井道壁或者安裝座上,爬梯打開使用完后,作用在梯子框架上的外力消失時,彈簧拉力便將梯子框架卡入卡槽中,卡槽件將梯子框架扣住定位,防止彈簧失效后梯子框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離開非工作位置(即合攏位置),當要使用爬梯時,操作人員稍微用力向下拉動梯子框架往下壓,梯子框架便可脫離卡槽,克服彈簧的彈力,梯子便向下伸展。經過增加電氣安全觸點和卡槽件,圖1所示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爬梯就可防止彈簧失效造成的問題出現。
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爬梯在工作狀態(即打開狀態)時如果不會凸入電梯運行的空間,那圖1所示的爬梯不加電氣安全觸點和卡槽件,在彈簧失效后也不會造成危險,但此種情況就失去了設置可折疊收合側置式爬梯的意義和優越性,跟固定的側置式爬梯沒什么區別。
4 結束語
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底坑爬梯,在減小建筑成本、節約井道空間、使用安全方便性上,都優于設在層門地坎下底坑前壁的爬梯和固定的側置式底坑爬梯。可折疊收合的側置式底坑爬梯須考慮復位彈簧失效造成的問題,需增加電氣安全觸點和卡槽件,防止彈簧失效造成的問題出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49號.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S].
[2]TSG T5002-2017.電梯維護保養規則[S].
[3]TSG T7001-2009.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含第1號、第2號修改單)[S].
[4]GB7588-2003.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S].
[5]GB17888.1-2008.機械安全 進入機械的固定設施(第1部分:進入兩級平面之間的固定設施的選擇)[S].
[6]GB17888.4-2008.機械安全 進入機械的固定設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