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學開設法律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學的法律課程存在許多問題,如定位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等,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我們應:明確大學法律課程的定位;調整大學法律課程教學內容;大學法律課程的教學方式要多樣化。
關鍵詞:大學法律課程;改革
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大學作為培養我國主要人才的象牙塔,開設法律課程,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做法。在大學開設法律課程,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做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既能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正當利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違法行為,促進社會的穩定。
雖然,我國絕大多數的大學都以開設了相關法律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法律意識,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現存的大學法律課程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急需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改革。
1 大學法律課程的現狀
1.大學法律課程定位不合理
目前,各大高校開設的法律課程完全是為了迎合國家依法治國的需要以及教育部的相關要求,法律課程定位不合理。在我國,法制教育并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各大高校在開設相關課程時,將其視為普通的基礎課,按照基礎課的方式方法進行法制教育。大學一般在開學的第一或第二學期開設此類課程,一學期上完,學生考試結束,就算完成了法制教育。這種對法律課程的定位是不合理的,它忽視了法制教育的獨立性和重要意義,一味將其視為普通基礎課,極大的弱化了其法制教育意義,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2.大學法律課程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開設的大學法律課程通常是介紹基礎的法律常識以及一些法律法規,所教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沒有緊密結合現實社會的法律需要進行課程設置。這主要表現在,我國多年來的大學法制教育幾乎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基礎、法律常識等等,幾乎沒有增加新內容。
3.大學法律課程教學方式單一
大學法律課程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師上課時主要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講臺上旁若無人的講一些枯燥的法律知識,學生在下面各自干各自的事情,認真聽講的學生寥寥無幾。這種教學方式不但難以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長期以往,甚至會慢慢消磨掉學生對學習法律的興趣,這才是這類教學方式最大的危害。
2 對大學法律課程改革的探討
針對目前大學法律課程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在此基礎上逐步探討相應的改革方案,真正的做到對癥下藥。對大學法律課程改革的探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大學法律課程的定位
在大學開設法律課程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明確法律課程在大學課堂中的定位。大學的法律課程不應該簡單的從屬于“德育課程”,更不應該將其定位于普通基礎課,法制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長期教育,我們應將法律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將其作為培養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的基地,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我國公民的維權意識,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建設。明確了法律課程的重要地位之后,各大高校應不斷促進開展法律課程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如建立獨立的法律教研室,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請專業人士深入課堂進行法律講座等等。
2.調整大學法律課程教學內容
目前大學法律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沒有新意,學生易產生厭學情緒。在今后的教學內容改革中,應不斷根據現實情況為法律課程注入新的血液。大學法律課程主要在于向學生傳達基本的法律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因此,教學內容不應該過于強調艱深晦澀的知識點,也不應該簡單的要求學生重復背誦復雜冗長的法律法規。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法律法規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調整和完善,因此相應的大學里的法律課程也要不斷進行更新調整,可以將社會上新近發生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納入到法律課程的教學中去。
另外,大學里開設的法律課程也應該根據其專業性質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如法律專業的法律課程,教學內容應具有專業性,以培養學生成為專業的法律人才,而非法律專業在開設法律課程時應在學習簡單的法律常識的基礎上,根據專業性質適當選擇本專業涉及到的法律知識和要點進行學習。
3.大學法律課程的教學方式要多樣化
大學的法律課程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素養,這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工作,因此以前那種教師簡單的在黑板上抄寫,學生拼命背誦,考試六十分合格即可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該目的。在今后的大學法律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應不斷嘗試新的適宜的教學方式,以此不斷提高法律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改革:一是為學生提供豐富、有教育意義的法律案例,引導學生參與談論該案例,促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并能不斷加強對法律案件的分析能力;二是法律課程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因此不能簡單的靠傳統的幾節課的學習。法律意識的自覺養成和法律技能的嫻熟掌握,不是通過學一門《法律基 礎》課所能及的,也不是憑給某年級的某部分人上某門課程能做到的,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學習期間,不能間斷,并且在不同年級要有不同的任務和重點[1]。 三是可以經常性的在學校開展相關的法律講座,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庭江. 大學法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03):41.
作者簡介
鄒津寧(1981-),女,漢族,湖南省新化縣人,博士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法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