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洋+王中強
摘要:文章認為在如今的藝術創作領域中,所謂“潮流”是指對技術過分追求所導致的喧賓奪主,即技術的異化(互聯網文化的極度盛行,讓整個世界更加理性化,世俗化,非神秘化,視覺上的大塊朵頤取代了對藝術“美”的進一步的深層次的思考,使得藝術過度世俗化),以及為得到商業的肯定而不斷退讓直至丟失底線,失去應該保有的藝術水準,即商業的控制與吞噬。藝術的獨立性在這幾種“洪流”中,被異化,被泛化,被消費。那么如何在如此嚴峻的“潮流”中保持藝術創作的獨立性呢?文章認為,作為藝術家或者說藝術創作者,應該探尋適合自己的藝術表達形式,對當今社會的某些現象,亦或自己的某些感悟,抒發自己獨有的見解與理念,最重要的是,與當今國際的主流藝術,思想等在根本的層次上自覺地“決裂”。
關鍵詞:技術 異化 商業 決裂
引言
自古而今,藝術創作都是需要一定的獨立性,相應的,影響藝術創作獨立性的因素也是紛繁多樣。很多藝術家針對如何在潮流中保持藝術創作獨立性這一問題上做了很多的探索與研究。時代在發展,因素在改變,本文針對當代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如何保持藝術創作的獨立性這一問題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技術異化對藝術創作獨立性的影響
早在18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和日趨完善使得人們突然間意識到藝術的獨立性似乎遭到了技術的干擾與破壞。一種目的在于保持藝術的獨立性的美學觀念便因此形成了,認為“藝術作品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只是或主要作為超然的審美體驗的一個契機而被創造出來,而這種體驗被認為是最高級的形式之一”。在埃倫迪薩納亞克的敘述中藝術創作猶如藝術家的靈感一樣,難得而可貴,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契機”,而且經由這種“契機”而出現的作品是一種高級的,超然的審美體驗?!八囆g如需永恒就必須是避免功利化的唯美,是‘為藝術而藝術;藝術家應該避免形式的現代性和主題的現代性,對時尚浪潮的頂禮膜拜以及向某種意圖屈服的主題乃是藝術的陷阱,藝術永恒的本質是藝術完美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它與現實保持不可侵入的柵欄而顯示其優雅的風格”。文章認為這種時刻保持清醒的藝術觀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在當今的互聯網技術盛行的時代下,對藝術家是一個中肯的提醒,但是不免有些過于陽春白雪,可能造成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那種偏執的審美主張。文章覺得杜尚的《L.H_O.O.Q》和《大玻璃》系列尚有對藝術的思考在,但是視其為鼻祖的有些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的藝術創作就難免顯得有些做作,甚至有些誤解初心之嫌。技術發達了,成熟了作品的精神與對傳統的反叛卻日漸淡化。對技術的角色定義模糊還可以在最近流行的“數字藝術”中窺見—二。通過編程展現讓人眼花繚亂的圖案以及通過3D打印制作出來的結構復雜的立體構成式的雕塑全無上文提到的“契機”所在,只是一味地用技術去填補思想上的空白,到最后只是向觀者展現了一次又一次地技術革命。在某種程度上,這一行為也直接導致了藝術—次次地被泛化,被強行消費,失去了原本作為人類一種重要文化的地位。文章認為技術之于藝術在某種層面上完全是不相干的事物,雖然說藝術的發展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但技術終究是藝術創作上的一種“工具”意義上的存在,藝術創作中,或者說藝術品中所蘊含的某種思想,某種情感,是通過人來使用技術實現的,究其根本是人。我們要意識到技術是一把雙刀劍。合理健康,運用得當的技術不僅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自由,也會使藝術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獨特魅力;而過度異化運用失當甚至失控的技術則不僅會帶來軍事戰爭,恐怖暴力,核威脅,自然災難,生態危機等威脅人類自由的因素,更懷疑帶來人類的完全技術化,非人化行程比較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等的思想。
二、商業與藝術創作獨立性的關系
說到商業,文章從來都不認為藝術家追逐名利是可恥的,但是在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同時,文章認為藝術家應該保持應有的藝術水準,而商家應該提供足夠扎實的平臺與充足的資金。在眾多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失敗案例中,文章認為缺少的是尊重。藝術是主觀性大于客觀性的,藝術家通過主觀地表達自我的感受來傳達自己思想,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給予觀者美的享受。商業是客觀性大于主觀性的,是一種有組織的提供顧客所需商品與服務的行為,是一項為滿足物質生活而展開的經濟活動。可見二者在這一層面上是矛盾的。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商業需要的是資本的不斷積累,藝術需要的是思想與靈感的不斷積累,在某種意義上,二者又是契合的。那么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就好似一位相聲表演者與一位歌手一起拍攝電影,有些跨界的意味,那么互相尊重就顯得尤為重要。說到這兒,筆者不禁想到了近些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從2004年開始,國家電影局從扶持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決定每年的6月10日至7月10日(或者7月到8月)為國產電影保護日,讓人值得深思甚至是可笑的是,這真的有用嗎?近幾年來國產好電影屈指可數,雖然票房過億的比比皆是,但是只能是作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投資方們為了保證票房,邀請的均是當紅的“小鮮肉”或者是各種“女神”,至于電影情節大多數都是拖泥帶水,無病呻吟,人物塑造不具特色,空洞無力,電影中的特效給人_種為了特效而特效的感覺,完全是在技術堆砌,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電影中一個又一個生硬的植入廣告鏡頭。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商業的吞噬下已經體無完膚。藝術與商業結合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必然的走向和趨勢。正如上文所說,藝術與商業是既矛盾又存在聯系的。因此,在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商業應該尊重藝術,尊重藝術的敏感身份與創作成果,同時提供充足的資金與廣闊的平臺,成為培育藝術的溫床,而藝術應該自覺地保持自我的純粹性,與商業利益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為了得到商業的肯定而失去應該保有的藝術水準。倘若能夠做到互相尊重,商業通過藝術而盈利,藝術通過商業而傳播,何樂而不為呢?
三、“決裂”于主流,繼承于傳統
標題中的獨立性我認為是一種心理上獨立性,是一種強大意志力的表現,是一種不愿被國際主流藝術同化的倔強,于是我想到了“決裂”這個詞。前文中提到的技術與商業是外在環境中對藝術創作獨立性構成威脅的因素,通過合理的運用與相應的理解是可以避免和解決的,而藝術家自覺地與主流藝術甚至與世界“決裂”則顯得好似沒有標準的解決方案,甚至是有些荒誕的理想主義色彩。那么,對“決裂”的解釋就顯得尤為必要了。文章認為所謂的決裂是一種在紛繁的信息中保持獨立的態度,保持孤獨的一份決心,保持思考的一種覺悟。在與國際主流藝術“決裂”方面,杜尚已經為后世的藝術家做出了榜樣,在這里我就不做過多贅述了。藝術將人類的情感客觀化呈現,為人們認識情感、規范情感提供了重要的途徑,通過藝術熏陶,人們能夠規范自己的情感,可以避免成為統治者和政客們所利用的非理性因素。在蘇珊.格朗的《藝術問題》中,藝術需要的“自律”,我認為可以理解為一種“決裂”。在保持清醒的同時,認識藝術的本質,藝術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像一面鏡子,映射并規范人們的意識,同時又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將非理性因素和人們剝離開來。在西方的古代藝術發展史上,對藝術的理解主要有兩種:“再現論”,即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再現i“摹仿論”,即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卡西爾在否定了“再現論”與“摹仿論”后,提出了“發現論”,認為藝術是實在中對生命力形式的發現。我認為無論是再現、摹仿,還是發現,這些與以中國為主的東方美學與哲學思想面前都顯得未免有些幼稚。從道家、儒家,抑或是禪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在幾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將美上升到“道”、“善”、“禪”的高度,認為美是自由的,是道德的,是超脫的。這些觀點可以從中國古代的詩歌、詞曲、繪畫中略見—二。文章認為將西方對藝術的理解與東方對“美”的理解結合比較來看,那么有一個詞便躍然紙上——“想象力”。藝術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筆者覺得藝術是虛無的,飄渺的,是藝術創造者通過想象力,將夢幻一般的感悟呈現出來,某種意義上是與現實的“決裂”,有些像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對夢境的描述。與現實“決裂”是藝術創造者與本我擁抱的途徑,與內心潛在的動機的邂逅。藝術不能決定社會的發展方向,它必定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與商業結合也是必然的趨勢,各種影響藝術創作獨立性的“潮流”也會如潮汐一般交替更換,那么對于藝術創作者來說,時刻保持一份“決裂”于“主流”的清醒,捍衛自我獨立思考的權利就顯得尤為重要。endprint
四、如何在潮流中保持藝術創作的獨立性
如何在潮流中保持藝術創作的獨立性?首先,筆者認為需要長期的積累,在平時的創作中積極思考,探索作品背后的思想,含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個人的獨立性都離不開平時的所聞,所感。蔡國強用火藥創作,殊不知他是上海戲劇學院搞舞美的,搞舞美的一定是熟知煙火的;徐冰用文字來創作,是因為他是學版畫的,那些觀念性作品的背后是他長期用刻刀一刀一刀“雕刻”出來的。從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創作中的獨立性與個體的積累具有一定的關系。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例,當代藝術的概念從本質上來說是“舶來品”,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依然是與西方原先的理論軌跡若即若離,不僅中國如此,西方國家的當代藝術也很難從中看出所謂的獨立性,獨立性已經不是中國當代藝術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共享的問題。文章認為所謂的獨立性并不是一種區分你我的標識,不是說中國當代藝術擁有了獨立性就可以區別于西方當代藝術的權利話語體系,如果非要有一個區分你我的標識,那獨立性將沒有任何意義。文章認為藝術創作中的獨立性應該是以個體為單位,從傳統出發,并有意地偏離傳統,與此同時應該時刻警醒,在偏離的同時不要成為傳統的一部分??v觀歷史,中國古代的藝術種類十分豐富,經過5000年的文化積淀,可謂是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章認為中國的藝術創作者應該扎根于此,不要一味地按照西方或者國際的模式來探索我們自己的當代藝術,要善于從我們自己的文化中發掘元素,加以研究并應用,結合當代藝術的概念,探索出屬于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說到這兒筆者不禁想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傳統社會中對藝術的需求是極大的,上到皇帝的宮殿,貴族的服飾,奢侈品,下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皮影戲,家家戶戶裝飾門窗的剪紙,種類樣式紛繁多樣。但是在當今快節奏的,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很多傳統的藝術功能被電視劇,電影,網絡游戲等所取代,傳統文化、藝術想要在當代社會存活下去就必須要探索新的路徑,某種意義上,這種需求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需求不謀而合。傳統藝術是個“溫床”,中國的當代藝術可以從中汲取巨大的能量,創造新的藝術創作形式,繼承并發揚東方獨有的審美情趣;當代藝術是個“經紀人”,利用當今先進多元的而變換的手段讓傳統藝術繼續閃耀下去,激活傳統藝術的同時又能起到相應保護作用。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滋潤。理性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入當代的創作意識,有意識地偏離傳統,重視歷史,并將其轉化為可以利用的資源。當然,所有的事情并非一蹴而就,在探索藝術創作的獨立性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結論
筆者認為影響藝術創作獨立性的因素主要有三,即技術的異化,商業的不尊重,以及“決裂”的不徹底性。在技術與商業的問題上終究是對“度”的理解,通過合理地運用與相應的理解是可以避免和解決的,重要的是“決裂”。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份決心,時刻保持一份“決裂”于“主流”的清醒,捍衛自我獨立思考的權利是保持藝術創作獨立性的根本所在。無論是理性的繼承傳統,還是有意識地偏離傳統,文章認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情感上和血液中深藏的東西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