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時代潮頭 共筑復興夢想
變化,每天都在發生。
永遠不變的,是黨和國家對于中國工人階級的牽掛和信賴。
北京南鑼鼓巷20多米深的地鐵施工平臺,向正在施工作業的農民工祝福新春;茫茫林海中的棚戶區簡陋平房,和林業老工人互相叮囑保重身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勞動者中間,暖心的話透著深情,振奮的話飽含勉勵。
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勝利召開之際,我們特別推出《最深切的關懷——2013——2017:習近平總書記與中國工人階級的10段印記》。這些領袖與勞動者相濡以沫的歷史瞬間,孕育勃發的是中國工人階級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最大動力。
三年前,“工業4.0”的概念強勢進入中國。此時,廣東省剛剛出臺工業轉型升級三年計劃(2015-2017),宣布將在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這不禁讓人產生這樣的擔心——“機器換人,工人去哪兒?”
今天,“機器換人”的圖景已經清晰地出現在中國制造業的“無人工廠”。而新的就業缺口也在顯現:近來,與機器人相關的維護、操作、編程崗位顯示出較大的用人缺口,招聘廣告上開價近萬元,有的甚至達到兩萬元。盡管薪酬如此具有誘惑力,用人企業卻往往在招聘會上失望而歸。
在較早開始工業轉型升級的地區,適應“工業4.0”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明顯陷入“結構性短缺”。制造業企業的經營者感嘆:“現在的制造設備都有pc操作端,屏幕上的操作指令大多是英文,這就要求技術工人不光要認識英文單詞,還要會編程、懂設計。”
本期,深度報道《工人迭代》,全景呈現新一輪工業革命顛覆中國制造業的巨變。當機器人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成為不可阻擋的浪潮,流水線上的每一位普通勞動者,終究都將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的技術能不能跟上浪潮的激流”。正如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必然伴隨著技能迭代一樣,對于億萬中國產業工人而言,新的一次迭代大幕已經拉開。
工人迭代正在重新詮釋 “新工人”的概念。本期重點推出的大國工匠周文濤,在職業生涯的第六個年頭,就站上了世界煉鋼大賽的冠軍臺。這位充滿創新活力的技術工人,每一天都在繃緊那根學習技能、鍛煉技能的弦兒。緊跟時代腳步的努力,不僅可以成就中國企業的鋼鐵強國夢,更會讓更多的產業工人站上世界制造業的巔峰。
盡管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工人迭代的現實已經無法阻擋。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問題,并不是機器人的來臨,而是它沒有來臨。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毛澤東同志在整整70年前的題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作為一本傳統刊物,《中國工人》身處傳媒業巨變的今天,恐慌毫無意義,變化無處不在,正如您看到的,作為2018年全新改版的前奏,本期雜志內容有了較大的變化。我們希望這種變化能夠跟隨上讀者品味的變化,呈現出一本能夠反映中國工人階級風貌,被廣大職工群眾喜愛的刊物。同時,我們也真誠地期待,您對雜志正式改版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順著潮流的方向,手握自己的通行證,砥礪前行,就能到達生活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