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
石述思
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出了大問題。
和我的判斷相近的觀點是:精英都想去干金融的話,對于國家長遠來講是不利的。對于社會以及個人來講,更是一種浮躁的態度,以及沒有信仰(或者說信仰就是錢)的表現。
反唇相譏者的觀點是:在行業前景差距大的現實里,選擇高性價比行業是必然的,低性價比行業被冷落也是正常的。只談情懷不談錢都是耍流氓。
頗令人深思的是:中國金融是幫助社會經濟解決問題的,怎么成了問題本身?
在全球金融業最發達的美國,有這樣一句名言:流水的硅谷,永恒的華爾街。從中折射出現代金融無以倫比的江湖地位。
人類第一次實現全球化的工具不是槍炮、貿易和征服,而是金錢。這個超越血緣地緣的、將陌生人連接在一起的全球紐帶,至今擁有無法超越的力量——全球化和互聯網都必須甘拜下風。而現代經濟和古代經濟的最大分水嶺不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而是金融的崛起。
金融,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開啟的重要原動力。陳志武教授說:金融的核心是跨越時空的價值交換。之所以能統治世界,是立足于信用,構建公正的法治體系和社會制度,為創業者的夢想加杠桿,極大地提高了資本使用效率和激發了全社會創造創新的熱情。控制和運營風險是這個行業的核心業務。
在快速崛起的中國,一個顯著的不平衡就在于生產制造的強勢和金融行業的弱勢——即使近些年通過不懈的努力——如人民幣“入籃”、推動“一帶一路”等提升巨大,但依舊與國家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很不相稱。
在社會浮躁和急功近利的驅使下,金融行業這些年脫實向虛、謀取暴利的問題日益凸顯。大量該用于扶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資本投向房地產和虛擬經濟,為轉型時代的中國發展集聚了巨大的金融風險。整個金融行業隨之異軍突起,收入福利待遇獨占鰲頭。
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年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114777元——這一狀況已延續十年以上。在2017年最新出爐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十四年增長,今年達到了115家。利潤榜的前五名除了排在第一位的蘋果公司,其余均為中國的商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按總資產,中國工商銀行則排名第一位。
在中國實體經濟亟待金融扶持,多數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當下,我們擁有著全球效益最好的國有銀行,情何以堪?
在特定的經濟轉型期,中國國企利潤經歷了持續最久的6年下滑。不料部分央企為脫困竟成經濟脫實向虛的推手:101家央企半數都有金融業務。2006年~2016年,金融竟然占到國家電網利潤的14%。有的央企產值構成,竟是主業、房地產、金融三分天下。
壟斷加政策優勢,利用虛擬的金融杠桿,直至再和虛擬的互聯網結合,短期利潤巨大,政績效應明顯,但卻無法持久,目前國企巨額壞賬和債務即是明證。
回到實體回到服務已是中國金融機構當務之急,去推動中國實體完成關鍵的轉型升級。
著名科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的盛世危言直擊心靈:中國經濟體量大、人也多,社會機制缺乏對工科技術的鼓勵,缺乏對做實體產業的鼓勵,工科技術人員只能是企業藍領,技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地位待遇差別太大!所以學工的干幾年都想跳巢,搞技術的幾年幾十年才能出成果,期間默默無聞,地位待遇都低,加之社會逐金拜銀人心浮燥,有幾個青年人能堅持下來啊!
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教育和金融背后之浮躁、功利竟如此神似,是到了下大氣力統籌思考并加以解決的時候——這事關頂層設計的全面深化改革,也事關全社會人文精神的歸來——無人可以缺席。

財經專欄作家,知名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