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萍
如今,想得“首份工作綜合征”都難
王嬌萍
“首份工作綜合征”,指畢業以后找到一份工作,然后一直待在那里,沒有接觸過別的行業和業務,長此以往,就變得安于現狀、缺乏自信,害怕變動。
然而,環顧職場四周,患這類“病”的人正越來越少。這并非人們一下子都變得更加勇于挑戰自我、敢于“跳槽”,而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正在重構就業新形態,“找到一份工作,然后一直待在那里”的機會越來越少。
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僅2015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就接近2萬億元人民幣,分享經濟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為5000萬人。諸如快遞小哥、網紅、麻豆、專車司機、快遞自由人等新工作皆由此產生。而分享經濟,只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一部分,可見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給就業形態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有多大。
這些以前聽都沒聽說過的新職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勞動關系靈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組織化。它們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移動通信技術而發展,通過信息技術、各類平臺或是與市場細分領域的連接,實現個人與工作機會的對接,在有效提高勞動者與企業、消費者的匹配效率同時,也使得勞動者與組織的關系更松散、更靈活。
如果說,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傳統就業是“用人單位+個人”方式,那么新就業形態更多的是“平臺+個人”。這種就業形態下的勞動關系,既不同于傳統“工廠制”下資本雇傭勞動從而在勞動過程中控制、管理勞動者的模式,也與傳統的勞動合同關系不完全匹配,難以用現行的法律關系界定。勞動者如何維護自身權益,面臨新挑戰。
新就業形態還帶來另一個職場新趨勢,那就是職業更新速度逐步加快,職業兩極分化矛盾突出,新興行業人才供不應求,傳統行業求職競爭較大。有關機構的預測更是令人驚怵:中國目前55%~77%的就業,未來會由于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因此,勞動者惟有終身學習,成為掌握多種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能夠順應環境變化轉換職業角色,才能在職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可見,站在新就業形態的風口上,想得“首份工作綜合征”都難。試想一下,你還沒找到安于現狀的感覺,首份工作可能就消失了,又何來“一直待在那里”?!
“物流快遞行業涌現新模式”智能、刷臉等新技術齊齊上陣:比如,智能快件箱走進小區,輸入手機上發來的取件碼就能自助開箱取件;首批支持刷臉取件的自提柜已經在上海試點,只需刷臉5秒就能取快遞。新技術的運用,對快遞行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品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將大大提升用戶體驗。但是,效率大增后是否意味著會減少快遞業的用工?要知道,快遞業對緩解就業壓力作用巨大。
如日中天的快遞業尚且很快就有減崗隱患,更何況那些不那么朝陽的產業!其實,早在去年,馬云就已放言,這五個新(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將會沖擊很多的行業。這其中必然包括就業。
當然,也不必過于悲觀。人類社會已有的實踐一再表明,技術進步會引起短期失業,但經過一段時間后,總是會創造出與被銷毀的相同數量甚至更多的工作職位。約翰·馬爾科夫在他的《與機器人共舞》中更是樂觀地列舉了兩組數據:互聯網行業,每使一個崗位消失,會新創造出2.6個崗位;未來每部署一個機器人,會創造出3.6個崗位。
但無論如何,改變自己,才能更好地擁抱新就業形態。誠如馬云所說,真正沖擊傳統商業、沖擊就業、沖擊傳統思想、沖擊傳統行業的,不是電子商務,而是我們昨天的思想,是對未來的無知和不接受。

全總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