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敏敏 孫建萍
當“安寧療護”遇上“孝道文化”
文/賈敏敏1孫建萍2
古訓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孝道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甲骨文中已出現了“孝”字,在歷史的長河中,孝在不同的階段傳遞著不同的歷史內涵。
《禮記·王制篇》說:“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于鄉,六十養于國,七十養于學,達于諸侯”,傳遞著老有所養的孝道文化。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鬃诱J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強調了對孝道文化的推崇與崇尚。
在歲月的變遷與歷史的輪回中,“孝”常以“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詞語來詮釋。然而,在老齡化社會迅猛前進、老年人口劇增以及老年人慢病生存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兒女們在恪守“孝道文化”的框架中試圖通過各種醫療手段和醫療技術延長老人壽命,卻不想是剝奪了老人安享晚年的權利。
1999年,95歲高齡的巴金先生病重入院,經全力搶救后插上了鼻胃管來提供基本營養支持。為了防止胃管堵塞,巴金先生不得不忍受兩個月更換一次鼻胃管的痛苦,長長的管子從鼻子直通胃里,每一次更換鼻胃管都會使老先生嗆得滿臉通紅。由于長期插管,巴金下巴脫臼,只好將氣管切開,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忍受著冰冷的器械與痛苦的晚年生活,巴金想要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但他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孝順的兒女們想要老先生能多活一天,每一個愛他的人都竭盡全力希望他永遠活下去,哪怕是昏迷著,哪怕是靠呼吸機,只要機器上顯示還有心跳,似乎所有的人都皆大歡喜。就這樣,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6年,直到101歲去世,令人羨慕的長壽,但巴金老先生卻說:“長壽是對我的折磨”。
與巴金老先生有類似經歷的人比比皆是。在短暫而記憶猶新的實習生涯中,照顧過這樣一位老爺爺:抗戰軍人,94歲高齡,入住老年病房8年,因肺炎轉入重癥ICU接受抗感染、抗炎治療,當向兒女們解釋需要氣管切開、鼻胃管營養支持時,出于孝順的兒女們堅定地選擇無論如何都要延長爺爺的生命,爺爺失去了選擇是否繼續治療的機會,喪失了“優死”的權利,氣管切開、鼻胃管、抗生素治療……每兩小時的翻身拍背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爺爺滿臉痛苦的表情,但卻不能表達。爺爺沒有決定的權利,兒女們的“孝順”體現在延長生命,心靈的安慰與關懷卻鮮為人見。但這樣的舉措在外人眼里看來他們就是孝順兒女的楷模,為那些棄父母于不管不顧的兒女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這或許就是“孝道文化”賦予我們這些兒女們特殊的權利與堅持的力量。
作者單位/1.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2.山西中醫藥大學

重癥監護室(ICU)
龐大的醫療圈中每天演繹著不同的故事情節,有人榮獲“孝子”的稱號,有人卻落下“不孝”的罵名,但這樣的罵名屬實與否值得我們深深反思與揣摩。
一個醫學博士因不忍心看著父親在陌生、冰冷、彌散著消毒水味道的病房里受罪,毅然決然地將癌癥晚期的父親從醫院接回家,在父親最后的時光中陪伴父親,可這份良苦用心在其他親戚眼中落下赤裸裸的“不孝之名”,雙方都是出于好意,但結局卻不歡而散,博士不知如何向那些親戚解釋什么叫“安寧療護”,什么是“姑息治療”。
79歲的著名編劇瓊瑤,在給兒子兒媳的一封信中寫到:“不論我患什么重病,不動大手術,不得把我送進加護病房,絕對不能插鼻胃管,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持生命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著意義更大”,瓊瑤的這封公開的類似于生前預囑的發文給那些竭盡全力挽救生命的人們以深刻的反思與思考,她用“生時愿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時愿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的美好意境詮釋了生與死的意義。而在瓊瑤丈夫是否插鼻胃管的問題上,希望減少病人痛苦的期盼與兒女延續父親生命的愿望相悖時,引發了軒然大波。兒女想要延長父親生命的孝心毋庸置疑,但瓊瑤尚不知如何解釋“安寧療護”的精髓與真諦,雙方的誤解產生了不必要的爭執與誤會,發人深省,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誤解與爭執在醫院隨處可見。
安寧療護始于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英國,又稱“姑息醫療、臨終關懷、寧養服務、緩和醫療”等,它是指對沒有治愈希望的患者以積極性、全面性的照護。因傳統醫學注重醫學“優生、良活”的本體功能,而忽略“安死”的功能,安寧療護彌補了這一缺陷與不足,它在維持基本生命的同時更注重人文關懷,讓即將逝去的人感受生命最后階段的美好,讓患者感悟對生命的尊重,從而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讓我們共同去感悟安寧療護的精髓與真諦,從而喚醒那些盲目恪守“孝道”的夢中人,還患者安詳、寧靜的最后歲月,讓人文關懷之光點亮患者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