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宇
李相成:妙“刀”生花?仁心為道
文/陳思宇
49歲男性,CT提示右肝巨大腫塊,臨床診斷為肝細胞肝癌,國際常用的肝癌臨床分期系統(BCLC)“宣判”該患者為晚期(C期),根據BCLC建議應采用分子靶向藥物治療。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被宣告無法手術治療的病例。但藥物治療中位生存期可能不會超過10個月,不治療可能僅1-4個月。

然而,這位晚期腫瘤病人卻獲得了根治性切除!他目前已經無瘤生存了2年5個月,一般情況良好,正常工作生活。為他實施手術的,是南京醫科大學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一附屬醫院肝臟外科主任醫師李相成。
這臺“前入路右半肝切除聯合經心包腔入路全肝血流阻斷下腔靜脈癌栓切除術”獲得2017年第六屆亞太肝膽胰協會大會和第二十九次日本肝膽胰協會聯合會議最佳手術視頻獎。
作者單位/南京醫科大學
“腫瘤治療多依賴指南,指南是大量實踐的理論結晶,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為我們的評估、分期、治療方案選擇提供了重要依據。但又要辯證思維,不拘于指南。”每個病人的情況不同,指南也不能涵蓋所有的臨床病例。如果一味拘于指南,可能就失去治療的機會。
“現代肝癌治療是以外科為主導,包括影像、病理、介入、肝病內科、超聲、腫瘤等多學科團隊(MDT)聯合診療。多學科聯合診治,個體化治療才是治療肝癌的金標準。”
每周二中午,李相成都會邀請影像、介入、內科、腫瘤科專家對一些疑難病例進行會診,為了不給病人造成負擔,這些會診都是免費開展的。
“是否需做手術?手術能給病人帶來多大獲益?醫生能幫病人做什么?不能幫助什么?術前都要和病人進行溝通,實情相告。根據MDT客觀評價病情,再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制定適合每個病人的個體化治療方案,這樣的決策過程相對比較科學。”這樣的義務會診,李相成團隊已經開展了兩年多了。
“把事情做好,是對病人負責,也是對醫生自己負責。術前多花時間,術中就能少花時間;術中多花時間,術后就能少花時間。術前評估嚴謹,術中操作仔細,把風險化解到術前和術中。”
“好醫生知道如何去手術,再好的醫生知道何時做手術,最好的醫生知道何時不做手術。”李相成說,“外科醫生一方面要不斷進取、挑戰禁區,另一方面也不能冒進。每個外科醫生都想做手術、做大的手術,但實際上有的病人是不能做,有的病人不需要做,這種研判,是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
常年面對不同病情的患者,李相成有了自己的體會和感悟:“選擇合適病例,手術務求根治,輕易刀不出鞘,出則一劍封喉,精工細琢微創,聚焦病人長遠。”
在140多封患者寫給李相成的感謝信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是“醫術精湛”“創造奇跡”“重獲新生”。而學生對李相成的評價是“嚴謹”“細致” “完美”。
感謝信中有一封來自一位特殊患者的家屬。患者今年83歲,結腸癌伴肝轉移,曾做過結腸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和射頻消融術,2016年在其他醫院因病灶太大而被認定失去手術機會。絕望中,患者家屬找到李相成。

“李主任覺得雖然病灶很大,但仍有手術機會,同時也給我講解了手術的巨大風險。診斷詢問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李主任精湛的醫術和勇于擔當的精神。”
患者年齡大、病情重,在1個多月的反復多學科會診、研討后,李相成制定了手術方案并親自操刀手術。“從上午9點一直做到下午2點,終獲成功!”
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很快出院。“出院后,李主任及吳曉峰主任等仍然一直關心我們的后續復查,目前我父親完全康復,體力也如正常人一樣,每天能逛街2-3小時。”
截至2016年底,李相成教授及其團隊致力于精準肝膽腫瘤切除技術的研究,迄今已完成肝膽腫瘤切除1 736例。
而這些患者的病歷和診療情況,李相成教授的團隊都有著詳細的記錄,有相對完備的數據庫。
“只有記錄好每個數據才能做好臨床研究工作。”團隊每個成員很注重隨訪。
做好一臺手術容易,做好每臺手術難。
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難。
這就要求團隊的每一個醫生,做好每一臺手術,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最終治好每一個病人。術后隨訪也是對醫生工作的最好記錄。
對病人好,關心病人,也就贏得了病人的信任。“我的病人的依從性都很好。”李相成說。

2017年第六屆亞太肝膽胰協會大會和第二十九次日本肝膽胰協會聯合會議最佳手術視頻獎(左為李相成教授)
過去一年里,李相成開了280余臺手術,預計今年將超過300臺。通常一臺手術需要七八個小時,平均也要四五個小時。
手術之余,查房、會診、會議、研究生培養……李相成的日程一直都是滿滿當當。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個旅行箱,“隨時走”是他的工作常態。
今年大年初三,李相成帶領手術團隊和醫院心臟死亡器官捐獻醫療團隊助手,搶救一位乙肝導致的重度肝衰竭患者。手術歷時6個小時,在1月31日早上8點結束,一個健康的肝臟被植入患者王先生的體內。而在此之前的臘月二十九、臘月三十,李相成都忙碌在手術臺上。
“可能很多人認為醫生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職業,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作為一個外科醫生能夠不斷創造社會價值,能夠幫助很多人。我還記得大學畢業時我寫給同學的畢業贈言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學醫是一個很辛苦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積累、提高,不斷從理論到實踐、實踐到理論的過程。醫生需要終身學習,要多了解國內外的先進知識和技術,看文章是一種學習方式,出去開會交流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2001年、2003年、2010年,李相成先后赴美國匹茨堡大學器官移植所、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和德國Charite醫學中心肝膽胰及肝移植外科擔任訪問學者。
“年輕醫生要早點樹立目標,早點開始學習,尋求名師、名醫引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