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澤峰
方寸萬象
文/安澤峰
從決定考研到碩士生涯臨了畢業,一切都像安排好的樣子,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中間經歷過的痛苦遠大于期間的喜悅和欣舞,可喜的是一切好壞都隨著時間淡化遺忘。
碩士開學那天起,就意味著自己要在某一疾病的某個方向進行一些基本的文獻查讀、數據分析、結果闡論。作為一名學術型碩士,實驗室成了自己終日奔勞的場所。任何學科的發展進步都是從基礎做起,醫學作為“以人為本”的科學,更是如此。目前醫學實驗的大體步驟是“細胞實驗-動物實驗-臨床試驗-人體應用”,作為一名剛入門的學生,自然是從基本的細胞實驗做起。當初找到管理細胞室的老師說自己要養細胞的時候,老師詼諧地問道“你有什么想不開的,偏偏要養細胞?”當時未能明白這話的含義,直到自己親自培養,方明白最基礎的東西,最簡單卻也最熬人。
5月中旬,收到了生物公司寄來的細胞,任何人接觸任何新鮮事的時候都有種莫名的緊張與不安,盡管之前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但為了避免自己出錯,邀了實驗室好友幫忙處理,本希望一切都會像開題報告中實驗進展寫的那樣,順利進行,卻不曾想細胞僅隔了一天,就在培養液中漂浮了直徑大小約一厘米的白色絮狀物,經過實驗室各位老師查看后,統一答復“細胞被污染了”。細胞實驗中,污染是最常見且最致命的,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頭再來。
再次收到細胞已過半月,自己親自小心處理后在顯微鏡下發現25cm2的細胞培養瓶內漂浮著的細胞個個“渾圓飽滿,形態均一,黃亮剔透”。正當為自己的首戰告捷而興奮的時候,一切都像過山車般高低倏忽,可惜的是,自己的這次過山車體驗只有這么一個高峰。雖然自己小心呵護、親力親為,但仍舊阻擋不住細胞一團團地聚集,最后死去。化為鏡下的點點漆黑。當時的自己天真以為再努努力,還是有希望的。但是意念的作用在現實面前有時候很蒼白無力,歷時兩個月的掙扎努力,結局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最不希望的那個極端。
痛定失痛過后,只好從頭再來,后經多方詢問,方知此細胞習性獨特,需在基本培養液基礎上再添加其他營養因素。第三次收到細胞的時候,內心忐忑得轂紋層疊蕩起,久久不能平息。兩天過后,瓶里的細胞長勢就像沸水中的水泡,越來越多。此刻,細胞培養這一基礎實驗技能我才剛剛入門。
作者單位/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作為一個生理意義上的完整個體,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小單位。除了神經細胞、骨骼肌細胞和心肌細胞等少數細胞一經損傷,永不恢復外。其他組織器官的細胞都有著較強甚至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即使損傷也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如初。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已知和未知的神經反射,因子激素的分泌以及信號通路的參與。兩個多月的失敗經歷讓我不得不想,為什么細胞被單獨分離出來培養需要如此的精心培育,而當各類細胞混雜到一起組成器官組織的時候,大家卻可以相處融洽,生龍活虎?細胞直徑雖以微米計算,但生命的神妙魔力就在于,方寸之間有著提供能量的線粒體、消滅異己和超渡自己的溶酶體、合成運輸加工蛋白質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等等神奇現象。它們以未知的方式交流著,不知道它們之間是不是也和人類一樣,有著自己的經濟建設、宗教沖突和文化傳承。它們如何靦腆表達懵懂青春的愛意?如何排遣自己的離別怨恨?它們是否也在進行著更為微觀的實驗?腫瘤細胞是否會為自己日漸壯大的團體和人類的束手無策而沾沾自喜?免疫細胞是否為自己的疏忽職守和警惕過當而羞愧難當?神經細胞對自己的神秘構造是否滿意?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閱遍了萬紫千紅后是否也寫下了自己的自傳心得?

納木錯 攝影/婁 喆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醫學的奧妙需要無數人窮其一生去窺看揭秘,那方寸之間的美態可謂“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自己有限的生命每念及此,也只好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