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梁學清 喬 木 王喜冰 趙 昕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診療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
吉林省部分農村中老年人群人體肥胖指數、體重指數、腰圍、腰臀比、腰圍身高比與血壓的關系
李丹丹 梁學清 喬 木 王喜冰 趙 昕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診療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
目的探討吉林省部分農村中老年人群人體肥胖指數(BAI)、體重指數(BMI)、腰圍(WC)、腰臀比(WHR)、腰圍身高比(WHtR)與血壓的關系。方法應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3年7~8月在吉林省部分農村地區抽取年齡在35歲以上人群中2 608人作為調查對象。結果直線相關分析顯示,血壓與BAI、BMI、WC、WHR、WHtR均存在正相關;控制影響血壓的年齡、身高兩個因素后,偏相關分析顯示,總體人群血壓與WC和WHtR的相關度最高,男性血壓與WC相關度最高,女性血壓與BMI相關度最高;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收縮壓與WHtR的關系最為密切,舒張壓與WC的關系最為密切(P<0.05)。結論吉林省部分農村中老年人群人體測量學指標與血壓密切相關,BMI、WC及 WHtR均可作為高血壓發病的預測因子,其中WC與WHtR可能與血壓的關系更為密切,可以用來預測或監測高血壓。
血壓;人體肥胖指數;體質指數;腰圍;腰臀比;腰圍身高比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肥胖和高血壓的患病率均呈顯著上升趨勢,二者常合并存在,肥胖既可增加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的難度,也可促進多重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的聚集,加重心腦血管損害〔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體力活動的減少,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及數量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則顯示,超重患病率為17.6%,肥胖患病率達5.6%〔2〕。中國24萬成人橫斷面調查資料匯總分析顯示,超重(BMI≥24 kg/m2)者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3~4倍,≥2項以上危險因素聚集風險增加2~3倍;肥胖(BMI≥28 kg/m2)者90%以上患者有高血壓及糖脂代謝紊亂或危險因素聚集;腹型肥胖患者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腰圍正常者的4倍以上〔3〕。體質指數(BMI)、腰圍(WC)和腰臀比(WHR)是目前臨床常用的肥胖診斷指標。BMI表示全身肥胖程度,WC和WHR主要反映腹型肥胖或中心型肥胖的程度。有研究表明,評價向心性肥胖的另一個指標腰圍身高比(WHtR),對心血管疾病的預測效果優于BMI〔4~6〕。另一項研究結果恰恰相反,WHtR對心血管疾病的預測效果并不優于BMI〔7〕。而作為另一種新的評價肥胖的指標,人體肥胖指數(BAI)與目前作為測量體脂含量金指標的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DXA)所測量的體脂高度相關〔8〕。為了深入探討這些反映肥胖的體格測量指標和血壓之間的關系,本文針對吉林省部分農村中老年人群BAI、BMI、WC、WHR、WHtR的相關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
1.1研究對象 于2013年7~8月分別在吉林省東豐縣(楊木林村、蛤蟆河村、四合村、永久村、永新村、雙山村、太安村等)和靖宇縣(龍西村、龍東村、雙龍村、靖宇村、南陽村、程山村等)里抽取年齡在35歲以上人群中2 608人作為調查對象。按照年齡分為中年組(35~59歲)和老年組(≥60歲),比較不同性別間兩年齡組體格測量指標之間的差異。
1.2調查方法及內容 采用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的方法收集資料。血壓測量采用水銀柱血壓計,測量坐位右上臂血壓,取柯氏音第一和第五音分別作為被測量者的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連續測量3次,每次間隔30 s以上,取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的平均值為被測量個體的血壓值。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年齡、性別、出生日期、婚姻情況、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個人及家庭主要相關疾病史(如是否患有高血壓)、生活行為習慣(吸煙、飲酒、飲茶、膳食、體力活動等)、測量身高、體重、腰圍、臀圍等。
1.3診斷標準及評價指標 高血壓診斷標準〔9〕: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低于140/90 mmHg,也診斷為高血壓。SBP≥140 mmHg或DBP≥90 mmHg或正在服降壓藥者為高血壓。超重肥胖診斷標準〔3〕:其中衡量整體肥胖的指標是BMI,BMI<18.5 kg/m2為營養不良,18.5≤BMI<24 kg/m2為正常體重,BMI≥24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衡量腹部脂肪蓄積,即向心性肥胖的指標是,男性WC≥85 cm,女性WC≥80 cm為向心性肥胖;男性WHR≥0.9,女性WHR≥0.8亦診斷為向心性肥胖。BMI=體重(kg)/身高2(m2);WHR=WC(cm)/臀圍(cm);WHtR=WC(cm)/身高(cm);BAI=臀圍(cm)/身高1.5(m1.5)-18。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t、χ2檢驗,血壓與各指標的相關分析采用直線回歸、偏回歸及多元逐步回歸方法分析。
2.1不同性別的中老年人群相關指標的一般情況 調查對象2 608人中男1 180人(45.2%),平均(55.78±10.46)歲;女1 428人(54.8%),平均(54.00±10.20)歲。中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體重、WC、WHR、SBP、DBP及向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女性,而BAI、BMI、臀圍、WHtR、超重率和肥胖率小于女性;老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體重、WHR均高于女性,而BMI、WC、臀圍、WHtR、SBP、DBP及超重率、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率均小于女性。除了老年男女WHR、SBP、DBP和中年男女BMI外,其他不同性別的中老年人群各測量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中老年人群相關指標的一般情況
與中年男性比較:1)P<0.05;與老年男性比較:2)P<0.05
2.2血壓與相關體質指標的相關分析 分別采用直線相關分析、偏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血壓與相關體質指標(BAI、BMI、WC、WHR、WHtR)的相關性,見表2、表3、表4,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均呈正相關(r>0),結果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人群血壓(SBPr=0.303、DBPr=0.305)、男性DBP(r=0.280)、女性DBP(r=0.334)與自變量WC的相關度最高,r值最大,而男性DBP(r=0.284)、女性SBP(r=0.375)與自變量WHtR的相關度最高。控制影響血壓的年齡、身高兩個因素后,偏相關分析血壓與BAI、BMI、WC、WHR、WHtR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總體人群血壓(SBPr=0.290和0.290、DBPr=0.288和0.288)與WC和WHtR的相關度最高;男性血壓(SBPr=0.274、DBPr=0.279)與WC相關度最高;女性血壓(SBPr=0.316、DBPr=0.316)與BMI相關度最高,結果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考慮到自變量中多數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關系,利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自變量進入模型概率水準為0.05,移出概率水準為0.10)消除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分析BAI、BMI、WC、WHR、WHtR對血壓值的影響。結果顯示,BAI、WHtR指標進入總體人群SBP回歸模型,BAI、WC指標進入總體人群DBP模型,總體人群DBP與WHtR的相關度最高(r=0.429),DBP與WC的相關度最高(r=0.350)。且共線性診斷結果VIF均小于4,表明不存在明顯的共線性。應用同樣方法分析BAI、BMI、WC、WHR、WHtR對男性和女性血壓值的影響,多元逐步回歸結果顯示,WHtR(r=0.284)進入男性SBP回歸模型,WC(r=0.280)進入男性DBP回歸模型;WHtR(r=0.375)進入女性SBP回歸模型,BMI(r=0.090)、WC(r=0.261)進入女性DBP回歸模型,結果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WHtR與SBP的相關度最高,而WC與DBP的相關度最高。

表2 總體血壓與相關體質指標的線性相關系數(r值)

表3 男性血壓與相關體質指標的線性相關系數(r值)

表4 女性血壓與相關體質指標的線性相關系數(r值)
超重和肥胖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發現,對于年齡在20~64歲的人群,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BMI、WC、WHR、WHtR與心血管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之間的關系都非常密切〔10〕。因此,通過監測與超重和肥胖有關的各項指標,對于預測高血壓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本次調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各項肥胖指標與吉林省部分農村地區中老年人群血壓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直線相關分析顯示,血壓與BAI、BMI、WC、WHR、WHtR均存在正相關性,總體人群SBP和DBP、男性DBP、女性SBP與自變量WC的相關度最高,男性SBP、女性SBP與自變量WHtR的相關度最高;與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WHtR被引入了總體人群、男性和女性的SBP回歸方程中,而WC被引入了總體人群、男性和女性的DBP回歸方程中,可見WHtR對中老年人的SBP的預測作用優于其他反映肥胖的指標,而WC對中老年人的DBP的預測作用優于其他反映肥胖的指標;控制影響血壓的年齡、身高兩個因素后,偏相關分析顯示,總體人群血壓與WC和WHtR的相關度最高,男性血壓與WC相關度最高,女性血壓與BMI相關度最高。而BAI作為另一種評價肥胖的新指標,在血壓的預測方面可能并沒有表現出其優勢。
總之,吉林省部分農村中老年人群的血壓與相關體質指標(BAI、BMI、WC、WHR、WHtR)的關系都相關,研究方法及性別不同,側重點不同,其中WC與WHtR可能與血壓的關系更為密切,可以用來預測或監測高血壓。因此,高血壓患者不應只局限于降低血壓,更應注重對危險因素的綜合預防和控制。使用簡便、無創的肥胖指標進行自我健康監測,通過優化膳食結構和適量體育鍛煉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將會有效控制血壓進展。由于本文僅研究了吉林省部分農村中老年人群的血壓與相關體質指標的關系,研究范圍及數量有限,研究過程中未將影響血壓的其他因素如生活行為習慣(吸煙、飲酒、飲茶、膳食、體力活動等)、種族等納入研究,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設計良好的研究。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高血壓學組.肥胖相關性高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6;44(3):212-9.
2馬冠生,李艷平,武陽豐,等.1992至2002年間中國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變化〔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5;39(5):17-21.
3周北凡.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10-5.
4Browning LM,Hsieh SD,Ashwell M.A systematic review of waist-to-height ratio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0.5 could be a suitable global boundary value〔J〕.Nutr Res Rev,2010;23(2):247-69.
5Ashwell M,Gunn P,Gibson S.Waist-to-height ratio is a better screening tool than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MI for adult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bes Rev,2012;13(3):275-86.
6Savva SC,Lamnisos D,Kafatos AG.Predicting cardiometabolic risk:waist-to-height ratio or BMI.A meta-analysis〔J〕.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2013;6:403-19.
7Hori A,Nanri A,Sakamoto N,etal.Comparison of body mass index,waist circumference,and waist-to-height ratio for predicting the clustering of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by age in Japanese workers-Japan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study〔J〕.Circ J,2014;78(5):1160-8.
8Bergman RN,Stefanovski D,Buchanan TA,etal.A better index of body adiposity〔J〕.Obesity(Silver Spring),2011;19(5):1083-9.
9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修訂版)〔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9(7):576-616.
10Huang KC,Lin WY,Lee LT,etal.Four anthropometric indic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Taiwan〔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2;26(8):1060-8.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No.2012BAJ18B04)
趙 昕(1964-),男,教授,主要從事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
李丹丹(1989-),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
R544.1,R589.2
A
1005-9202(2017)20-515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0.089
〔2017-03-25修回〕
(編輯 李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