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桂紅 于維國
為“中國創造”提供人才支撐
文/徐桂紅 于維國

在深入開展“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不僅中國創造開始走向世界,中國工匠也走向了世界的舞臺。中國的職業技能教育,正逐步向世界接軌,為“中國創造”持續提供著人才支撐,在源頭注入了活水,帶來了新的生機。
曾幾何時,我們的職業技能教育一度走入了低谷,年輕人更想成為白領、律師、公務員,而不愿意成為水電工、機電工,觀念的偏差,讓重學歷輕技能的心態一度盛行。但當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時候,那些“質量低”“高仿貨”的非議,卻狠狠地打醒了我們,想要中國制造成為中國創造,沒有人才的支撐,沒有工匠精神,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國技能人才隊伍規模日益壯大,工匠精神漸入人心,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也在進一步完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技能,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為“中國制造”提供人才支持,第一是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和工會組織主動謀劃,超前部署,充分發揮能動作用,把打造技能人才隊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修正職業教育“低端化”的布局,當好職工的代言人,督促企業加大投入職業教育,為職工拓展教育通道,架起職工技能提升的“立交橋”。如在前不久舉行的貴州省的職業能力建設座談會上,貴州省就要求2017年全省認真貫徹落實好技工院校免費政策和助學金政策,要求技工院校保持96%以上的就業率。
第二是需要廣大職業教育院校提高質量,找準方向。要主動對接企業需求,合理制定招生計劃和教學計劃,提升教學水平和針對性,在工學結合和培養高技能緊缺人才等重點工作上做文章,抓深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如黑龍江省齊齊哈爾職工技術教育學院,針對省內各大企業的需要開辦針對性的行業課程,其招生熱度竟然超過了省內的本科院校,對口培養的專業人才就業率更是遠超各大高校。
第三是需要各大企業承擔責任,加大投入。要促進產教融合,在推進職業教育中發揮好主體作用,讓職業教育更“接地氣”,不斷提高職工的專業技能水平。目前,一些國有企業也開始建起了專業化的培訓中心,處于中國北方的哈爾濱鐵路局,就建起了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擁有教學樓、實訓樓、宿舍樓、體育館及拓展訓練場等主體建筑,含多媒體教室10間、微機教室6間、實訓室52個、實訓場4個、宿舍206間、培訓設備1000余件、藏書1.9萬冊的現代化實訓基地,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強大人才保障。
當然,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職業教育和時代的發展、現實的需要還有差距,中國職業教育的進步,還要快一點兒、再快一點兒,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因為我們“走出去”的腳步越來越快,“中國創造”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撐,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在世界這個舞臺上,展示中國人從古至今薪火相傳的勤勞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