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穎
責為己任的當“家”人
文/李 穎

“咱當工人的,就要的把自己的命運同企業的命運連在一起,企業的事就是自己的事”?,F年50歲的高級工人技師、雙鴨山新時代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電氣自動化車間主任那振寬雖然不善言辭,更不愛講什么大道理,但他卻認準一個理兒:企業是工人賴以生存的家,工人要把自己的命運同企業的命運連在一起,企業的事兒,不管多小都要把它當作自己的大事來做。在二十幾年的時間里,那振寬取得技術革新成果20多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600多萬元,對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與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先后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勞動模范、黑龍江省技能大師、全省職工創新標兵等稱號。
1983年9月,剛滿17歲的那振寬,由于家庭生活窘迫,放棄了到重點中學學習的機會,當上了一名崗位工人,他立志要做一名愛崗敬業的好工人。當電氣學徒的那段日子,他就像上足發條的鬧鐘,一個勁兒地干,而剛剛接觸電工學的他,看圖紙就如同看“天書”一樣。維修一部電氣設備,必須懂得操作流程,性能工藝和電氣原理,而這些對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人來說,確實有困難。他也曾沮喪,然而他馬上清醒地意識到:要想當一名好工人,就得學文化、學技術,這是工人的本分。于是他卯足了勁兒,一定要盡快補上文化課和技術課,做一個像雷鋒那樣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技術工人。
他勤學苦練,通過多年的實踐摸索,不僅使他掌握了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系統地學習和完成了《電工基礎》《無線電基礎》《電工工藝學》等二十幾門課程,并且練就一身“手到病除”的硬功夫。“鉗、焊、電”等十八般技藝,他樣樣拿得起來放得下,哪個設備有幾顆螺絲,哪個部位維修需要多長時間,怎樣處理省時省力,他都能娓娓道來。電氣設備出了毛病,只要他聽一聽、查一查,便知道故障出在哪里。
2004年的1#窯改造工程是令那振寬一生銘記的,因為這次改造工程的電氣部分由公司自己安裝,其中的難處、辛苦,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1#窯改造電氣部分技術含量很高,特別是DCS中控系統是當今國內乃至國外新型自動控制的高端科技,它是公司電氣歷史上的一次革命,對安裝和日后維修也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針對這種情況,他邊施工邊學習,邊安裝邊消化,認真了解掌握各種先進設備的性能及操作維修方法。調試期間那振寬對各種不合理的地方逐一進行改進、對各種各樣的小故障逐一進行分析處理。別人可以輪流進行值班,而他無人替換,24小時吃住在車間,哪里有問題隨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僅在調試期間就累計獻工35天,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好評。
2013年8月6日公司把他調入項目辦工作,任項目副指揮,后被聘為電氣自動化車間主任,負責電氣施工的組織、協調、電氣安裝質量管理,以及圖紙的審核、確認,電氣工程的變更確認、簽證,工程進度把握,月度工程量簽證,電氣施工安全等工作。還負責整條生產線電氣照明安裝工作。
4000噸/天生產線是公司有史以來最大項目,是對公司所有人員的一次最大挑戰,新項目不但考驗著公司電氣技術水平及協調能力,也考驗著那振寬的現場組織能力和他身體每天經受高負荷的承受能力。
此項目電氣控制的先進程度和復雜程度對公司來說前所未有,電氣維護人員如何盡快學習掌握這些先進設備的性能和維修要領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不小難題,同時,全線2000多盞照明燈安裝更是他所面臨的巨大困難,但是他深信一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他每天找出間隙時間、找出一切學習機會讓每個到現場的電氣維護人員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訓,使每位電工既不耽誤照明安裝也不影響對電氣設備的了解,一舉兩得。
隨著調試和試生產時間的不斷臨近,他的心里壓力和身體負荷在逐日增加,感覺和面臨高考的考生一樣,心中忐忑不安,但想到這是他一生中作為水泥人能親身經歷建設的全國節能標準示范線,能讓公司規模有一次質的飛躍和跨越式發展,又覺得自己責無旁貸。在4000噸/天生產線項目建設中全面負責電氣安裝、調試、驗收、決算等工作,為公司新線建設早日投產達效作出重要貢獻。在4000噸/天生產線試生產和生產階段改造大小十幾處不合理或不能滿足生產工藝的電器設備,為公司節約資金100多萬元。
過硬的本領和嫻熟的電工技術使那振寬有了很高的名望。一位廠家老板多次找那振寬,高薪聘請他做電氣總工,被他謝絕了,他常對家人說:“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人不能只為錢活著,做好分內的事兒,心里才舒坦,畢竟咱是企業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