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000)軒中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骨質疏松癥逐漸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1]。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病,好發于老年人,主要的病理學特征為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臨床上表現為骨強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這也是老年人更易發生骨質的重要因素[2]。本文旨在探討骨質疏松患者骨代謝標志物與骨密度之間的關系及臨床意義,為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治療提供參考依據,以降低老年人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現對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8例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報道如下。

附表 骨代謝標志物與骨密度的關系
1.1 基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0例骨質疏松患者作為骨質疏松組,另選同期未診斷為骨質疏松的50例健康者作為健康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年齡在18~79歲,平均年齡為(62.8±4.6)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齡在18~79歲,平均年齡為(50.3±3.7)歲。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檢查前禁食8~12h,均于清晨空腹采取外周靜脈血5ml,裝入加有EDTA的抗凝管中,高速離心取上層清液,于-80℃條件下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骨鈣素(OC)、甲狀旁腺激素(PTH)、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前肽(P1NP)等生化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25-羥基維生素D[25(OH)D],采用雙X線骨密度儀檢測腰椎L1-4的骨密度值。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80歲;骨質疏松組患者根據臨床診斷確診為骨質疏松;全部患者均同意參與本研究,自愿在臨床試驗中配合資料收集,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4 排除標準 年齡<18 周歲或>80歲;合并糖尿病、Cushing,s綜合征、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等疾病;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及血液性疾病者;近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雌激素、類固醇激素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既往髖關節置換術、股骨手術等手術史。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
骨代謝標志物與骨密度的關系:骨質疏松組患者的骨密度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骨質疏松組患者的P1NP為(40.86±9.02),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的(44.88±9.67),組間差異顯著(P<0.05);骨質疏松組患者的OC為(26.03±8.0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1.05±7.82),組間差異顯著(P<0.05);兩組的PTH、25(OH)D等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如附表所示。
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對骨代謝檢驗技術的日漸成熟,我們發現血清骨鈣素(OC)、甲狀旁腺激素(PTH)、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前肽(P1NP)、25 羥維生素D(25(OH)D)及血清鈣、磷、堿性磷酸酶等標志物對評價骨代謝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4]。本研究針對骨密度與骨代謝標志物的密切相關性,分別對血清骨鈣素(OC)、甲狀旁腺激素(PTH)、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前肽(P1NP)、25羥維生素D(25(OH)D)等生化標志物進行測定,結果發現,骨質疏松組患者的骨密度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骨質疏松組患者的P1NP為(40.86±9.02),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的(44.88±9.67),組間差異顯著(P<0.05);骨質疏松組患者的OC為(26.03±8.0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1.05±7.82),組間差異顯著(P<0.05);兩組的PTH、25(OH)D等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該結果提示OC和P1NP是能反應骨代謝的重要指標,并具有快速、準確、敏感性高等優勢,值得在臨床檢測中推廣。
本次研究中,骨質疏松患者的P1NP低于健康人群,OC高于健康人群[5]。其中OC是骨細胞分泌的一種酸性蛋白,又稱骨γ-羧谷氨酸包含蛋白,此蛋白具有維生素K依賴性。OC中的谷氨酸基只有在γ-羧基化后才具有生物活性,OC主要聚集于骨礦化峰期之后,不受骨吸收因素的影響,不影響骨的機械強度,因此OC是反映成骨細胞生理活性的重要指標。OC可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一般認為骨更新率越快,血清骨鈣素值就越高。P1NP是反應Ⅰ型膠原合成速度和骨轉換的重要指標,P1NP升高可提示近期骨轉換活躍,新骨合成的速度較快,一般見于骨折后新骨形成期和幼兒發育期[6]。本組的骨質疏松患者多為老年人,因此P1NP含量相對較低。
綜上,OC和P1NP能反應出骨質疏松患者的骨代謝變化,二者具有重要的檢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