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450016)王文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05月在本院內科收治的96例消化不良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36.84±11.03)歲;觀察組男24例,女24例,年齡18~71歲,平均年齡(36.12±10.53)歲。所有患者無雷貝拉唑及阿莫西林禁忌,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消化不良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雷貝拉唑(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52317)治療,溫水送服,10mg每次,一天2次,早晚各1次,可根據患者病情加大劑量至20mg每次,患者持續治療7天。治療組在此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阿莫西林(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263)治療,溫水送服,0.5g每次,一天3~4次,可根據患者病情加大劑量但每日劑量應小于4g,患者持續治療7天[1]。
附表 兩組患兒臨床不良反應情況比較(±s,d)

附表 兩組患兒臨床不良反應情況比較(±s,d)
組別 嘔吐 惡心 腹瀉 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組(n=48) 1(2.08) 2(4.17) 1(2.08) 4(8.33)對照組(n=48) 1(2.08) 2(4.17) 3(6.25) 6(12.50)X2 0.45 P值 >0.05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惡心、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對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其統計學意義以顯著差異P<0.05表示。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7天治療后顯效24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為75.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嘔吐1例、惡心1例、腹瀉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3%,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體數據見附表。
阿莫西林屬于廣譜抗菌藥,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都有顯著殺滅效果[2]。其抗菌譜及抗菌活性與氨芐西林相似,如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鏈球菌屬,糞腸球菌、不產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奇異變形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奈瑟菌、沙門菌屬等革蘭陰性菌及幽門螺桿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阿莫西林常與克拉維酸聯合使用,其抗菌作用明顯增強,克拉維酸為β-內酰胺酶抑制藥物,可不同程度增強β-內酰胺酶對阿莫西林的敏感性,同時還可增強其對非敏感菌作用,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及膀胱炎的治療。阿莫西林與丙磺舒合用可延長藥物作用半衰期,丙磺舒主要通過競爭作用減少阿莫西林腎小管分泌,進而增加血藥濃度,延長半衰期,使抗菌作用更為持久。阿莫西林與羧甲半胱氨酸聯合使用,可有效提高阿莫西林血藥濃度,主要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3]。
本研究使用阿莫西林治療消化不良與雷貝拉唑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采用阿莫西林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于消化不良的治療阿莫西林具有明顯優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比較無差異(P>0.05),也表明阿莫西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總之,阿莫西林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強、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