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覃
摘要: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尤其是農林類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日益增加。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資助體系也日趨完善。然而,資助體系發揮了經濟資助的功能,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即經濟困難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為促進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農林院校資助體系的經濟資助作用,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能力與素質”資助工作評估機制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林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經濟資助;“能力與素質”;評估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0-0011-03
1997年,我國高校收費改革在全國統一推行。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制度的完善,學費不斷上漲,高校學生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經濟困難學生。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成了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尤其農林類院校因其生源主要來自于貧困的農村,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相對更高,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和研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的模糊化問題,社會力量參與資助工作嚴重不足的問題等等。然而,最為主要的問題是農林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欠缺,即“只扶貧,不扶志”。資助體系不僅具有經濟資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1]。因此,農林院校資助制度的規劃和運作不能總習慣性地停留在簡單的經濟資助層面,還要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自強自立的精神、培養社會責任感,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充分發揮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
一、農林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成因及組成特點
農林院校相比于一般的高校而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比例較高,這主要是由農林類學科的專業所決定的。人們傳統地認為,從農林院校畢業后絕大多數都會回到農村從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工作,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學生或考分較高的學生一般不愿意選擇報考農林類高校。農林類學科專業的錄取分數線較之其他專業要稍低一些,因此吸引了更多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學生,這就導致了農林類院校學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較高。經濟困難學生除來自貧困的農村外,還有一部分學生來自父母下崗或失業的城鎮地區。所以,農林院校在設立資助工作的評估體系時,一定要充分調研,周全考慮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特點。
二、農林院校對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1952年以來,我國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隨著經濟發展和高校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歷了政府資助為主、政府與學校相結合以及政府、學校和社會相結合三個階段,現在高校的大學生資助體系已趨于完善。各個高校均通過政府資助、學校資助、社會資助等多個渠道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形成了包括獎、貸、補、助、免—獎學金、助學貸款、特困補助、勤工助學、學費減免五位一體的綜合資助體系。在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當前我國農林類高校資助體系逐漸完善,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制度化、多渠道資助體系,讓越來越多的經濟困難學生得到了經濟資助,切實有效地保障了他們完成學業,資助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國農林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尤其對學生道德素質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力度顯然不夠。
1.在消除經濟貧困的同時,沒有注重“心理貧困”
農林院校經濟困難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他們除面對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外,一部分經濟困難的學生不能正確面對貧困的現實,缺乏自信,自我否定,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還有少數經濟困難學生態度不夠端正,認為自己經濟困難接受學校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而缺乏自強自立的精神,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拿學校資助的經費用來吃喝玩樂,放縱自我[3],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2.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缺少可操作的量化標準
對于農林高校來說,經濟困難學生是一個較為顯著的特殊群體。然而,學生分布的不平衡、家庭收入、地區差異等因素致使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不明確,出現一定的偏差?!坝绣X不拿白不拿,困難生不當白不當”的論調產生,出現了人人都爭做“貧困”生的局面,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風氣。地方鄉政府、村委會或企業單位經濟困難學生出具的貧困證明并沒有嚴格把關,學校也不能對每一個家庭進行走訪調查,這些客觀因素增加了經濟困難學生的確認難度。
3.認定機制不合理,資助后期工作監督不到位
現階段,大部分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采用的是學生自述申請、班級推薦、院部審核的方式。一方面,一部分學生主觀認識存在誤區,依賴性嚴重,總想著依靠學校脫貧,對評選工作和程序不完全了解,也不積極參與[4]。然而,有些學生自己的家庭并不困難,卻提供虛假情況,謊稱自己是經濟困難學生,并從校方獲得資助。從現在的考察方式來看,很容易造成認定遺漏、失誤的情況,嚴重影響學校資助工作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經濟困難的學生得到學校資助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他們學習精力更加集中,大部分學生仍保持著樸素低調、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但有少部分學生自覺性和自律性差,不能正確面對資助款,與人盲目攀比,過上了“富人”時髦的生活,貪圖享受、滿足自我[5]。學校缺乏對這一部分學生的后續教育、管理和監督機制,致使一些受助者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在廣大學生群體中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4.資助力度和資助面不夠,學生個人誠信缺失
國家和學校的常規資助金額相對較低,極個別獎助學金項目資助金額過高且集中,資助名額又少,并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林院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問題。隨著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日益增加以及物價飛漲,挖掘社會資源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并加大資助力度與育人相結合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必然舉措之一。社會資助是個人或團體出于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一種無償幫扶,與作為中間人的學校建立一種口頭上或書面上的協議[6]。由于種種原因,社會資助在時間上、被資助對象以及資助單位常出現不連續的現象,給后續工作的開展帶來不便。endprint
另外,多數學生選擇國家助學貸款來解決自己的學費,是由于當前我國的個人信用體系和國家的信用制度都還不健全完善,加之一些學生本身缺乏誠信意識,導致個別學生畢業后拖欠國家助學貸款,降低了貸款的回收率,影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健康、持續運行。有些學生對法律條例認識更加模糊,根本沒有還貸意識,甚至還引發了很多的法律糾紛。因此,對于農林院校而言,必須加強學生的誠信還款教育工作[7]。
三、農林院校經濟困難學生“能力與素質”資助工作的完善途徑
1.經濟幫助與心理幫扶相結合
高校應該營造平等、和諧的人際環境,在各項事宜中做到公平公正,充分尊重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尊心。學校在提供經濟幫助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積極引導他們,建立健康向上的心態和核心價值體系,培養他們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發揮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作用,對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專門的心理咨詢和調節,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和矛盾,端正他們的思想[8]。
2.完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
學院應建立一套專門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和管理的檔案體系,在新生入學初期,發放錄取通知書的同時寄發類似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的一些資料和學校助學政策的相關材料,入學后,進行統一登記記錄。在實際的認定工作中,要細致認真,嚴格執行認定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切實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甄選工作。
另外,要堅持科學性、綜合性、有效性、動態性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并及時更新經濟困難學生動態管理的貧困生檔案。學校相關領導和學生資助工作人員對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走訪,進一步深入了解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探索到更加合適的認定標準和甄選程序,為今后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嚴格把關認定程序并完善監督機制
無論家庭經濟困難與否,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自立、自信、自強。接受學校的資助后,發奮學習,積極進取,勇作強者,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要對資助工作的各個環節嚴審,摸清經濟困難學生真實的家庭情況,評定、審核、審批、發放等過程都要嚴格把關,確保助學資金發放到真正困難的學生手中,發揮助學手段的重要作用。學校要建立相關的監督機制,在經濟困難學生獲得資助后,應定期或不定期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和監督。一是要發揮學生群體的監督作用,健全、暢通學生意見反饋渠道,并保護反映意見的學生利益;接到學生舉報后,要及時進行摸底調查,既解決實際問題又保障經濟困難學生的合法利益。二是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溝通,把受助學生的資助情況進行書信告知,把獲得資助的學生的資助情況或欠費情況進行書信告知,學校和家長共同教育引導學生把資助款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4.完善資助體系和個人信用制度
農林院校要努力完善“獎、貸、補、助、免”五位一體的綜合資助體系,還要建立多渠道幫扶經濟困難學生的機制,發展社會資助方式,擴大資助基金來源,真正緩解廣大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解決他們的物質和心理困擾[9]。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爭取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捐資助學。加強對扶貧濟困、造福桑梓的文化的弘揚,并積極報道資助體系的現狀和困難學生的情況,發動社會各界積極關注,引導全社會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其次,對社會力量的捐資助學加強引導和管理。資助活動不能只停留在那些名氣大的名牌院校,要引導資助者向地區偏遠、知名度不高、經濟困難學生較多的高校傾斜。同時,對資助人或單位的捐助情況大力宣傳和表彰,并把資助款的使用及時通報給資助者,增強資助者的信心。社會資助本身就帶有明顯的道德行為,因此在學生中開展素質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包括感恩教育、勵志教育等。受資助的學生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對資助團體充滿感激之情,以能力突出、德才兼備的資助人為榜樣,激勵自己積極向上,不斷進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10]
古語有云:“滴水之恩,須當泉涌相報?!蔽覀兠恳粋€人都應該擁有一顆感恩之心,這是起碼的道德要求。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是創造一個個人信用約束的環境,是開展助學貸款的前提和減少貸款拖欠的重要保證。完善個人信用制度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健全個人資信檔案。完備的個人資信檔案所包括的內容非常豐富,而我國高校保存的經濟困難學生個人資料只有學籍和個人人事檔案,包括個人原來和現在的住址、生日及其家庭情況等個人資料,個人職業、收入、工作年限的就業資料等全面資信檔案還需完善,為金融交易的檢查和監管提供方便,避免出現隨意逃債者。二是完善全國性的高效率傳輸網絡。對于個人資信的跟蹤和共享,創造個人資信公平使用的網絡監管環境非常重要。助學貸款的資助者畢業后無論就業、升學還是創業,都會接受用人單位的查詢,同時也便于原單位的跟蹤了解。三是建立一套完備的個人法律體系。開展個人信用業務,包括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均應有法律體系來支撐,提供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也能強化經濟困難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覺還貸意識。
四、結束語
農林類院校對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涉及方方面面,在解決學生的物質困難的同時要把簡單的“物質資助”向“育人成才”轉變,把經濟資助與育人工作相結合,真正做到“既扶貧,又扶志”。在不斷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及制度的過程中,利用這些機會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激勵廣大農林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培養自己的綜合技能,提高自助能力,以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從根本上解除“脫貧”的現實困境。經濟困難學生在受到資助后,經濟壓力得到緩解,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要努力學習,刻苦鉆研,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農林業的號召,立志成為農林專業的高級技術人才,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同時也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建中.新形勢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34):143.
[2]韓春霞,汪振明,等.西部農林院校貧困大學生問題的若干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0):9723.
[3]姚小飛,李思蘭.農林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27(5):72—76.
[4]李慧靜,高玉娟,李永才.農林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J].中國林業經濟,2011(6):48—50.
[5]張揚,尹紅,李孟輝.高校貧困生成因及對策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9(2):30—33.
[6]袁冬梅,芮秀文.社會資助視角下的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探析[J].科教文匯,2014(1):192—193.
[7]郭向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9.
[8]肖倩,宋嬌.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電子制作,2015(5).
[9]林琳.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研究[J].品牌,2015(3):230.
[10]馬曉雷.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模式的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5(1x).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