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

2017年9月4日上午,巫溪縣中崗鄉九坪村3組。
天空中飄起淅瀝小雨,貧困戶劉德山抬眼遠眺青山。
這山,曾經如銅墻鐵壁一般,擋在這個位于重慶東北角的小村子和山外飛速發展的世界之間。
今天,這堅如磐石的大山,卻開始被一點點撼動。
劉德山的目光從遠山上移開,掠過山谷平壩間那些新修的道路、新興的產業……
在這些可見或不可見的風景背后,一條強有力的扶貧“鏈”,正如巨龍般在大山之間盤旋,一點點讓窮村荒山,蝶變為鄉親致富的一馬平川……
扶貧鏈第一環·路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享譽世界的口號,樸實地傳遞出扶貧開發的中國智慧: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融入現代產業經濟體系的通道,以一條路激活一個地區、致富一方人。
劉德山收攏目光,忽然瞥見院壩里那輛有些生銹的舊摩托車。
這輛老舊摩托車,是劉德山的兒子專門買來送孫女上學用的。
為了讓孫女每周一次的家校往返之路不那么辛苦,劉德山的兒子借錢買了這輛摩托車。后來,兒子與兒媳外出務工,摩托車被閑置下來,最終損壞。
從此,孫女又開始每個禮拜走泥路上學。
盯著阻擾孫女求學的爛泥路,劉德山心里就硌得慌:“我們村窮,有大半原因就賴這路——路不好,不僅村里蔬菜瓜果賣不出去,就連子子孫孫的前途,也得受影響……”
就這樣,一條連通大山和更好生活的康莊大道,漸漸成了劉德山和鄉親們心里久久的執念……
直到2017年8月3日,執念終于有了回應——隨著脫貧攻堅戰不斷深入,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力。在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號角聲中,劉德山家附近的一條泥路也完成了硬化。
有了這條硬化路,借助D級危房改造、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差異化補助等政策,劉德山家的修房資金有了著落。
隨著新房順利落成,搬家也被提上了日程。
如今,通過不斷改善村民出行條件,全鄉公路里程達到480公里,村級路已全部完成改擴建。
扶貧鏈第二環·住
——“家”,是人身棲居之所,也是人生圓夢之地。由于貧困,大部分貧困群眾對于改善“家”的硬件平臺無能為力。在扶貧開發工作中,通過改善居住條件,不僅能有效提振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信心,更可以為他們提供就近發展產業的平臺。
2017年9月4日下午,小雨淅淅瀝瀝。
巫溪縣中崗鄉鐵嶺村2組,貧困戶夏主軒邁出家門。
夏主軒要趕在天黑之前,把在山溝里吃草的山羊趕回圈舍。
路上,經過自家正在修建的新房時,夏主軒看了眼房頂上的腳手架,心里涌起一陣快意。
過去,因交通不便,住在鐵嶺村高山上的村民出行非常困難,路過險要之處只得靠“爬”。不僅如此,由于全村沒有村衛生院,就醫也成了不少村民的心頭之痛。
彼時,住在高山上的夏主軒發現,鄰居們開始逐漸搬離——有的在山下修了新居,有的進城買了新房。
在夏主軒心里,搬離高山的想法也越發強烈。
兩年前,夏主軒在山下找親戚借了一座舊房子,過上了“租房”生活。可是,由于房屋比較老舊,他們家的居住環境依舊較差。
很快,在脫貧攻堅戰過程中,借助D級危房改造、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差異化補助等政策,夏主軒的新房夢也終于有了著落。
在村干部幫助下,夏主軒在距“出租房”不遠處開始建造新房。
按照計劃,2017年10月份左右,夏主軒就將搬進新居。同時,中崗鄉今年計劃高山生態扶貧搬遷440人,C、D級危房改造305戶也在相繼推進……
扶貧鏈第三環·業
——興業,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戰勝貧困最根本的力量。通過因地制宜建立符合現代市場規律、接駁現代產業市場的新型涉農經營業態,將成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整合產業資源后來居上甚至占據后發優勢的主要方式。
2017年9月5日上午,巫溪縣中崗鄉茶元村。
一片茶園里,貧困戶劉吉翠彎著腰,給茶樹除草。
對因病致貧的劉吉翠一家來說,茶產業如今成為了她家脫貧增收的主要渠道。
而在過去,劉吉翠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再次和茶葉扯上關系。
作為重慶傳統茶葉種植區,茶元村種茶歷史可追溯到唐朝,上世紀80年代一度達到鼎盛。但當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這個偏遠山村時,由于當地茶葉生產方式、經營理念落后,村里唯一一座茶廠轟然倒閉。
眼見茶葉賣不出去,村民們便開始向茶樹“撒氣”——不少村民開始大面積砍伐自己地里的茶樹。劉吉翠家的茶樹種植歷史,就是在那個時候結束的。
后來,隨著江浙一帶的茶商入駐,茶元村的茶葉質量逐漸提高,村里也建起了兩家茶廠,使當地茶葉重新回歸人們視線。
眼見種茶又開始掙錢,劉吉翠和其他農戶又在自己的地里套種上了茶樹。
如今,劉吉翠家的6畝茶林迎來了豐收,賣了4000元錢。此外,通過在茶廠打工等收入,劉吉翠的年收入達到1萬多元。隨著這片茶產業不斷擴大,劉吉翠的收入也將水漲船高。
在脫貧攻堅戰過程中,通過建設示范區引領發展山羊8600只、打造專業合作社帶動中藥材種植8630畝、鞏固提升茶葉基地5000余畝等,中崗鄉新一輪產業打造已悄然啟幕。
扶貧鏈第四環·情
——“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對接貧困村,黨員、干部、致富大戶攜手貧困戶……幫扶者立足自身優勢,不僅能幫助貧困戶降低脫貧門檻,也將在并肩攻堅的征途上,在詮釋“魚水真情”的過程中,手把手地賦予貧困戶自我“造血”的能力。
2017年9月5日下午,天空放晴。
一個藥材種植基地里,巫溪縣源泓中藥材種植股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書碧,正在檢查地膜覆蓋情況。
“仲谷干活仔細,地膜覆蓋得不錯。”梅書碧說道。
梅書碧口中的“仲谷”,全名叫陳仲谷。她丈夫在外地煤窯打工得了塵肺病,因此成了貧困戶。
自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梅書碧就成了陳仲谷家的脫貧對口聯系大戶,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友誼。
如今,梅書碧不僅將陳仲谷招聘為合作社工人,還時常關心陳仲谷的生活,并盡可能地提供幫助。
此外,為了陳仲谷能穩定脫貧增收,當地各級黨員干部還多次來到陳仲谷家,根據其家庭實際情況,制訂了詳細的中短期、長期脫貧發展規劃。
這一系列舉措的背后,正是當地不斷深化結對幫扶,鄉領導班子成員分別牽頭負責貧困村脫貧工作,選優配強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調整充實幫扶集團、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制訂幫扶計劃、駐村工作計劃、貧困戶工作方案,推動幫扶落地到位的結果。
如今,通過“訂單農業”和就近務工,陳仲谷一年能收入1.6萬元左右,加上兒子在外地打工等收入,穩定脫貧就在眼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