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亞文+侯文文
在十月革命10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重溫列寧分別于1921年10月和11月所寫的兩篇紀念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文章《十月革命四周年》和《論黃金在目前和在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后的作用》,頭腦里不禁涌現出這樣的時代之問:如若列寧在世,該如何書寫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的文章?這位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導師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思想沖擊和心靈震撼?
眾所周知,列寧在上述兩篇紀念文章中,從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出發,對于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作了新的詮釋,對于此前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經驗作了新的總結,對于如何在一個東方落后的小農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作了新的探索。在21世紀的今天,當世界歷史的腳步向前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之后,對于列寧的這些新的認識我們又該作出怎樣切合時代的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呢?
首先,關于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啟示。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列寧指出,1917年11月7日“這個偉大的日子離開我們愈遠,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就愈明顯,我們對自己工作的整個實際經驗也就思考得愈深刻。”誠如當代闡釋學所說,傳統是一個無限的意義之源,無論是對于一個歷史事件,還是對于“一段文本或一件藝術品的真正意義的發現永遠不會結束,事實上它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對于十月革命這樣具有重大世界歷史影響的事件來說,對其意義的認識更是這樣。
實際上,十月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的和簡單的事件,而是長時期醞釀的結果。甚至在一定的意義上,直至當代所有社會主義國家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都是十月革命的歷史的和必然的延續。1921年底,列寧對十月革命四年以來從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理論的總結和反思時,當其毅然決然地放棄“軍事共產主義”而改行新經濟政策時,難道它們本身不應該包含在十月革命這個歷史事件之中去嗎?像十月革命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其歷史意義與現實實踐是緊密相連的,現實的實踐本身是對歷史意義的最好詮釋,也是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因此,紀念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最好辦法就是像列寧一樣,對其經驗教訓進行深刻的總結和反思,對現實實踐中所面臨的根本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明晰解決問題的路徑。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來臨之時,列寧提出“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的原因。
不可否定,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它的根本意義在于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開天辟地嘗試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國家制度”,這個制度力圖消滅以往文明歷史中一直存在的剝削壓迫以及一切不平等現象,使備受奴役的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從此成為真正的歷史主人,并使其永遠“擺脫資本的桎梏和帝國主義戰爭”。無疑,像這樣的世界性的歷史事業是不可能通過一次短暫的革命來完成的,它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過程。不管在這一革命的過程中遭受過多少挫折和失敗,經歷過多少失利和失誤,但是,“我們已經開始了這一事業。至于哪一個國家的無產者在什么時候、在什么期間把這一事業進行到底,這個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
其次,關于新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改革。在《十月革命四周年》和《論黃金在目前和在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后的作用》中,列寧把注意力放在正在進行還尚未完成的根本任務上,這就是實行新經濟政策,認為這是慶祝偉大革命紀念日“最好的辦法”。同樣,在“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我們的最好紀念就是聯系當代中國實際,思考當前我們正在從事的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我們認為,1921春在俄國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建設史上的第一次改革。這次改革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歷史性的。在經濟領域,不僅取消了余糧征集制改行糧食稅,而且通過開放小商品的地方流轉和自由貿易,特別是通過實行租讓制、合作制和私人資本主義等新的“改良主義”的辦法和制度,對此前已經建立起來的過于集中和超前的經濟制度進行了大力的改革。對此,列寧明確指出,我們必須退卻,從現行的制度退到“國家資本主義”“通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否則,我們就達不到共產主義,而且必然遭受失敗。他甚至提倡大力發展商業。“商業正是我們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我們居于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如果我們現在緊緊‘抓住這個環節,那么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夠掌握整個鏈條。否則,我們就掌握不了整個鏈條,建不成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關系的基礎。”
在政治領域,列寧提出了改組工農檢查院的建議,提出了“改善”和“革新”國家機關的構想。鑒于中央政治局的權力過于集中,列寧建議從工人和農民中選拔一大批優秀分子充實到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去;將工農檢查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結合起來;中央監察委員會有權出席黨的一切會議包括中央政治局會議,其職責是對黨的各種文件及其決議進行“不顧情面”的質問和審查,以避免個人專斷行為和黨的分裂的出現。
在文化教育領域,列寧也提出了提高教師地位,改善其物質生活條件,增加教育經費,發展初級教育;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科學成果,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思想。
遺憾的是,由于列寧逝世過早,這場社會主義建設史的首次改革后來不幸夭折。然而,其改革的思想和創舉卻延綿不絕,直至上個世紀70~80年代匯集成一股席卷世界的改革浪潮。
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意義在于遵循人類歷史的客觀規律,順應人類文明進化的潮流,變革一切不合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人類的全面進步。這正是列寧開創的十月革命道路賦予給我們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啟示。列寧在世時,以其實際行動對十月革命作出了最好的紀念,我們的后繼者應以其為榜樣,將其開創的社會主義改革大業進行到底,為建設一個真正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
最后,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重釋和再思。在紀念十月革命的文章中,列寧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實踐,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進行了反思。他說:“我們計劃(說我們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為了作好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準備(通過多年的工作準備),需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過渡階段。”在《論合作社》中,列寧更明確地指出:“現在我們有理由說,對我們來說,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只有上述一點‘小小的例外)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要知道,在1921年初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時,列寧還把合作社看作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一個變種”,但是,在過了不到兩年后,其思想又發生了一次轉折,認為“在我國的條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會主義完全一致的”的。
囿于歷史的條件,在那個時代,列寧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反思還剛剛起步,其思想還處在充滿矛盾的探索過程中。例如,一方面他主張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另一方面又將其規定在一定的限度內;一方面認為允許租讓制、合作制乃至私人資本主義的存在是社會主義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樣做終究是資本主義;一方面看到了實施新經濟政策是一個進步,另一方面又聲稱這是一個退卻……這種矛盾的心理一直伴隨著晚年的列寧。
在世界社會主義的實踐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程之后,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與列寧那個時代相比,已經大大地深化了。中國共產黨人已經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要經歷若干階段,現在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并無一個現成的模式,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是一個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的過程;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構成現階段的基本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們始終不渝的追求,等等。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這些重釋和再思還遠未完結,隨著我國改革和建設發展,這些認識將日益深化和完善。與此同時,我們對于十月革命意義的認識也將日益深刻和全面,其現實價值也會通過辯證的運動在社會主義的實踐運動中得以彰顯。
(作者左亞文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