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李磊+梁麗芝

摘 要:當前,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與國家發展戰略、社會現實需要、高校辦學理念等相關要求差距甚遠,仍存在教育教學形式與內容適切性不強、理論與實踐協同性不足、管理與評價融合性不夠等問題。本文認為,構建融課堂專題討論、教育教學反哺、導師項目助研、科研論文寫作于一體,以“讀書研討”活動為基石,以全程導學機制、跟蹤評價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為保障,貫穿目標、過程及結果,協同政府、高校、企業與社會“四位一體”的研究生教育教學新型綜合體系,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四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關鍵。
關 鍵 詞: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四型人才”;教學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7)10-0039-07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發展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培養高層次專業創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實現國家復興、社會發展、經濟繁榮與全面改革等目標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應試教育體制下的研究生培養與國家發展戰略、社會現實需要、高校辦學理念等要關要求相差甚遠。因此,應把改革、完善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體系,提升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來抓,這也使構建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四位一體”教育教學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四型”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人才迫在眉睫。
一、創新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⒈基于國家發展戰略的時代需要。如何提升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要“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高校在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過程中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四型”人才培養力度;在研究與解決國家治理、社會管理過程中,重點培養公共管理研究生針對復雜問題與矛盾處理的自主解決實踐能力,特別是從事該學科理論研究、教學實踐的能力已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健康發展的時代訴求。[1]
⒉基于縮小現實差距的社會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边@一宏偉戰略目標對公共管理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自主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國家相關要求、國際水準相差甚遠。主要表現為:一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力度不大,缺乏直接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獨立創新的能力;二是注重專業素質,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三是重視學術研究能力的訓練,輕視實踐能力的鍛煉。顯然,按照這種模式培養的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新時代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除了其應具備應有的專業素質外,還應具備協作能力、溝通技巧、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
⒊基于落實高校辦學理念的本質需要。高等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任,經受著保障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實現從規模化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考驗。現階段,在國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下,為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確保研究生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2]各高校必須從實際出發,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深入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科學定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要求,重點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公共管理專業高層次人才。
二、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⒈形式與內容適切性不強,教學培養模式單一、固化。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在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方面,因長期受到封閉孤立的“單一性”思維影響,師生對教學與科研能力培養孰重孰輕認識不統一,加之小作坊“隔離式”培養方式根深蒂固,[3]導致對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的教學與科研能力培養相互分離,培養模式僵化。在教學方面,傳統教學以“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為目標,形式呆板無趣,缺乏多樣性。要么采取以“灌輸、填鴨”為主的 “保姆式”教學,要么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放羊式”教學。[4]這種方法與內容適切性不強、啟發性不夠的教學模式滯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滯后于培養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需要,不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科研方面,由于受相關條件限制,導師不能及時追蹤國內外公共管理學科的最新動態、學術狀況、科研成果和應用成就,仍然延續單一老套的“近親繁殖”式的研究方法,無疑是對學生自主創新科研能力培養的禁錮。[5]因而打破教學科研“小跨度”結合的固有藩籬,拓展教學科研相結合的外延形式與時代內涵,是形勢所迫,時代所需。[6]
⒉理論與實踐協同性不足,綜合素質培養難見成效。實踐是科研認知的源泉,脫離現實實踐,自然難以有真正科研創新成果的出現。[7]在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踐教育往往較為薄弱,因而導致學生綜合素養不高。雖然各高校都在不斷探索產學研培養教育模式,但集研究生教學、科研、就業于一體的“貫通式”教育培養模式尚未真正形成。[8]理論與實踐相互脫離,往往導致學生不注重調研,關起門來搞學術,“各耕其田、自得其樂”,“產出”的往往也是形而上脫離實際的成果,更不利于合作意識、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的提升。[9]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佐證:一方面是學生本人好高騖遠,定位不科學;另一方面從企業聘用人才的角度看,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才實學,理論不能聯系實際、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差、總結擴展思維弱、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觀念缺乏。[10]endprint
⒊管理與評價融合性不高,質量保障體系形同虛設。綜合看來,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培養管理與評價體系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知識本位”的課程體系決定了研究生評價體系只能以知識的“一維評價”為主,導致了素質與能力等“多維評價”的缺失。[11]評價目標的不合理性帶來的是研究生掌握的知識和其具有的能力相互脫節,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第二,由于高校內部的體制機制壁壘,學校、學院(系)、學科三級組織責、權、利以及管理范圍的不明晰,導致人才培養管理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長期得不到改善。[12]第三,導師責任機制不明確,引導作用無法正常發揮。厲以寧教授在談到研究生培養時曾指出:“好的教員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以方法,更要給他一個廣闊的視野”。[13]而我國高校中仍有部分導師對學生不管不問,采取“放羊式”培養模式;還有導師將學生作為自己牟取名利的廉價勞動力,這些都不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正確角色定位。第四,課程和教學管理不到位,對學生的全面考核不足。部分高校對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的教學評價還不能做到以其培養的預期目標為依據進行實時考核,不能確保課程評價的全面性、過程性、發展性和激勵性。[14]因此,加強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完善“寬進嚴出”“優勝劣汰”的進出機制,探索彈性學制是提高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
三、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四位一體”教學培養模式的建構
⒈“四位一體”教學培養模式的構想。筆者認為,結合高校發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目標,貫徹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基本要求,融合其教學需要,依托導師課題研究,將研究生的課程設計、教育教學環節和學生培養相互結合,是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必須囊括的基本要求?!八奈灰惑w”教育教學培養模式正是對這一問題解決路徑的探討(見圖)。
“四位”是指課堂專題討論、教育教學反哺、導師項目助研、科研論文寫作四項教學實踐活動;“一體”是指以“讀書研討”活動為基石,以全程導學機制、跟蹤評價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為保障,貫穿研究生培養目標、過程及結果,協同政府、高校、企業與社會的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教學綜合培養體系。“四位一體”教學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為最終目標,重點提升研究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表達交流、實踐運用、獨立創新等綜合素質,將課前閱讀、課堂教學、課后練習融入到團隊協作與自主實踐探索中,堅持以教學??蒲小⒁钥蒲写俳虒W的原則,將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加強高校與政府、企業、社會的聯動,協同整合各類創新資源,為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搭建實訓平臺。其中,課堂專題討論與教育教學反哺是為了扎實理論基礎,導師項目助研與科研論文寫作是對學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實踐培養?!白x書研討”專題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學生讀書思考與相關能力的提升;全程導學機制、跟蹤評價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為研究生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三重保障。“四位”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它們在研究生教育教學培養中各自有著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現實與未來的統一、過程與目標的統一,共同構成了公共管理專業全新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理念。總之,“四位”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共同支撐著“一體”架構。作為一種全新模式和完整體系,該教學培養模式的提出,將有力地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彌補課堂授課之不足,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拓學生的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⒉“四位一體”教學培養模式的功能。一是創新教學模式。形成了教學相長、學科交叉、教學與科研相融合、科研“反哺”教學的新型互動教學模式。二是提升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自主學習與科研的能力。結合理論研討與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三是建立全程導學的多維評價體系。變知識的“一維評價”為素質與能力的“多維評價”,構建教學質量綜合調控體系,將教學質量的“散點管理”轉變為“系統保障”。四是健全以課堂為本的三重保障機制。通過課堂出勤統計、學生課間表現和課題研究成果匯報加強對學生的全面考核管理,實行激勵與約束并行的綜合獎懲機制。
⒊“四位一體”教學培養模式的特色。一是在理念層面上構建人本管理和科學管理兼備的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培養新模式,倡導以教學??蒲?、以科研促教學為核心特色的“雙軌”價值取向。二是在基礎層面上建立融讀書研討、項目助研、國家級學術研討會為一體的“自主科研學習平臺”,緊扣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培養的核心目標,以“課堂自主探討、教學反哺、導師項目助研、科研論文寫作”為基本突破點,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奠定扎實基礎。三是在模式層面上形成以“評價——改進——再評價”的全程導學評價循環體系,實現集教學質量保障、教學過程監控和教學信息反饋三位一體的教學培養綜合調控模式。四是在方法層面上實現教與學互動,讀與寫交替,獎與懲結合,即注重學生組織協調、溝通交流、總結反思、演講演說、科研寫作、文檔制作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樹立典型,表揚先進,鼓勵后進,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四、“四位一體”教學培養模式的實踐方式和目標
⒈讀書研討活動與培養學生思考及寫作能力。讀書是夯實個人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專業知識的重要環節,研討是解決疑惑、擴展思維、交流學習的重要手段?;顒娱_展時間應為每月初,由導師根據公共管理專業的相關要求,分專題給出參考書目。學生在泛讀的基礎上自選一至兩本精讀,提煉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展開思考與研究,形成文稿與課件形式的讀書報告,并在導師的指導下于本月底在指定的范圍內匯報交流個人學習心得。這一過程將極大地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同時也有利于學習方法的分享與借鑒,促進相互間思維的碰撞與靈感的產生。
⒉課堂專題討論與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學生主動性與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應不斷探索與實施問題式、研討式、啟發式、反饋式、案例式、講座式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15]例如采用研討式教學方式的具體流程應為:首先,由導師總體把握課程體系,推介課程參考書目,選擇當前研究熱點,提出若干研討專題;其次,學生應根據研討專題自由組建科研團隊,以分工協作的形式展開課題研究。學生經過資料收集、小組討論、文檔匯總等環節,在給定時間內形成研究成果,最后選派代表在指定范圍內匯報展示。展示環節應設置自由提問、成員答疑、組長點評、導師總結等內容?!耙徽n一議”的教學方式注重的是課堂上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大家可以各抒己見,導師平等參與,這有利于學生參與,提高師生互動效果,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同時,這一形式也有利于各種思想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產生問題”的循環過程中實現相互聚合、碰撞與催化。[16]endprint
⒊課堂教學實踐與促進教育教學反哺。課堂教學是學生感受科研與教學之間區別與聯系的實踐環節,可以將所掌握的知識從個人所知的層面上升到教學層面,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膽識與魄力,提升學生語言組織與知識構建能力。活動開展形式是:研究生自備課件、教案,自己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導師所帶本科生班級進行一次專業專題授課,教學效果由導師考核評審。通過這個環節,研究生可以親身體驗授課的全部過程,切實感受從個人學習向他人傳授知識的角色轉換,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⒋導師項目助研與激發學生科研興趣。為增強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敏銳度,發掘和培育其在科研方面的興趣,將其培養成為懂理論、重實踐、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全能型人才,導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基礎、不同個性特征、不同興趣愛好等條件來設置科研項目助研角色,以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蓮囊韵聨追矫嬷郑阂皇欠峙漤椖恐薪巧?,激發學生科研興趣。興趣是激發創造的動力源泉。在興趣的引導下個人科學研究潛力能夠得到更大的發揮。導師通過個人資源搭建橫向或縱向課題下的調研與實踐平臺,將大大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求知欲望和創造潛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加其對科研項目的認識與感知。[17]二是開展暑期社會調研,強化團隊協作精神。知識經濟時代更加注重合作共贏,團隊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學生應在導師指導下針對當前熱點、難點問題選定相關主題并開展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實踐證明,暑期社會調研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與強化,更有利于學生樹立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的理念。三是提供實訓交流平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一方面,導師應定期組織學生搜集鮮活案例,制作完善教學課件,建立完整、科學的課程資料庫;另一方面,高校應為提供學生參與MPA課程教學討論、青年教師研究論壇、領導干部培訓班體驗、跨國交流培養的機會,以開拓學生視野,加強對外交流。開設“學術名家”“國外學者”“社會精英”“文化名流”四大精品講堂,[18]提供參與各類國際國內學術研究討論的機會與平臺,使研究生能近距離地接觸理論前沿,聆聽大師教誨,受到學術研究、企業文化、人文素養氛圍的熏陶。另外,還應加強同兄弟院校、政府部門、企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交流與合作,搭建研究生實習實踐平臺,為其就業奠定基礎。
⒌科研論文寫作與強化學生學術品質的培養。公共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既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掌握相應的寫作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口才,善于演講與表達。為實現這個目標,科研論文寫作與教學實踐就成為核心與關鍵。導師是學生學術生涯的引路人,因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促使學生“廣聞”熱點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聚焦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拓寬學生視野并引導其研究方向。導師除了應安排學生進行廣泛的專業書籍閱讀外,還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綜述寫作鍛煉,提出專業研究方向的熱點難點問題,供大家研究討論,以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梳理資料,凝煉、表達觀點的能力。這對于啟發學生宏觀把握課題研究現狀,尋找新的研究思路來突破研究瓶頸大有裨益。二是加強學位論文跟蹤指導。學位論文的選題、研究成果、寫作水平是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直接反映,不僅關乎學生個人定向,更是對其三年研究生培養的綜合檢驗與鑒定。[19]經過研一、研二兩年的課程論文寫作、導師項目助研等實踐鍛煉,學生對科研論文寫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學位論文選題方向基本確定,這一階段導師主要是在選題思路與方法方面給予指導。后期還需加強對學生的開題報告、文獻綜述、論文階段性匯報與修改定稿等方面的審閱和把關,從而在學位論文寫作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準確發現問題、全面思考問題、科學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爭取以一篇優秀的學位論文為研究生三年的學習成果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⒍建立研究生全程導學跟蹤評價機制。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保障涉及到多個方面,在招生、培養計劃、教學、論文、考核等各個環節都要主動配合學校、學院(系)的要求并準確定位(見表),以保證教育質量的持續改善。
總之,“四位一體”教學培養模式將有效地克服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教學形式與內容適切性不強、理論與實踐協同性不足、管理與評價融合性不夠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實現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提供借鑒。為完善該教學培養模式,后期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一步擴展:一是加強教師間的互動,加強其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分享教育教學發展方面的經驗與成果,積極爭取外校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政府官員擴充教學隊伍,擔任研究生校外導師,共同探索研究生全面培養的新體系與新途徑;[20]二是加強社會聯動,即加強學校與黨政機關、教育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交流,搭建更多、更契合將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成“四型”人才的“政產學研”實踐平臺,充分發揮“齒輪嚙合”效應。[21]
【參考文獻】
[1]黃正夫,易連云.協同創新視野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04).
[2]佘遠富,陳景春.試論創新人才培養與研究生教育體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1).
[3][12]黃正夫,易連云.從師徒規訓到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范式的轉換[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4).
[4]蹇興東.以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課程教學[J].中國高教研究,2008,(12).
[5][7][9]甘德龍,謝合明,李君,張敏.管理類專業“五維度”教學培養模式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0).
[6]王丹平.研究生教育與自主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教探索,2007,(01).
[8]魏進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09).
[10]王志祥,許蘭平.關于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04).
[11]陳雪燕.從知識觀的改變看我國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3,(02).
[13]王發.研究生教育是培養科學研究素質的教育——再論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05).
[14]陳聞.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
[15] 李悅錚,張志宏. 關于“旅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內容改革的探討[J].旅游學刊,2005,(01).
[16][19]應義斌,曾超,徐惠榮等.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3,(06).
[17]梁海霞,吳哲敏.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06,(09).
[18]王仕龍,王海峰.有利于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研究生培養機制的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7).
[20]邱丹陽,李朋軍,馮清云.需求導向型:創新與完善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8).
[21]田學真,張俊.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基于“四螺旋”培養模式的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6).
(責任編輯:馬海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