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承志
【摘 要】面對高等院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的潮流,環境學科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也需要改革創新;可以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構建研究生的交流平臺,培養出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具的創新型人才。本文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及構成因素入手,闡述目前我國環境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從環境專業特點出發,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實驗實踐條件,結合本學校研究生的特點,提出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環境學科;研究生培養;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7)17-0025-002
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Innovative Ability on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JIANG Cheng-zhi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159,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trend of innovation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lso need reform and innovation.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s and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environmental disciplines,which can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bo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and composing factors of graduate innovative ability,and expound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our country.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the present teacher resources, curriculum and existing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re utilized.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of promot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Graduate training;Innovative ability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它直接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研究生是實現實施科教興國的中堅力量,在我國科技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與21世紀知識經濟發展的人才素質要求相比,我們的研究生培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集中體現在研究生創新能力相對薄弱[3]。
從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入手,闡述我國環境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從環境專業特點出發,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課程設置及實驗實踐條件,結合本校研究生的特點,提出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1 研究生創新能力內涵
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是當前理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創新能力是指創新主體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已有信息,勇于打破陳規,積極探索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4]。環境學科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其在科學研究上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產生有價值的學術觀點或學術成果的能力。研究生創新能力核心構成要素,包括合理的知識結構、強烈的創新意識、活躍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5]。
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至少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對本專業領域中已有知識成果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掌握基礎理論,了解學科前沿,不斷充實完善知識結構,為創新建立知識基礎。
第二,運用知識和提出新見解的能力。運用知識過程中,所產生的新見解,即為已有知識的延伸。這些新見解,為知識創新提供現實的目標和途徑,這種提出新見解的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和具體體現[6]。
2 環境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構成要素
創新能力,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科學的思維加工和再造,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識結構、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三個方面。
2.1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新的基礎
人的創新行為,來源于合理的知識結構。環境學科,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材料、化學、機械、車輛等多個學科領域知識。環境學科研究生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體現出多學科領域交叉的特性,所以知識結構要合理,應該由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及相關領域知識所組成。創新是在不同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滲透中產生的,一個知識面狹窄的人不會有多大的創新[7]。endprint
2.2 創造意識是創新的原動力
創新意識是指人類意識活動中,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動機和意識;創新意識是激勵和發揮人們潛在本質力量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創新意識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問題意識,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其次,要有解決問題的自覺性,要有自制力;第三,要具有獨立鉆研解決科學問題的精神,具有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
2.3 創新思維是創新的前提條件
創新思維是指在創新意識驅使下,對已有知識進行加工組合,形成新的方法和理論的一種綜合性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人的創造力發揮的前提。研究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關鍵[8]。創新思維是研究生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產生的,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和思維的最高形式,其本質特征是新穎性和開拓性[9]。人只有具有創新思維,才能進行創造性活動[10]。
3 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3.1 知識結構不夠合理
首先,知識的廣度不夠。環境學科研究生的知識面,大多局限于本專業,對專業外的知識了解不夠,容易造成因知識面過窄,而缺乏綜合應用能力等問題,導致其在學習和科研的過程中,創新思維受到束縛,考慮問題不全面,解決問題的方法較少。
其次,知識的深度不夠。環境學科研究生對知識的深度鉆研不足,存在一定的實用主義傾向,實踐應用能力較強,但對理論知識缺乏深入研究,導致其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非締造者。
3.2 缺乏創新意識
環境學科研究生普遍存在缺乏創新意識的現象。沒有創新意識,遇到問題,習慣于常規思維,缺乏主觀能動性,缺乏對新問題的統籌思考和科學規劃。
3.3 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會限制學生的思維,阻礙創造性思維。首先,過分相信已有知識。一些書本中的知識,會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對已有知識的盲目服從,會限制其創新思維。其次,過分依賴經驗。一般情況下,經驗可以使研究者在處理問題時快捷便利,但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接觸的往往是本領域前沿科學的新問題,毫無經驗可談。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把前人的經驗作為參考[11]。
4 如何提高
構建研究生的交流平臺,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國際上,許多著名高等學府都十分重視研究生交流平臺的構建,并對交流平臺所提供的交流形式進行探討。美、英、法、德等發達國家具有的一流研究生教育,得益于他們對研究生交流活動的重視[12]。
環境學科研究生培養,可利用現有條件,結合本校研究生特點,通過將大課題拆分為小課題、提高查閱文獻的質量、定期作學術報告等方法,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及科研興趣,進而提高其創新能力。
4.1 促進研究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研究生根據導師布置的研究課題內容,熟悉本課題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同時延伸了解課題可能應用的領域;由導師帶隊,根據課題需要,不定期深入企事業單位,進行現場學習,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研究生對課題理論及實際應用的認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鼓勵研究生自由發揮創新能力[13]。
4.2 提高課題查閱文獻質量
環境學科的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尤其是SCI收錄的英文期刊。因此,要求研究生閱讀高質量的SCI收錄的英文文獻,并作文獻閱讀筆記和報告。一方面,可以獲取較新的科研成果,實現在較高的高度上從事科研;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4.3 研究生定期做主題報告
每月舉行一次報告會,每個研究生做5~10min的科研工作匯報;指定一名研究生做主題工作報告。工作報告包含本研究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下一步工作設想及創新見解等。參會導師和學生進行提問、討論,并指導下一步工作。
主題報告,有利于研究生對自己的科研結果進行總結,有利于導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進展,可高效開展對學生的指導工作。
4.4 建立小課題研究,培養研究生科研興趣
圍繞研究生的課題,結合實際應用領域,制定小課題內容,讓研究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供研究結果,進而提高研究生查閱文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課題內容進行分塊,逐步完成課題[14]。
5 結語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和動力,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國內外人才培養的核心。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優先發展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人力資源強國[15]。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對現行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環境。環境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可以通過學術交流活動來培養[16]。通過學術會議、學術講座及學術研討等學術交流活動,營造學術氛圍,可強化研究生創新意識,拓展其創新思維,激發其創新熱情,進而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陽,李麗潔.科研活動對研究生培養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12):34-35.
[2]郭巍.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理論界,2008(7):181-182.
[3]袁文橄,朱紅,李軍鵬.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10):18-19.
[4]楊文強.提升理工類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
[5]楊文強,馬云闊.理工類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內涵及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9):200-202.
[6]呂春莉.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與研究生的創新思維的結合[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2):57-59.
[7]陳琳,張建新.“食品環境學”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的教學探索[J].科教導刊(下旬),2015(11):114-115.
[8]馬云闊,李偉,劉巨保.談高校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06):79-80.
[9]嚴匯.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及其特點[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06):106-107.
[10]瞿海東,章麗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2(10):70-72.
[11]劉小丹.學科建設與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12]金尤優.研究生交流平臺的創新構建[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03):126-127,20.
[13]陳代芬,孔為.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案改革和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2(31):12-13.
[14]周海波,譚帥霞,段吉安.加強師生互動,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02):81-83.
[1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16]陳永金,張保華,劉加珍,周長輝. 基于環境科學學科特點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今日科苑,2009(22):216-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