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小時候我就愛聽評書,大概從未讀小學開始。我家是開買賣的,家里環境不錯,那時家里有一個高裝的無線電,又稱話匣子的玩意兒。電臺經常播放評書節目,最初收聽到的是王杰魁的《包公案》、陳蔭榮的《隋唐》、陳榮啟的《說岳》,后來才收聽到連闊如先生的《東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我一聽就興趣盎然。因為連先生的嗓門沖、中氣足,一到兩員大將交戰,說到“胯下馬,掌中刀,撒馬過來……”口風快,丹田氣足,聽著就特帶勁;特別是連先生學馬疾馳之聲:“哇——”更覺得棒之極也!我們小孩兒好奇,也跟著學這個馬嘶、馬跑聲,但總也學不好,常被同學嘲笑,但還是學著玩……
那時每晚12點左右,電臺又播送一檔評書節目:趙英頗先生的《聊齋》,說鬼道狐。雖然故事都很嚇人,但趙先生慢聲細語,娓娓道來,似于鬼火祟祟之處,冒出幾聲女鬼啾啾,好不害怕。我和舍姐妹,都是先睡一覺,屆時起來,躲到西廂房,和我們的大姨媽湊到一起聽。記得那時聽了趙先生說的《荷花三娘子》《小翠》等,聽得直起雞皮疙瘩,可是還想聽。但不久就被父母發現了,不但嚴禁我們幾個小孩兒深夜再聽“鬼話狐”的聊齋,而且殃及大姨媽,也明里暗里被“溫柔”地說了幾句。
當然,連先生的評書不在禁聽之列,而且頗受老父的嘉許和鼓勵。他常對我們說:“聽書就要聽《三國演義》,不是要你們聽熱鬧,而是懂點兒歷史,學點兒接人待物的知識。連先生的評書有文化,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家嚴不但支持我們孩子聽書,而且他自己也聽。有時候他從柜上回家,趕上我們正聽話匣子里的連先生講《三國演義》,他必然要聽完才戀戀不舍地離去。遇到第二天有事耽誤了聽書,再見到我們時,還會問什么結果,拴的那個扣兒是怎么解的?其實《三國演義》這本書,他早都看過并熟悉,但還是要問個水落石出。您說,連先生評書的魅力有多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們聽《三國演義》更積極了,因為連先生加強了評書的“評”。他常常在說到某一重要關目時,這樣說道:“咱們先把‘書放在一邊,就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觀點,作一點分析。”下面就是精彩地道的書評了,這可真讓聽書的人長學問。記得有一次,先生說到“華容道”,諸葛亮明知重然諾、講義氣的關云長會釋放曹操,為什么還要派二爺而不派三爺,若張飛去華容道不就把曹孟德逮來了嗎?連先生分析道:“這個時刻如果捉了曹操,天下只剩下強大的東吳和兵微將寡的劉備,那劉玄德集團必被孫權吃掉。所以必須留下更強大的曹魏集團,孫劉才能聯盟,才能逐漸走向天下三分,完成諸葛亮未出茅廬對天下大勢的預料和走向。”
這個時間段,能有這么高水平的評論,連先生的理論和見識太不簡單了,這是大學歷史系教授的水平。唯其如此,是因為連先生有文化積淀。連先生,滿族人,雖然年少學藝,但頗重視文化的學習和探索。他年輕時便創作了有關介紹在北京有“平民樂園”之稱的天橋雜耍場的種種謀生之道,并揭露其中形形色色騙術的文學作品《江湖叢談》,一經發行,便受到雅俗各界讀者的重視和歡迎。還有,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是連先生對古代哲學名著《易經》的關注。以一個不具有高學歷的藝人,而能對《易經》進行掌握和闡發、釋讀,老人家固然有極高的天賦,更主要的是旁人難以做到的刻苦努力。而我父親也正是通過《易經》,而與連家結緣的。家嚴喜讀古書,尤其獨鐘《易經》,但由于自幼做買賣,文化水平不高,因而經常去連先生西琉璃廠廣告社和他切磋這本高深的哲學著作,有時父親也帶著尚是幼童的我去。記得那是一個方磚墁地的小院,不記得是三合還是四合院了,進到屋里,連先生起身相迎。室內陳設古樸,最令我這幼童感興趣的是,室內有一白色鸚鵡巨鳥,羽毛漂亮,來客便發人聲,呼喊:“大哥哥!”十分惹人驚喜。連先生曾為極少的熟人、朋友,根據《易經》的爻詞、卦詞,推算未來。他署名“樂天居士”,在一薄薄小紅冊頁上書寫,字跡宗隸,遒勁工整,骨氣內含。這些小紅冊頁,惜全部毀于“文革”。但有關我的文字,我卻還記得幾字,如說我步入中年時,“大廈將傾,一木難支”。推算年代,即“文革”興起之1966年,幾乎家破人亡。此外,還有數字,大意為老年生活好過以往。如今看來,他所預言甚是。改革開放后,所經所歷,繁花似錦,蒸蒸日上。
并非只在電臺聽到連先生播講評書的音容,而不見笑貌。1957年以前,我曾在曲藝界大會演中看到過連先生說的評書,共兩次:一次是《水滸傳》,武松紫石街會兄武植;一次是《東漢》,劉秀頭請姚期。這兩次是聽音看像,賞心悅目全了。連先生出場,不但聲若洪鐘,貫口一氣呵成,而且頗似京劇人物出場自報家門性質的“數板”,動作性、節奏感都強,很有京劇程式化動作的范兒。說白時,刻畫武松、姚期,描摹其口吻,創造性地運用了京劇武生、架子花臉的咬字發聲方法,從而更加繪聲繪色。這是因為連先生家住在所謂京劇“戲班窩子”的前門外棉花八條附近,與蕭長華、金少山、徐蘭沅、馬富祿、譚富英、葉盛蘭等都是街坊。另外,連先生與住在崇文門外奮章大院的名凈郝壽臣、郝德元父子皆為好友,必然受京劇名伶的影響。因此,連派評書中蘊含著許多京劇元素。
1957年以后,連先生不能在電臺說書了,便參加了宣武說唱團,到書館去說書。20世紀60年代初,我在花市青山居書館連續聽了好幾天連先生說的《水滸傳》之《三打祝家莊》。刀槍并舉、戰馬嘶鳴,刀槍架兒、人物贊兒非常豐富,比聽電臺的播音更扣人心弦。可惜好景又不長,1963年以后,連先生因病退出評書舞臺,提早謝幕。隨后大家都明白的原因,不僅傳統評書,幾乎現代評書也都銷聲無跡了。
春雷一聲,陰霾盡散
慶賀連門有后,慶賀連派京味評書絕地生還。連老女兒連麗如先生躍然而出,一炮打響后,立即紅透書壇。連老的《東漢演義》《三國演義》《東周列國》等拿手活,麗如女士不負眾望,全部繼承下來。更可喜的是,既有繼承,更有發展。麗如女士又比其父多說了好幾部新書,特別是一般老評書藝術家不太愛動的清朝大書。因為從時代來說,距離當下很近。太異,則沒有說服力,不可信;太似,與生活離得太近,拉不開距離,那又有啥聽頭兒?犯了所謂“畫鬼易,畫人難”的忌諱了。但麗如女士大膽開拓,銳意創新,接連說了《康熙私訪》《雍正劍俠圖》《劉公案》,甚至還有極難討好的《紅樓夢》《鹿鼎記》等等。麗如女士不但完全繼承了連先生說書的京派評書技巧,有書評、有分析、有歷史、有外延,人文情懷、文學掌故,均囊括其中。同時,傳統評書講究的貫口、人物贊兒、刀槍架兒,均是老爺子的風格,氣勢凜然、氣場磅礴、口齒清脆、一氣呵成。還要大大點贊的是,麗如女士在說新書,例如說((紅樓夢》時,在繼承的基礎上,敘述手法有了很大突破。我認為,其糅進了一些朗誦的語氣、語式,在刻畫人物時,借鑒話劇塑造人物的技巧。這一大突破,使麗如女士的評書更具有時代精神。endprint
麗如女士不僅在電視、電臺說書,更多的是堅持在書館說書。她主持的宣南書館,至今已經演出十年了,不僅保持了評書這一古老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火種,而且這把評書火越燒越旺。之所以這樣講,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麗如女士在創造性轉化方面做得更突出,這主要表現在她對國粹京劇的學習及京劇與評書的交融。在這方面,她是一以貫之的,可以說是幾十年的努力與積累。35年前,她就和北京電視臺合作了《聽書看戲話三國》節目,在諸多三國名劇中,她主持串場。近年來,麗如女士又與京劇藝術家孟廣祿、于魁智等人合作三國戲。有一次在長安大戲院,她與北京京劇院合作《群英會》。在這出大戲中,她先講了評書《智激周瑜》這個名段,分別描摹諸葛亮、周瑜、魯肅三人的不同口吻,化用了京劇馬派老生、葉派小生和譚派老生說白的技巧,但又不完全像京劇,而是借用了京劇的魂,也就是京劇的美學考量。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正是北京連派評書的魂、北京連派評書的根,具有明顯特色。接著,麗如女士又一口氣背誦了曹植的《銅雀臺賦》,音節鏗鏘,氣勢恢宏,連批帶講,聽著真是過足了癮。在《橫槊賦詩》一折中,麗如女士又用異于京劇曲牌的音調,講解了曹操的“橫槊賦詩”。麗如女士大膽將京劇與評書相融合,大大拓寬了評書藝術的表現力。
二是,在當下各種新文藝、新樣式層出不窮的今天,在互聯網一日千里發展、婦孺老少人人低頭玩弄手機的當下'麗如女士堅守評書家園,在宣南書館演出,風雨寒暑不輟。是為了錢嗎?區區幾兩“銀子”,我想還不足以讓她忙上一下午,畢竟“話過千言,不損自傷”,主要是為了讓評書這門藝術的火種不會熄滅,甚至星火燎原。這種堅守無疑是令人感動,令人大大點贊的。何況書館說書,同在電視臺對著攝像機、在電臺對著話筒是不一樣的,身上的動作不但可以盡量發揮,而且面對眾多觀眾可以“把點開活”,也就是看觀眾的反應,及時調整賣點,進行互動,抖包袱。關于‘把點開活”,我過去寫文章介紹過,曲藝藝人都要會這手,其實就是“看人下菜碟兒”。不同的觀眾,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需求,應該要什么,給什么?理解了這一點,觀眾才能欲罷不能,下次還來聽書。
三是,努力培養北京連派評書接班人。京劇流派的建立,需要三個主要條件:其一,建流派者,本身必須有精湛的技藝、深厚的中華美德,即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方有資格開宗立派;其二,必須有自己獨有的劇目;其三,必須有弟子傳人,接衣缽,傳薪火,流四海。沒有流就沒有派,所謂無流不派。麗如女士深知此理,故開門收徒傳藝。北京連派評書,如果以連闊如為第一代,連麗如為第二代,弟子王玥波、李菁、賈林、梁彥等為第三代,再到徒孫張碩,連派評書藝術已然四代相襲。麗如女士既傳授連派評書的技藝,更調教弟子們如何讓連派評書與時俱進,常談常新——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評書作為“非遺”這一古老藝術能夠傳承下去,特別是北京連派評書常說不衰、薪旺火燃,這是麗如女士的心血,功莫大焉!
我與麗如女士初識于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電視臺請她擔任《聽書看戲話三國》的評書串場人始,后我與清史專家閻崇年學兄俱多次傾聽其評書,參加其參演的《聽書看戲品三國》的盛會,既聽書,又看戲,一大樂事。最近又蒙麗如女士推薦,讓我為西城區文化委撰寫北京曲劇((B超神探》,謳歌醫德高尚、醫技高超、醫風高廉的北京兒童醫院B超科名譽主任賈立群大夫。如今,劇本已然殺青。今年11月該劇即將演出,余邀請麗如女士做該劇串場嘉賓,今年76歲高齡的麗如女士慨然應允,這無疑又為家父與連闊如先生創建的兩家百年友誼平添一曲佳話。
(編輯·韓旭)endprint